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社工介入模式研究
小类:
社会
简介:
生命教育作为一种教育价值理念,不仅是知识传递的技术行为,而且是一种道德实践和生命实践,是生命影响生命的过程。本研究运用社会工作的方法,开展5期的小组活动和一系列相关的社会实践,把小组工作的手法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帮助大学生建立生命与自我、生命与自然、生命与社会的和谐关系,提高生命质量,理解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详细介绍:
1. 研究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中国社会调查所对全国抽查的1000名大学生做过关于大学生自杀现象看法的问卷调查,在是否曾经有自杀念头的问题上,有26.5%的大学生偶尔有自杀念头,2.1%的大学生经常有自杀念头,超过1∕4的被访者曾经有过轻生念头,形势严峻。所以,应对大学生进行生命教育,以减少悲剧的发生。 2. 生命教育的社工模式介入 生命教育作为一种教育价值理念,不仅是知识传递的技术行为,而且是一种道德实践和生命实践,是生命影响生命的过程。本研究运用社会工作的方法,开展5期的小组活动和一系列相关的社会实践,把小组工作的手法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帮助大学生建立生命与自我、生命与自然、生命与社会的和谐关系,提高生命质量,理解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3. 研究价值与推广 在参加本研究的小组活动后,有84.5%的组员认为本研究的活动好,其中有61.5%的组员表示活动对他们产生了较积极的影响。此外,本研究还结合了一系列的社会实践这方式,进一步强化了小组活动取得的成果。 在这个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人们的压力越来越大,对生命感到迷惑,近来接连发生的富士康跳楼事件就是一个警惕,生命教育社工模式介入可以进一步推广到其他人群,减少同类悲剧的发生,以提高全社会对生命价值的重视。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其基本思路是先阐述研究背景,包括以大学生群体作为研究对象的紧迫性和必要性、生命教育研究现状、研究优势等。然后介绍研究模式——社工介入模式,以及国内外研究模式与该模式作比较。接着介绍研究的思路、研究过程及成效,包括小组活动和社会实践两方面。最后提出研究中遇到的困难,以及本模式的应用推广。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1、本研究以增强大学生对生命重要性的思考为最终目的,强调互动,引导大学生正确审视生命,共同成长,而不是简单空泛地谈及生命话题。 2、研究团队里的每一成员都是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内化社会工作“助人自助”的理念,利用优势视角,发掘大学生的潜能,并将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运用于本研究中,以生命影响生命。 3、国内同类研究对象主要是中小学生群体,高校较少有此类模式的介入。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近年来,大学生群体频频发生自杀,可见,大学生的生命意识的淡薄与生命行为的失范,他们的生命价值观存在着一定的异化现象,他们已成为心理问题和心理危机的高危人群。大学生个体心理状态的严重失衡主要是由学业、就业、恋爱等诸多原因引起的;而心理危机发生后又导致的一系列严重的心理障碍和行为异常,甚至是自杀、犯罪等情形。归根到底是生命教育的缺失导致的。从调查中发现,大学生普遍对生命教育有强烈的渴求。

作品摘要

近年来,大学生的生命价值观出现了异化,在遭遇困难和挫折后,不懂得寻求帮助,草率结束自己的生命。生命教育在大学生群体中缺失,而大学生普遍对生命教育有渴求的愿望。 研究者尝试采用社工介入模式介入生命教育,并与其他模式作了简单的比较,社工模式的优点在于它是一种互动式的、体验式的学习过程。 社工介入模式包括小组工作和社会实践两部份。 在评估了组员的需求后,研究者开展了五期的生命教育小组活动(分别是“Who am I”、”“镜中我”、电影沙龙、“One for all”、“春夏秋冬”), 让组员在小组互动中认识生命、感悟生命,让组员对人生进行思考,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为了加强小组活动中组员已经取得的成果,研究者为组员设计一系列的社会实践活动,让组员从实践中亲身体验生命的意义,积极主动用生命影响生命,把关爱生命的理念和爱心传播出去。 生命教育社工介入模式在大学生群体中卓有成效。研究者相信该模式可以向社会推广应用。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1、侯文婷等四人撰写的Group Work Involved in the Life Educationpu被学术期刊Cross-culture Communication录用并刊发在2011年3月31日。(国际标准号:1712-8358) 2、梁可燕等四人撰写的《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社会工作介入模式初探》被学术期刊《辽宁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录用并刊发在2011年3期。(国内统一刊号:CN21-1438∕D,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2-4496) 3、2010年4月28日,“爱满心田”项目组在广东工业大学东风路校区7号楼1005举行了第一届成员表彰大会。广东公益恤孤助学促进会副秘书长葛晓红给予 “爱满心田”项目组的同学(包括本研究组成员在内)高度的评价,并宣读了恤孤会王会长的寄语。

参考文献

[1] 本•唐纳•华特士著,林莺译.生命教育——与孩子一同迎向人生挑战[M],四川: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 [2] 林万亿,黄韵如.学校辅导与团队工作---学校社会工作师、辅导教师与心理师的合作[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4:9. [3] 许莉娅.个案工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4] 张华.经验课程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6. [5] 丁少华.小组社会工作[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0:10. [6] 陈良瑾.中国社会工作百科全书[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4:5. [7] 郑晓江.生命教育的概念、内容和原则[J],中国德育,2007:3. [8] 埃米尔.迪尔凯姆.自杀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12. [9] 王学风.国外中小学的生命教育[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7年第1期. [10] 李聪.生命意义与生命教育[J],广东社会科学,2011.1. [11] 张文质.生命化教育的责任与梦想[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12] 吴宏基.台湾生命教育之启示[J],素质教育大参考,2007:6. [13] 郑晓江.关于生命教育中几个问题的思考[J],载郑晓江主编:《感悟生死》,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7年. [14] 刘梦.小组工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5.

调查方式

□走访 √问卷 √现场采访 √人员介绍√个别交谈 √亲临实践 □会议□图片、照片 □书报刊物 □统计报表 √影视资料 □文件 √集体组织 √自发 √其它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1968年,为了解决美国社会中的吸毒、自杀、他杀、性危机等危害生命的问题,唤起人们对生命的热爱,美国“生命教育之父”——詹姆斯•唐纳德•华特士提出“生命教育”的概念并建立了阿南达学校(Ananda Schools)。《生命教育——与孩子一同迎向人生挑战》一书建议的许多原则已经在阿南达学校实践多年,而且越来越为人所了解。20世纪90年代美国成立了各种专业协会,出版了许多专业及普及性的书籍和杂志。 1979年,澳大利亚首府悉尼成立了“生命教育中心”(life educational center:LEC),这可能是西方国家最早使用“生命教育”(life education)概念的机构,现已成为一个正式的国际性机构,并成为联合国“非政府组织”的一员。 英国、德国的中小学非常重视生命教育。英国许多学校成立了生命教育中心;德国实施了“死的准备教育”,出版了专业教材,引导青少年以坦然和明智的态度面对死亡。 生命教育在日本的体现是 “余欲教育”。其口号是“热爱生命,选择坚强”,是针对现在日本青少年的脆弱心理和自杀事件而提出来的。 在我国一些地区生命教育也走在了前面,比如说中国的台湾和香港地区。1997年,台湾前“教育厅”厅长陈英豪首先提出“生命教育”的概念和愿景;同年,台湾“教育部”委托实施伦理教育多年有成的台中市晓明女中设计生命教育课程,并推动办理研习、训练师资等,并于1998年在台湾地区各国中(相当于大陆的初中)、高中予以实施,同时还制定了《台湾省国民中学推展生命教育实施计划》。2001年,台湾“教育部”成立了“生命教育推动委员会”,曾志朗部长宣布该年为“生命教育年”。同年7月,台湾公布了《“教育部”推动生命教育中程计划》并组织“生命委员会”,由台湾各级学校推动生命教。 2002年12月香港成立了“生命教育中心”,以社区和中小学为阵地开展生命教育,学校、传媒和非政府机构都成为生命教育的主要力量。香港各级各类学校的生命教育在实施途径上不尽相同,但总体而言,都是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并辅之以社会实践活动。 在大陆生命教育才刚刚起步,它是教育领域的一项新课题。辽宁省和上海市最早开始推行生命教育。2004年12月,辽宁省启动了中小学生命教育工程,辽宁省教育厅为此制定了《中小学生命教育专项工作方案》。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