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新课题--对浙江杭、宁、温、嘉四地新生代农民工身份转型调查与研究
小类:
社会
简介:
项目以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新生代农民工利益诉求焦点问题——身份转型为研究切入点,通过对浙江杭、宁、温、嘉四地新生代农民工身份转型主观认知调研,运用问卷调查、回归分析等方法,从两个层面,即个人意愿与政府意愿;三个维度,即主观认知、政府决策、社会管理;四种身份转型类型探讨新生代农民工身份转型的决策相关影响因素。
详细介绍:
对中国社会转型而言,既面临复杂社会转型任务,又面临体制转轨使命。目前,中国有654个城市和19322个建制镇。而城镇化的实质就是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而真正具大规模社会转型意义的特殊群体就是新生代农民工。针对新生代农民工“打工无前途,回乡没意思”的现实,这一群体在自我身份认知上产生深度不明确,一方面他们的社会身份是农民,但又长期生活在城市;另一方面,他们的职业身份是工人,但又不是城市居民。他们既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村人,又不是纯粹意义上的城市人。他们既无法接受“农民工”这个角色定位,又无法走进城市的“围城”中,成为事实上的“边缘人”,深陷身份尴尬困境中。而这恰恰是新生代农民工研究的关键点之一。 当前,有序规范引导新生代农民工将身份由农村转变为城镇人口对提高我国城镇化水平是一个有效捷径。新生代农民工正处于满足生存型向发展型的历史转型时期。本研究从个人意愿、政府意愿两个层面四种类型,围绕主观认知、政府决策、社会管理三个维度,探讨新生代农民工户籍改革引发的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从农民身份转变为城市市民身份,最终实现公民权益保障。 通过新生代农民工身份转型主观意愿、政府决策两套大样本问卷调查,以浙江省杭州、宁波、温州、嘉兴四地为例,探析影响新生代农民工身份转型的决策相关影响因素。运用卡方检验和回归分析的方法探讨影响新生代农民工主观认知中身份定位和转型意愿的主要因素,并通过建立数学模型,筛选、分析影响政府遴选新生代农民工的决策相关因素。 相关重要结论: 一、主观认知方面 1、共同影响身份定位和转型意愿的5个因素是社会地位、薪资水平、留城迫切度、土地留恋度、集体活动参与度。 2、影响身份定位的其他4个因素为:年龄、文化程度、不适应农村生活度、户籍态度。 3、影响转型意愿的其他3个因素:婚姻状况、婚恋对象身份、婚恋对象所在地。 二、政府决策方面 1、正向影响政府决策8个因素: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有无子女、持续进城务工年限、当地有无房产、有无专业技术证书、城镇人均建成区面积。 2、负向影响政府决策的4个因素:GDP增长率、地方财政支出、人口增长率、城市化率。 3、得出户籍制度松紧程度最优Logistic回归度量公式,测算四地户籍松紧程度从紧到松依次为杭州8.21%、宁波17.45%、温州22.75%、嘉兴24.78%。 此外,2份问卷均显示:新生代农民工身份转型意愿并非如此强烈,仅一半愿意转型,相当一部分安于两栖生活状态,既有城市人的生活品质,又有农村人的一亩三分地,他们倾向文化市民化,但不在意制度市民化。

作品图片

  • 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新课题--对浙江杭、宁、温、嘉四地新生代农民工身份转型调查与研究
  • 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新课题--对浙江杭、宁、温、嘉四地新生代农民工身份转型调查与研究
  • 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新课题--对浙江杭、宁、温、嘉四地新生代农民工身份转型调查与研究
  • 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新课题--对浙江杭、宁、温、嘉四地新生代农民工身份转型调查与研究
  • 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新课题--对浙江杭、宁、温、嘉四地新生代农民工身份转型调查与研究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本课题从主观认知、政府决策及社会管理三个维度,结合个人意愿和政府意愿得出的四种转型类型探讨影响新生代农民工身份转型的决策相关因素,为改善新生代农民工身份转型环境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证研究。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1、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文献法与调查法相结合的方式,避免了单一研究方法带来的局限性。 2、采用一手调查数据,真实可信;并运用Logistic回归及联合决策模型将“决策”这一主观问题客观化,具有科学性,且模型的拟合度好。 3、以往研究多关注农民工生存状态,本研究将视角转向发展问题上,抓住城镇化进程中的关键问题——新生代农民工身份转型进行探讨。结论对政府引导新生代农民工身份转型有一定借鉴意义。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1、基于第一手调查数据分析,可有效反映新生代农民工身份定位及转型意愿。 2、有利于政府了解和把握新生代农民工对户籍的态度,为政府提供决策依据。 3、为引导新生代农民工实现身份转型提供户籍松紧程度的有效信息。

作品摘要

十二五期间,我国城镇化率要达到51.5%。中央把“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战略提到重要位置,标志着城镇化进程向历史新高度进发。如何积极稳妥、有序规范推进城镇化,使大量“农村人”成为“城里人”,而城镇化的实质正是如此。中国城镇化水平与现代化水平相比明显滞后,更滞后于世界水平。因缺乏科学规划及管理,人口数量与环境承载能力不匹配,引发环境资源矛盾加剧。因此,必须有效引导城镇化。如何引导与帮助新生代农民工实现身份转型成为亟需解决的社会问题。 研究分两个层面、三个维度、四种类型展开。两个层面即个人意愿和政府意愿;三个维度指主观认知、政府决策、社会管理;四种类型为结合个人意愿与政府意愿得出的四种转型结果。 运用问卷调查、个案访谈、统计分析及数理回归分析对杭、宁、温、嘉四地新生代农民工身份转型中主观认知和政府决策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定性定量分析。从社会管理视角,深度探讨社会环境、社会支持及城市归属感、工作满意感对新生代农民工身份转型的影响。 研究得出影响身份定位的9个因素、影响转型意愿的8个因素及政府决策的8个正相关和4个负相关因素。同时得出户籍制度松紧程度最优Logistic回归度量公式。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1、2011年5月获省第十二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 2、发表《新生代农民工身份“转型”困境》2011年第22卷第01期《农村经济与科技》。此文获省社会心理学会优秀论文奖。 3、《新生代农民工身份转型决策相关影响因素》调研报告获市社会劳动保障局认可。

参考文献

1、样本量大、选取城市具有较强代表性。调查选取浙江省新生代农民工较为集中区域,发放2000份问卷,回收1941份,回收率97.05%。在取样方法上考虑到对象年龄段、性别、职业等特征,覆盖面广。一是前往不同规模、行业、社会背景的代表企业如雅戈尔、松下电器等。二是将新生代农民工生活社区作为发放重点,如杭州邻里社区等。三是选择人口流动性较大的火车站、汽车站等场所。同类研究存在样本量小,城市选取单一等问题。 2、本研究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方法。以往同类研究则较多采用定性研究。

调查方式

研究采用田野走访、问卷调查、现场采访、个别访谈等。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一、国内研究综述 课题组根据中国知网,以“城镇化”和“农民工”为主题查询2004至2011年间发表的相关文献共256篇。已有研究主要围绕城镇化现状与前景、途径及与之相关的就业状况等问题展开。以章铮为代表的研究者从农民工年龄结构——生命周期方法分析其就业状况及他们对城镇化的影响,提出构建农民工城镇化工作寿命表。董延芳等从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与城镇化发展关系入手,提出推进中西部中小城市和城镇发展与促进农民工市民化政策结合的可行性。另外,以“新生代农民工”为主题词查询2004至2010年间发表的相关文献,共597篇。国内研究主要集中在:1、新生代农民工身份转型或市民化研究。2、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认同方面的研究。该群体在自我身份主观认知方面经历认同的不确定性、家乡归属感降低、城市认同模糊等发展阶段。3、新生代农民工社会流动问题研究。张宝庆认为,农村贫困的“推力”和城市文明的“拉力”是促成新生代农民工流动的主要原因。4、新生代农民工犯罪问题、心理问题及职业压力方面的研究。5、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特征、价值追求和文化方面的研究。6、新生代农民工身份尴尬状况及城市融合问题的研究。7、新生代农民工教育与培训、政治参与、权利保障方面的研究。可见,国内已有研究大多停留在新生代农民工生存状况、权利保障、社会认同、市民化阻碍因素等方面。涉及城镇化进程中新生代农民工身份转型决策研究甚少,且大多属于描述性研究。 二、国外研究综述 世界上长期限制人口自由流动的国家只有我国、朝鲜和贝宁。因此,在农民工身份转型方面,国外可参考同类研究甚少。国外农民市民化或非农化模式对我国市民化具有一定借鉴作用。目前研究重点聚焦英国为代表的强制性市民化模式;美国为代表的自由迁移的非农化转移模式;日本为代表的“跳跃式迁徙”和“非农化转移”相结合的非农化模式。当然还有研究者以拉丁美洲的过渡城市化为例从反面加以论证,如墨西哥、巴西和阿根廷等。这些农村人口转移模式为我国农民向城市市民转化提供了正反两方面可借鉴经验。 综上,国内以往研究对“新生代农民工身份转型或市民化”问题主要侧重于新生代农民工身份认同、角色定位等方面。由于国情不同,国外大多从宏观角度对人口流动这一群体现象进行研究,而在新生代农民工身份转型方面可借鉴成果不多。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