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 项目名称:
- 亟待拯救的千年“绝响” ——关于“巫音”文化生态现状的调查研究
- 来源:
- 第十二届“挑战杯”作品
- 小类:
- 社会
- 简介:
- “巫音”是一种传统民俗活动,具有重要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濒临灭绝却未得到科学保护。本研究应用文化生态学,通过深入调研“巫音”起源发展、生存现状及其保护与传承的困难,分析了其文化生态系统的结构框架和动态演变情况,探讨了演变造成的功能分化与利益主体多元化等现象。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满足保护与发展需求的新文化生态系统,提出了适应演变进程和系统要素的保护与传承模式,可为政府决策和保护同类非遗提供参考。
- 详细介绍:
- 本调研于2010年获国家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立项资助。通过踏实的调查和研究分析,具备了一定的学理意味和应用价值,并已提交至重庆市巫山县宣传部,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将进一步应用和推广。 本作品的调研对象是一种传统民俗活动——“巫音”,也称“神歌”。它广泛流传于重庆市巫山县,现已被列为重庆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已濒临灭绝。 本调研试图通过调查并研究分析“巫音”的起源、发展、生存现状...(查看更多)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 撰写目的:通过对“巫音”的起源、生存现状与面临的保护与传承困境进行深入调研,提出系统、整体、生态的保护思路与模式,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并探索适应于保护与传承同类非遗的普遍思路与模式。基本思路:分析“巫音”文化生态系统的结构框架和动态演变情况,探讨演变造成的功能分化与利益主体多元化等现象。在此基础上,构建满足保护与发展需求的新文化生态系统,并提出适应演变进程和系统要素的保护与传承模式。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 科学性:本研究运用文化生态学,1、分析了“巫音”文化生态系统的动态演变过程;2、实证构建了满足保护与发展需求的新系统,并梳理了系统的构成要素;3、提出适应于未来演进和系统构成要素的保护与传承模式。先进性及独特性:不同于以往音乐学、历史学的角度,1、首次将文化生态学与“巫音”保护相结合,提出了系统、整体、生态的保护思路和模式;2、在分析其文化生态系统演变进程的基础上,首次实证构建了适应发展的新系统。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 通过该调研,1、有利于保护与传承“巫音”这一三峡地区传统民俗活动的“活化石”和巫文化的重要载体,该调查报告和所提出的保护模式也将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2、有利于传承和弘扬巫文化这一华夏文化的重要组成;3、有利于打造三峡地区独特的民俗风情和旅游资源,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4、有利于三峡民众对“巫音”及非遗的科学认识和保护意识,促进其民族文化自我意识的觉醒,增强社会社会凝聚力,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
作品摘要
- “巫音”是一种传统民俗活动,具有重要的审美价值,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在民族文化自我意识觉醒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急剧升温的背景下,更加具备了现实的开掘研究意义,和资源利用的文化与民俗意义。但在全球化和“封建迷信”概念扩大化的影响下,“巫音”濒临灭绝却仍未得到科学的保护。本研究通过对“巫音”的起源、生存现状与所面临的保护与传承的困境进行深入调查,运用文化生态学(1)分析了“巫音”文化...(查看更多)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 本作品于2010年9月成功获得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立项,项目编号为101063540。 于2010年11月获XX大学第二届“XX杯”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 为确保作品的创新性,该作品正在查新,由于提交时间紧迫,查新报告只附于纸质作品中。
参考文献
- [1] 史新民.“巫音”探源 [J] .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2000(1). [2] 史新民.沮水“巫音”与楚音乐文化 [J] .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 [3] 王忠虎.巫山巫音 [N] .重庆日报农村版(网络版),2010-7-21. [4] 江碧波,陶继锋.浅谈巫文化的美学内涵及其艺术创作 [J] .新西部(下半月),2009(1). [5] 管维良,林艳.三峡...(查看更多)
调查方式
- 走访、现场采访、人员介绍、个别交谈、亲临实践、田野观察、会议、图片、照片、书报刊物、影视资料、文件、文献分析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 1、“巫音”研究评述:国外对中国“巫音”研究成果尚未发现。国内,从对“巫音”的保护实践来看,“巫音”现以“民间音乐”的类别已被列为重庆市第二批非遗。在申报过程中,政府和文化工作者进行了大量的收集、整理和挖掘工作,共收录了各历史时期“巫音”音乐上百首。此外,还以“巫音”为基本素材,创作、编排了《巫风祭祀》舞蹈及晚会等。从理论研究来看,国内对于“巫音”的理论研究相对较少。在关于巫文化...(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