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 项目名称:
- 四川省小凉山彝汉杂居区农村居民生存现状调查
- 来源:
- 第十二届“挑战杯”作品
- 小类:
- 社会
- 简介:
- 作品实地调查了小凉山彝汉杂居区农村居民生存现状,得到了详实的第一手数据,探讨了彝汉两族在人口结构、文化教育等六个方面存在的差异及联系。剖析了该地区农村居民面临的困难,提出了改善的对策与建议。部分数据及对策被当地政府相关部门采信,并得到省民委、致公党四川省委等机构认可。致公党四川省委决定采纳本报告用作提交提案和政府部门建议的基础材料。这对改善和提高该地区农村居民生存质量具有指导价值,且具有放大意义。
- 详细介绍:
- 在构建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促进民族地区发展,提高少数民族地区居民生活水平与生存质量,既是一个重大民生问题,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着力解决好的社会问题。四川省是我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研究本省的彝族居民的生存状况具有重大意义。峨边彝族自治县位于小凉山地区,为彝汉杂居区,该地区地处地理过渡带和民族过渡区域,社会形态具有独特性,居民生存现状具有代表性。 ...(查看更多)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 目的:分析四川省小凉山彝汉杂居区农村居民生存现状,为政府制定相关民族政策提供实证参考和理论依据,以提高对该地区民生状况的关注度,改善居民的生存质量。 基本思路:作品通过对彝汉两族人口结构的总体把握,深入探讨彝汉两族不同人口结构下的留守状况、生育节育、文化教育、基本生活条件等六方面的差异及联系,剖析其面临的困难,提出了改善的对策与建议。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 ①选取的调查地点地处地理过渡带和民族过渡区域,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②调查遵循随机原则,采用田野调查法并进行了近2年的跟踪研究,所有调查以深入到户的方式采集数据,样本量大、数据真实可信,统计分析规范,推论具有统计学意义; ③据四川省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检索显示,国内未见综合涉及该地区多方面的同类文献报道。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 本作品的调查区域属地理过渡带和民族过渡区域,为政府制定相关民族政策提供了参考和实证依据,具有代表性且具有推广前景。作品的数据及对策已被当地政府计生委、教育局等相关部门采信,并得到省民委等机构认可。四川省民委认为,该作品对进一步提高和改善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居民生存质量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致公党四川省委已决定采纳该调研报告,用作提交人大议案、政协提案和政府部门意见建议的基础材料。
作品摘要
- 目的:本文通过分析小凉山彝汉杂居区农村居民生存现状,为国家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参考和理论依据,以提高对该地区民生状况的关注度,改善居民的生存质量。方法:随机选取四川省乐山市峨边彝族自治县7个乡镇中的24个村452户居民进行入户问卷调查,从人口结构、留守状况、家庭结构、生育节育、文化教育、基本生活条件等六个方面了解彝汉杂居区农村居民的生存现状。结果与结论:该地区彝、 汉两族居民...(查看更多)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 本作品获第十一届“挑战杯”四川省一等奖,相关情况被《南充日报》等媒体报道。系列成果在以下刊物发表: ①四川省小凉山地区农村已婚妇女生育节育现状调查报告[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10.32(21),并在 “第六届亚太地区循证医学研讨会”上讨论发言,收录于《中国循证医学杂志》 ②小凉山彝汉杂居区农村受教育现状调查及对策[J].攀枝花学院学报.2010, 27(4) ③峨...(查看更多)
参考文献
- 1、万崇华. 云南省农村四民族居民生活状况及生存质量分析. 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4,24(6)25-27 2、黄光能.多民族杂居村寨新农村建设问题与政策协调研究--以镇沅九甲村为个案.中文学位论文库,2008 3、孙敏.四川省少数民族地区老年人家庭功能及影响因素分析.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08,5(3):33-34 4、王燕.314名农村汉、彝族中专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查看更多)
调查方式
- ■走访 ■问卷 ■现场采访 ■人员介绍 ■个别交谈 ■亲临实践 □会议 □图片、照片 □书报刊物 □统计报表 □影视资料 □文件 ■集体组织 □自发 ■其它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 本课题组调查了四川省峨边彝族自治县(小凉山)彝汉杂居区7个乡镇的近500户农村居民(2000余人)的生存现状,对比分析了彝、汉家庭的人口结构、留守状况、生育节育、文化教育、生活条件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根据四川省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国家一级科技查新咨询单位)的查新报告(该报告机检了中文科技期刊库、中国期刊网等13个数据库自1990年以来的相关文献,手...(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