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南宁市进城农民工随迁未成年子女生存与发展状况报告(2011年)
小类:
社会
简介:
为了全面了解近年来南宁市进城农民工随迁未成年子女在南宁市生存和发展状况,本研究组织开展了专题调研活动,对南宁市进城农民工随迁未成年子女的居住环境、生活条件、学习、心理、医疗卫生、文明安全、交往等适应性与发展性方面内容进行了调研。根据调查统计的结果,对比他人的研究数据,全面系统分析南宁市农民工随迁未成年子女生存和发展总体状况,并针对调查所反映的问题,提出对应的对策建议。
详细介绍:
(一)调查样本的基本情况 1.调查样本的总体规模 ◇本次调查涵盖了南宁市六个城区36所中小学的1500名进城农民工随迁未成年子女,占2011年南宁市进城农民工随迁未成年子女55395人的2.7%,符合统计学上的意义,具有代表性。 2.调查主要内容: (1)南宁市进城农民工随迁未成年子女生存状况;(2)南宁市进城农民工随迁未成年子女生活状况;(3)南宁市进城农民工随迁未成年子女学习状况;(4)南宁市进城农民工随迁未成年子女心理状况;(5)南宁市进城农民工随迁未成年子女医疗卫生状况; (6)南宁市进城农民工随迁未成年子女文明安全状况; (7)南宁市进城农民工随迁未成年子女教育状况;(8)南宁市进城农民工随迁未成年子女交往状况等。 3.调查样本结构 ◇性别构成:男生46.3%,女生为53.7%。 ◇年龄结构:6岁以下占2.3%,7-12岁的占72.1%,13-16岁的占25.6%。 ◇民族结构:汉族占57.6%,少数民族占42.4%。 ◇所在学校类型构成:普通公办学校占71.3%,私立学校占19.0%,农民工子弟学校占8.7%,其他类型为0.9%。 ◇来源结构:来自广西农村地区的占73.4%,来自其他省(自治区)农村的占26.6%。 (二)南宁市进城农民工随迁未成年子女生存和发展总体态势 ◇调查显示:南宁市进城农民工随迁未成年子女生存和发展总体上呈现出良好的积极发展态势。绝大多数进城农民工随迁未成年子女生活、学习环境明显改善,都能受到较好的教育,身心健康发展良好,具有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生活自理能力较强,文明安全意识进一步加强。 ◇调查显示:近年来南宁市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和加强进城农民工随迁未成年子女生存和发展环境的改善,进城农民工随迁未成年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得到基本保障,公办学校对农民工随迁未成年子女接受义务教育与城市学生在收费、管理、教育等方面得到同等对待。71.3%的进城农民工随迁未成年子女就读普通公办学校,民办学校就读的为19.0%,农民工子弟学校为8.7%。绝大多数进城农民工随迁未成年子女在南宁市就读比较稳定,56.6%进城后没有转过学,23.5%转学两次,转两次学的有11.7%,转三次的有5.5%,转四次学的有2.1%,转过五次以上的只有0.5%。同时就读公办学校的要比民办学校要稳定。 ◇调查显示:进城农民工随迁未成年子女总体上具有较强的幸福感。其中,觉得在城里生活幸福的有68.2%,觉得不幸福的只有7.9%。 ◇调查显示:大多数进城农民工随迁未成年子女对他们现在生活满意程度较高。66.6%的表示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不太满意占6.0%,很不满意只有0.9%。 ◇调查还显示:农民工随迁未成年子女对生活的满意程度跟他们进城时间的长短有着比较密切的联系,呈现出V字型的特点和规律。40.6%进城在一年以下的农民工随迁未成年子女对现在的生活“比较满意”,而进城1-3年的有39.7%,进城4-6年的有38.9%,进城7-10年的有39.6%,进城10年以上的有44.6%。这主要与他们融入城市生活和文化有关。 ◇调查显示:进城农民工随迁未成年人子女居住环境和住房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72. 7%的进城农民工随迁未成年子女居住在城中村、单位小区和商品房小区内,只有11.7%的居住在城乡结合部。63.30%的农民工随迁未成年子女居住在楼房内,并且有57%的居住在一房一厅以上的房屋内,其中有13.5%居住在三房一厅的房屋内。绝大多数住所比较稳定,总体上搬动并不多,比较固定的有84.3%。 ◇调查显示:进城农民工随迁未成年子女的居住条件随着进城时间越长而呈现出越来越好的趋势。进城时间一年以下住楼房的有41.4%,进城1-3年的有56.8%,进城4-6年的有62.5%,进城7-10年的有69.2%,进城10年以上的有69.3%。 ◇调查显示:进城农民工随迁未成年子女生活总体状况良好,令人比较满意,绝大多数生活能得到基本保障。在吃饭上,大部分进城农民工能为自己的子女做饭。在拥有衣服数量上,87.1%的进城农民工随迁未成年子女每个季节拥有3套以上的换洗衣服,其中45.3%的拥有5套以上的衣服,这说明南宁市农民工随迁未成年子女在穿衣的问题解决得比较好。 ◇调查显示:进城农民工随迁未成年子女普遍具有较强的生活自理能力。93.9%的进城农民工随迁未成年子女能做饭、洗碗、洗衣服、倒垃圾等家务活动,还有16.5%的表示能自己做饭,其中12.3%还能为父母做饭。在遇到困难时,主要寻求家长、同学、老师帮助和自己独立解决。32.1%的通过寻求父母的帮助,24.1%的通过寻求同学的帮助,18.4%的通过寻求老师的帮助,还有19%的是通过自己来解决。 ◇调查显示:进城农民工随迁未成年子女平时生活总体上令人满意。绝大多数都能较合理地安排自己课余生活时间,68.3%的放学后首要安排学习,22.2%的首要安排给父母做饭或协助父母做饭,只有5.5%的放学后首要的是看电视或上网。晚上时间安排上,绝大多数时间安排看书、完成作业、协助父母做家务,同时也能有适当的娱乐时间,如看电视,与同伴玩等。 ◇调查显示:进城农民工随迁未成年子女节假日娱乐活动总体上安排较合理。排在前三位的是:与同伴玩、看电视、逛公园为主,分别占62.7%、60.7%、31.5%。主要在节假日做家务或者跟朋友一起玩的比较多,少部分参加兴趣班,还有一小部分要跟父母去做工。 ◇调查显示:进城农民工随迁未成年子女学习状况总体上令人满意。大多数对自身学习状况自我评价介于良好与中等之间,公办学校的进城农民工随迁未成年子女对自己学习状况的评价普遍要好于私立学校和农民工子弟学校。绝大多数乐于学习,独立完成家庭作业。 ◇调查显示:进城农民工随迁未成年子女心理状况总体上呈现出积极向上、乐观进取,活泼开朗的态势,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比较自信。81.2%的在城市生活中能体验到周围老师、朋友、同学、亲戚对他们的很关心和关心。90.3%的认为自己性格活泼开朗和比较活泼,只有9.7%的沉默少语。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主要以兴趣来决定是否交往。 ◇调查显示:进城农民工随迁未成年子女医疗卫生状况总体上呈现良好态势,大多数进城农民工随迁未成年子女身体健康,讲究卫生。有57.2%的能够做到一天换洗一次衣服,38.6%的两三天换洗一次,只有2.8%的四五天换洗一次;30.3%的认为自己很健康,只有1.7%的认为自己经常生病;有五成的生病会上医院进行治疗,近四成的会就近到小诊所就医,近一成的生病使用自家常备的药治疗。 ◇调查显示:绝大多数进城农民工随迁未成年子女学会使用文明用语,注重自身的文明行为,讲究公共道德和文明礼貌,安全意识较强。90%的看到老师或同学会主动打招呼;60.3%的每天上学、放学都会跟父母打招呼;79.0%的坐公交车会主动给老人让座;90.7%的会自觉遵守公共秩序;82.5%的进城农民工随迁未成年子女是独自上学和与同学结伴上学,有86.8%的认为自身上学是非常安全和安全,只有0.4%的认为不安全。 ◇调查显示:进城农民工随迁未成年子女在城市生活中初步具有一定交往能力,掌握了一定交往技巧和方法。主要交往对象是进城后认识的同学或朋友以及邻居,没有局限于在老乡和亲戚范围内。71%的交往对象为同学或朋友,14%的为邻居。 ◇调查显示:进城农民工随迁未成年子女对未来充满希望。61.6%的对未来充满希望,只有5.1%的认为没有感觉和1.6%的认为比较悲观。调查发现,就读不同类型学校的进城农民工随迁未成年子女对未来的态度具有显著的差异,其中就读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子女对未来充满希望的比例最高,达67.8%,依次为公办学校(61.1%),民办学校(58.10%)。 ◇调查显示:进城农民工随迁未成年子女对将来工作大多数通过考上大学,留在城市工作(75.4%);将来留在城市打工(11.7%),只有0.9%的打算将来回乡务农。 (三)2011年南宁市进城农民工随迁未成年子女生存和发展状况呈现出的特点: ◇南宁市城农民工随迁未成年子女生存和发展总体上呈现出积极向上的良好态势。 ◇南宁市城农民工随迁未成年子女生活、学习环境和条件得到进一步有效地改善。 ◇南宁市城农民工随迁未成年子女在城市公平地受教育的基本权利得到了有效保障。 ◇南宁市城农民工随迁未成年子女绝大多数身心健康发展良好,具有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生活自理能力较强,文明安全意识进一步加强。 ◇南宁市大多数进城农民工随迁未成年子女对生活充满信心,具有较高的满意率和较强的幸福感。对未来充满希望。 (四)2011年南宁市进城农民工随迁未成年子女生存和发展值得关注的问题 ◇进城农民工随迁未成年子女居住条件和环境问题是值得关注的首要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大部分进城农民工随迁未成年子女居住在城中村或城郊结合部,将近有四成的居住的房子是平房、店铺、棚户或工地的,而且房子小而居住的人数较多;二是居住周边环境脏乱差问题比较严重,街道、渠道失修问题严重,公共娱乐场所缺乏,绿化面积小等问题较普遍,甚至有黄、赌、毒的现象。 ◇进城农民工随迁未成年子女节假日娱乐活动是值得关注的问题。他们节假日的娱乐活动非常单调,在他们节假日中,主要是做家务、和朋友玩以及看电视,上网的比例也不高,做家务所占的比例是最大的。 ◇进城农民工随迁未成年子女在家学习条件是值得关注的问题。调查发现大多数进城农民工未成年子女在家学习条件较差。大部分没有专用的房间、桌椅、电脑,书柜、台灯等基本学习条件,甚至课外读物也很少。有不少农民工子女是放学后到父母工作的小摊旁边,在吵闹的环境中,拿一个小板凳当桌子,半跪在地上完成作业的。 ◇进城农民工随迁未成年子女心理情绪问题是值得关注的问题。较突出的问题是:有相当部分进城农民工随迁未成年子女的负面情绪较严重,感到孤独的现象很普遍,感到心情不好的比例较高,感觉被人瞧不起的比例也较高;对未来的态度不够积极,部分农民工子女理想缺失,有些甚至没想过将来要做什么。有8.3%的经常会感到孤独,61.6%的感到孤独,36.2%会经常感到心情不好;有6.5%的举得经常被人瞧不起,56.8%的觉得有时被人瞧不起。因此,进城农民工随迁未成年子女情绪问题是值得关注的问题。 ◇进城农民工随迁未成年子女文明礼仪行为养成教育仍然是值得需要关注的问题。在文明用语方面仍然将农村的庸俗的语言带入城市生活,没有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调查显示,4.2%的经常说脏话,64.4%偶尔说脏话,这说明在文明用语需要进一步加强教育。 ◇城农民工随迁未成年子女家庭教育的问题也是值得关注的问题。在调查中发现大多数进城农民工随迁未成年子女尽管跟随父母在城市里生活,由于生活的压力、文化水平以及对教育的认识不足,缺乏与子女进行有效沟通,进城农民工的家庭教育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特别家庭德育育人缺位。 (五)2011年南宁市进城农民工随迁未成年子女生存和发展的建议与对策: ◇建议党委和政府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文件精神,高度重视,并切实关注和改善进城农民工随迁未成年子女生活和学习环境和条件,加大城中村和城乡结合部的环境治理力度,净化社会环境,尤其是网络环境。 ◇建议进一步关注进城农民工随迁未成年子女心理健康教育,开展进城农民工随迁未成年子女心理普查,根据进城农民工随迁未成年子女特有的心理状况,在学校、社区建立城农民工随迁未成年子女心理健康教育团队辅导和个案心理咨询室,及时有效地开展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提高他们适应城市生存和发展的心理素质。 ◇建议进一步发挥城市学校和社区育人的资源优势,进一步关注进城农民工随迁未成年子女节假日生活,在学校、社区建立专门“进城农民工随迁未成年子女节假日德育拓展训练中心”,通过招聘志愿者,在节假日内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进城农民工随迁未成年子女节假日德育拓展训练活动,以丰富他们节假日活动。 ◇建议进一步加强进城农民工随迁未成年子女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建立学校、家庭有效联动机制,共同促进良好行为习惯养成。他们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是适应城市生活,开展社会交往的前提和基础。进城农民工随迁未成年子女无论是日常生活卫生习惯、文明礼仪习惯,还是学习习惯往往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需要在城市生活中加强训练和强化,使之尽快融入城市生活、学习、交往之中,增强其适应力。 ◇建议开展城市未成年人家庭与进城农民工随迁未成年子女家庭结对子活动,开展同伴辅导和教育活动,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城市新的生活、学习环境,提高对城市生活环境的认识。

作品图片

  • 南宁市进城农民工随迁未成年子女生存与发展状况报告(2011年)
  • 南宁市进城农民工随迁未成年子女生存与发展状况报告(2011年)
  • 南宁市进城农民工随迁未成年子女生存与发展状况报告(2011年)
  • 南宁市进城农民工随迁未成年子女生存与发展状况报告(2011年)
  • 南宁市进城农民工随迁未成年子女生存与发展状况报告(2011年)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1.撰写目的:全面分析南宁市进城农民工随迁未成年子女的生存状况、发展态势以及值得关注的问题,提出改善进城农民工随迁未成年子女生活、学习的环境和条件,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丰富他们的节假日生活等对策。 2.撰写思路:在深度访谈的基础上,编制调查问卷,开展实证调查,分析进城农民工随迁未成年子女的生存与发展状况,揭示存在的问题并剖析原因,提出解决措施。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1.本研究在深度访谈基础上,自编问卷进行分层随机抽样调查,选取南宁市6个城区的36所中小学各个年级共1500名农民工子女作为调查对象,覆盖面广,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问卷采用SPSS11.5进行定量分析。 2. 本研究主要涉及进城农民工随迁未成年子女的居住环境、生活条件、学习、心理、医疗卫生、文明安全、交往等适应性与发展性等方面,并对比同类研究,内容全面、结论科学。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1)为政府全面了解和掌握进城农民工随迁未成年子女状况提供参考数据和建议; (2)学校可根据本调查所反映进城农民工随迁未成年子女在教育、学习和心理等方面的问题,采取措施,加强教育引导; (3)社区可根据进城农民工随迁未成年子女课外生活的现状以及他们对社区环境的期望,开展更具有针对性的育人活动; (4)通过调查研究,呼吁人们关心并改善进城农民工随迁未成年子女的生存和发展状况。

作品摘要

调查显示:南宁市进城农民工随迁未成年子女生存和发展总体上呈现出良好的积极发展态势。绝大多数进城农民工随迁未成年子女平等地接受义务教育,生活、学习环境明显改善,身心健康发展良好,文明安全意识较强,对生活具有较高的满意率和较强的幸福感,对未来充满希望。值得关注的问题有:居住条件较差,环境问题突出,学习条件简陋,节假日的活动单调,负面情绪较严重,感到孤独、被人瞧不起,文明礼仪有待加强,家庭教育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特别是家庭德育缺位。 建议:1.党委和政府要加大城中村和城乡结合部的环境治理力度,净化社会环境。 2.进一步关注进城农民工随迁未成年子女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心理普查,在学校、社区建立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团队和个案心理咨询室,及时有效地开展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3.充分发挥学校和社区的育人资源优势,在节假日内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进城农民工随迁未成年子女节假日德育拓展训练活动。 4.进一步加强进城农民工未成年子女进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建立学校、家庭有效联动机制,共同促进良好行为习惯养成。 5.开展城市家庭与农民工家庭结对子活动,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城市新环境。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EB].,2006年3月27日. [2] 冯兰蔺,农民工子女调查:幸福指数高 社会融入感低 [N].新闻晚报,2011年2月22日. [3] 申振东 乔姗姗,进城农民工子女融入城市生活研究综述 [J]. 贵州大学学报,2008(4). [4] 刘清,城市农民工子女的心理状况调查与对策研究 [D].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7(10). [5] 姜泓冰,让教育回归“育人”的原点[N].人民日报,2010年10月8日第18版. [6] 胡建勇.陈海燕,农民工子女免费义务教育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发展研究,2007年第11期. [7] 钟一彪,农民工子女生存状况及发展问题[J].当代青年研究,2010年第3期. [8] 陈蕴哲,广州市农民工子弟学校现状调查和对策研究——以白云区10 所学校为例调查分析 [J]. 法制与社会,2008年11月(上)

调查方式

本研究成立了课题组,在进城农民工随迁未成年子女聚居地采用深度访谈、现场采访、拍摄照片及问卷调查、亲临实践等方式开展调查,此外,查阅文献资料,对比他人的研究,以确保本调查的科学性。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城市化的步伐,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携带子女向城市转移。起初,农民工随迁子女的问题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到了本世纪初期,随着进城农民工随迁子女规模的扩大以及各种问题的凸显,农民工随迁子女的问题逐渐引起了人们的重视。总体来说,人们对进城农民工随迁子女问题的研究大体上经历了三个研究和探索阶段: 第一阶段,20世纪八九十年代至2000年,这个时期对农民工子女的研究尚处在蒙昧期,关注的人比较少,几乎没有形成比较完整理论;第二阶段,2001年到2006年,为研究的发展期,这个阶段的研究大部分都是围绕进城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开展,形成了有关关注农民工随迁子女在城市上学问题的研究成果,同时在实践层面上,促进有关进城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的相关政策。第三阶段,2007年至今,为研究的拓展期,这个时期的研究除了关注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以外,还向农民工随迁子女的心理健康、社会适应、思想观念、养成教育、生存状况等方面扩展,研究领域更加广泛,所形成的理论也愈加丰富。 我国对进城农民工随迁子女的研究已有将近二十年的历程,这些研究的成果不仅有理论价值,而且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对我们的研究有着较大的指导、借鉴作用。这些研究成果概括起来有:第一,对进城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现状、存在问题以及解决对策做了深入而全面的分析;第二,很多学者运用文献研究、问卷调查和走访等方式,为获取该问题研究的第一手资料打下了基础;第三,不同时期、不同学者对进城农民工随迁子女生存与发展状况的多个方面进行了研究,角度各有不同。 我国对进城农民工随迁子女的研究存在的主要不足表现在:1、多数研究属于定性研究,而定量研究相对缺乏,通过资料检索情况来看,涉及农民工随迁子女生存与发展状况的文章中,仅有四篇用了定量分析的方法;2、研究的角度不够系统、全面,大部分研究都是围绕进城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状况进行,还有一些围绕心理状况进行,但是对于进城农民工随迁子女的交往状况、居住环境、文明礼貌、安全等角度的研究并不多。因此,我国对进城农民工随迁未成年子女的生存与发展状况的研究尚处在起步阶段,相关的理论还比较缺乏,研究的广度和深度还有待扩展;3、研究提出的对策较抽象、笼统,差异不大,具体的对策措施较缺乏。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