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科学发展观视域下的农村生态环境状况调查
小类:
社会
简介:
项目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背景下,以学校思政实践课为契机,开展了农村生态环境大调查。2009年共发放问卷2450份,覆盖全国29个省(市、区);2010年8月,项目组到江西省龙南县调研赣南农村生态环境状况,总结成功模式。项目完成一篇报告及多篇论文,多次获奖并被报道。此次调研是我们大学生关注环境友好型新农村建设,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一课。
详细介绍: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目标,确定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二十字建设方针。2008~2009年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加强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任务;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选择。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积极关注环境友好型新农村建设,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新农村建设的提出,标志着国家适时地把节约资源、保护生态和治理环境的主战场放到了农村。与城市相比,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线长面广,环境问题原因更为复杂、危害更为严重、治理更为困难,也必然是生态建设宏观战略思维的主要着眼点。2008~2009年中央财政投入农村环境保护专项资金达15亿元,支持2160多个村镇开展环境综合整治和生态建设示范,带动地方投资达25亿元,直接受益农民达1300多万人(2009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同时,各地贯彻农村集中式饮水安全工程水质卫生监测工作,国家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农村改厕、农村沼气项目,水土流失治理项目,农业节水推广和生态灌区建设,农村清洁工程等符合民意的农村生态环境建设项目。 作为当代大学生,带着了解新农村建设现状、关注中央惠农政策实施情况、倾听农民心声、努力实践科学发展观的使命,在2009年的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我们依托思想政治理论实践课的平台,走进农村倾听农民心声,调查了全国除上海、西藏、香港、澳门、台湾之外的29个省(直辖市、自治区)、453个县(市)、1080个行政村,了解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现状,分析其问题,结合国家政策和农村实际,提出可行性的建议。 通过调查,我们感受到新农村建设特别是改善环境的举措深入人心;同时,也看到,由于经济水平的区域性差异以及观念和管理层面的差异,各地区在农村环保工作推进过程中仍面临诸多困难。研究的过程是项目组深入发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涵的重要一课,使我们更加明确了当代大学生肩负的责任和使命。 希望本次的书面报告所阐述的农村生态环境现状以及建议能为农村环境治理工作的开展提供一定的帮助,更期待新农村建设越来越好!

作品图片

  • 科学发展观视域下的农村生态环境状况调查
  • 科学发展观视域下的农村生态环境状况调查
  • 科学发展观视域下的农村生态环境状况调查
  • 科学发展观视域下的农村生态环境状况调查
  • 科学发展观视域下的农村生态环境状况调查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撰写目的:根据调查样本反映的农村生态环境状况,及东中西各部环境友好型新农村建设的地区差异,提出可行性建议,调查研究力求符合农民愿望和农村实际。 基本思路:分析至2009年底项目组调查的全国29个省(市、区)、453个县(市)、1080个村的农村生态环境状况,具体从农村生活环境、农业生产环境、工业生产环境三个方面讨论,并结合赣南实地调研,总结出针对环境友好型新农村建设的对策建议。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科学性:采用普遍调查和重点调研相结合的方法,论证上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对策措施上,软性措施与技术改造并进,观念树立与操作方案并用,体现了科学性。 先进性:与时俱进,紧扣当前新农村环境课题,研究的过程使我们深入发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 独特性:作品依托思政实践课平台,由大学生自主开展关注农村建设的主题实践,走访全国1080个村,并重点调研。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应用价值:作品根据调查所反映的农村生态环境状况,以及我国东中西在农村清洁工程、农村环保专项行动等方面的区域性差异,提出可行性建议,调查研究力求符合农民愿望和农村实际。作品对农村生活污染治理手段优化,对面源污染问题提出方案,对农村工矿污染等突出难点提出建议。 现实意义:有助于相关部门了解农村生态环境状况,推进环境友好型新农村建设;培养青年一代的社会责任感,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

作品摘要

本次调研是在全国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依托学校思政实践课平台,2009年在学校07、08级2000多名学生中开展了农村生态环境与科学发展主题实践活动。报告分析了至2009年底调查的全国29个省、453个县、1080个村的农村生态环境现状,具体从农村生活环境、农业生产环境、工业生产环境三个方面分析了农村生态环境现状。调查发现:农村生活环境方面,垃圾清运机制亟待改善,污水处理及回收利用率低,日常能源结构需改善;农业生产上,农药、废弃农膜、农作物秸秆处理方式的不科学造成的环境污染严重,禽畜粪便等废弃物结合“猪—沼—果”生态农业模式具有较好的环境效应;工业生产方面,以固体废物为主的工业污染物对环境造成了多层次的破坏,企业责任推脱现象严重。 针对全国调查所反映的问题,在2010年实地走访江西龙南县的基础上,进一步讨论可行性建议,即以清洁生产技术为支撑,减少农业面源污染;机制与科技并行,大力推进农村生活污染治理;健全环境监管和企业参与制度,缓解工业点源污染;完善农村环保法规及标准体系;拓宽融资渠道,保证农村环保资金链供应;多种形式并行环境宣传,提高农民环保意识。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1、三篇论文 《我国农村生态环境现状调查与科学发展对策探讨》被核心刊物《安徽农业科学》录用,2011年8月发表 《赣南农村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启示》被《农村经济与科技》2011年第5期刊用 《赣南农村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环境友好型新农村建设的启示》被《新农民》2011年5月刊用 2、优秀报告 《我国农村生态环境与科学发展调查报告》获2010年北京市教工委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生社会实践优秀论文(报告)三等奖 3、优秀成果 《赣南农村生态环境现状及其对环境友好性新农村建设的启示》获首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优秀成果奖

参考文献

[1] 王夏晖,张慧远等.农村环境保护:国内外的经验、做法与启示[J].生态保护,2009(3) [2] 朱新民,朱斌.可持续发展的农业与农村现代化[J].农业现代化研究,1998(6) [3] 杨曙辉,宋天庆等.中国农村垃圾污染问题试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年第20卷,第3期专刊 [4] 刘征兵,李一智.我国地方政府环保融资缺口解决方案的若干设想[J].中国环保产业,2005(7) [5] 何维国.农村垃圾分类回收—再生资源变废为宝王台村的垃圾是这样处理的[J].新农村建设,2008(7) [6] 冯慧娟等.再生资源产业链及产业组织形式分析[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09(6) [7] 文麒麟.新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模式—以红岩新农村污水处理站为例[J].大众科技2010(1) [8] 李玉军,何永建等.北京市房山区乡村清洁工程建设模式探索[J],新农村建设.2010(3)

调查方式

走访、问卷、现场采访、人员介绍、个别交谈、亲临实践、会议、图片(照片)、书报刊物、文件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政策依据: 2009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指出,2008~2009年中央财政投入农村环境保护专项资金达15亿元,支持2160多个村镇开展环境综合整治和生态建设示范,带动地方投资达25亿元,直接受益农民达1300多万人。同时,各地贯彻农村集中式饮水安全工程水质卫生监测工作,国家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农村改厕、农村沼气项目,水土流失治理项目,农业节水推广和生态灌区建设,农村清洁工程等符合民意的农村生态环境建设项目。 理论依据: 徐晓云《我国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提倡努力探索一种适合中国农村实际的环保可持续发展模式。 林佳梅《我国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及农民环境意识的提高》一文试图通过提高广大农民的环境意识水平,使他们把环保行动内化为自觉行动。 张雪绸《我国农村生态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其保护对策》一文提出了治理与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的对策。 罗静《农村生态评价及农田生态规划设计方法研究》对农田生态系统进行合理评价,以宝应县范水镇农田规划设计项目为例,进一步探讨农田生态规划设计的方法。 来亚红《发展绿色农业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一文提出以绿色农业为基础的绿色生态农村建设。 水利部《我国农村生态环境恶化影响农产品安全和农民健康》指出,目前我国农村化肥、农药、除草剂、农膜的大量使用已经造成了严重的面污染,造成农村土壤、水环境的恶化,影响了饮水及农产品的安全。 朱兆良、孙波、杨林章、张林秀《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的控制政策和措施》一文阐述了化肥和农药的使用与污染,以及湖泊富营养化,并分析了导致污染的4个主要原因。 杨永芳、周志民、谭莉梅《解决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法制对策》一文提出了我国现行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法律体系中存在的问题,从公共环境意识、经济手段、所有权、行政领导责任制,立法和执法方面,提出了建立我国农村环境保护法律体系的对策。 武青艳《我国农村生态环境问题探析》一文指出造成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原因主要有农村人口增长过快,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环境法制不健全,环境教育落后,不合理的政策偏向等方面。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