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 项目名称:
- 采煤沉陷区“路在何方”-基于山西省太原市西山矿区的实证研究
- 来源:
- 第十二届“挑战杯”作品
- 小类:
- 社会
- 简介:
- 经济的发展需要大量的能源作为支撑,我国也一直进行着大规模采矿活动。由于各种原因,对采矿区采矿后的生态环境治理工作并没有及时展开,采矿沉陷区环境逐渐恶化,发展问题日益突出。土地复垦是针对被破坏土地进行综合治理、提高土地利用率的有效措施之一,但因各种自然技术及社会经济原因,我国的土地复垦率还处于相当低的水平。本课题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各方资料,阐述了煤矿沉陷区的生态现状及土地复垦问题。
- 详细介绍:
- 土地资源是国家重要的自然资源,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有力支持了各项生产建设活动。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快速发展阶段,大规模的生产建设活动破坏了大量的土地,使得原本就十分紧张的土地资源保护形势更为严峻。煤矿的开采促进了国家经济快速发展,但因后期疏于管理,采煤地区一系列生态及社会问题随之而出。以山西省为例,其因煤炭资源丰富,在共和国发展历史上曾扮演着重要角色。然而,几十年大规模的采煤活动已经引...(查看更多)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 目的:本课题客观陈述采煤沉陷区现状,分析制约土地复垦的因素,并给出对策建议,希望能够帮助解决沉陷区的矿地矛盾、工农矛盾、官民矛盾、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从而对沉陷区的可持续发展有所助益。 思路:基于对调研数据的剖析,遵循:陈述事实—原因透视—对策建议—个案分析—回访求证的架构,客观陈述沉陷区的现状,重点分析制约沉陷区治理的历史、意识、资金、管理、法律政策、自然环境等因素,并给出可行性建议。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 (1)报告中摈弃了传统的只重视经济效益的“近视效应”,重点突出了对采煤沉陷区治理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同时兼顾了经济效益,用系统论的方法实现了三者的有机结合。 (2)调查了村民、矿工、村委干部、煤矿干部、政府负责人、专家学者等主体,信息全面、真实、客观。 (3)课题组成员是多专业结合、不同学历不同年级搭配,实现了知识、能力、信息等互补,保证了作品观点的科学性、专业性、完整性和创新性。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 采煤沉陷区存在诸多生态问题:地面沉降、水源枯竭、山体滑坡、水土流失;社会问题:工农矛盾、矿地矛盾、官民矛盾、官企矛盾、发展与资源环境矛盾等对我国矿区的社会稳定、资源供给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本作品的实证研究成果可描述沉陷区现状,引起相关部门得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关注,也可作为有关部门治理采煤沉陷区的理论和实践依据;第三能够向民众传达关注社会问题、参与社会管理的公民意识、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理念。
作品摘要
- 山西省是中国的煤炭资源大省,长期以来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以煤炭为主的资源支撑。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对采矿区采矿后的生态环境治理工作并没有及时展开,采矿沉陷区的环境逐渐恶化,发展问题日益突出。 对因采矿造成地表土地破坏的地区进行土地复垦是提高土地利用率的有效措施之一。目前,我国的土地复垦率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很低。为了深入了解采煤沉陷区的土地复垦问题,探讨采煤沉陷区的民生保障与可持续...(查看更多)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 2010年在太原理工大学暑期“三下乡”活动中获优秀调研报告
参考文献
- [1] 凌婉婷,贺征正,高彦正. 我国矿区土地复垦概况[J]. 农业环境与发展,2000(4):34—36 [2] 李根福. 土地复垦知识[M]. 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1991.17—56 [3] 潘伟尔. 2005 年全国煤矿安全状况评析[ J] . 煤炭经济研究. 2006( 3) : 4- 13. [4]张建彪,闫美芳,上官铁梁. 山西采煤的主要生态问题及恢复和重建对策[...(查看更多)
调查方式
- 走访 问卷 现场采访 人员介绍 个别交谈 会议 图片、照片 书报刊物 影视资料 文件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生产国和消费国,煤炭是最主要的能源,约占一次性能源消费量的74%。但在煤炭的大量开采中,不可避免带来严重的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尤其是对矿区的土地资源造成严重的破坏。目前采煤区地面塌陷造成土地破坏总量超过400.0万hm2,并且仍以每年3 3万~4 7万hm2的速度增加。这一系列的问题使矿区的人地矛盾更加突出,对矿区土地的复垦成为解决矿区人地矛盾的必然选择。煤...(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