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北京市什刹海历史街区发展探讨
小类:
社会
简介:
该作品在北京市建设“世界城市”的背景下,以什刹海为例,探讨历史街区的发展思路。作品综合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文化遗产保护、产业经济等专业方向,采用了案例分析、实地考察、问卷调查、居民走访、数据统计以及国内外历史街区发展模式案例对比分析等研究方法,最终创新性的提出了历史街区内部“文化主题分区发展”的思路,并设计了具体的规划方案,为以什刹海为代表的历史街区的发展提供了思路与借鉴。
详细介绍:
一、研究目的: 该作品旨在针对北京市25个历史街区在“世界城市”建设过程中的保护与发展,以什刹海街区为典型进行深入的挖掘与思考,实现历史街区在保护中求发展、在发展中得保护的目标。该作品针对发展中必须遵守的原则和发展的具体方案进行探讨与设计。 二、研究背景: 2010年1月25日,北京市首次正式公布“世界城市”为北京新的奋斗目标。作为一座世界闻名的古都,社会各界对于历史保护区的保护与发展展开了积极探讨。特别是“十二五”规划方案设计以来,历史保护区如何规划引起了广泛关注。“世界城市”的建设目标对于历史街区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三、研究意义: 1、学术价值: 该研究综合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文化遗产保护等专业方向,采用了文献阅读、实地考察、问卷调查、居民走访、数据统计分析以及对国内外历史街区发展模式的案例分析等研究方法,提出了在建设“世界城市”的时代背景下历史街区发展的基本原则,创新性地提出了历史街区内部“分区规划”的发展思路,同时为历史街区典型代表——什刹海街区设计了具体的规据归划方案并借助于航片与专业软件完成了初步的规划设计图件,且通过各方回访对方案进行了修正,为以什刹海为代表的历史街区的发展提供了思路与借鉴。 本研究的理论成果包括中期的《关于北京市什刹海街区发展情况的调查与思考》一文以及论文两篇。第一篇论文已被全国经济类核心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中文核心期刊(2000)《经济师》收录;第二篇论文已被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安徽农业科学》收录 2、社会价值 在建设“世界城市”这一新的历史时期,北京市25个历史文化保护区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是并存的。针对历史街区发展的研究,具有巨大的时代意义与现实意义。科学良好的发展思路不仅对于其保护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同时对促进历史保护区商业开发、调节文化氛围、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提高历史街区居民生活质量、实现宜居城市建设目标等具有重大意义。 该作品选择北京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历史街区什刹海作为研究对象,在展开实地考察、分析、调研以及对国内外历史街区案例分析的基础上,完成了什刹海街区内现状分析调查报告一份,并提出了切实的规划原则、发展方案,通过专家、街道办、居民游客等回访对方案进行了修正,最终定稿。作品不仅为什刹海的发展提供了积极思路,更为北京市25个历史文化保护区的发展提供了借鉴。 作品除向核心期刊投稿外,已向北京市规划委员会的“北京市‘十二五’时期历史文化名称保护建设规划(意见征求稿)公开征求意见”活动以及西城区政府“我为‘十二五’规划建言献策”活动投稿,以期真正能够为首都建设提供积极有益的思路和建议。同时在该作品进行前期走访、问卷调查以及后期方案意见回访的过程中,作品作者在校内外通过横幅宣传、特色书签发放、万人签名等活动开展了“守护传统文化 发展历史街区”主题宣传活动,收到良好的宣传效果和积极的社会反响。 四、研究方法: 1、研究思路: 本项目按照如下思路进行研究:研究区选择、什刹海发展定位分析、什刹海发展现状及问题、什刹海街区发展原则、什刹海发展具体方案设计。 2、项目开展历程: 2010-06——2010-07:选题立项,收集资料,对项目进行可行性分析; 2010-08——2010-09:实地考察什刹海,充分了解研究区域发展条件与现状; 2010-09——2010-11:开展走访与问卷调查,了解各界对研究区域发展的看法建议,汇总数据,统计分析; 2010-12——2011-01:开展国内外典型历史街区对比分析研究,结合对什刹海发展现状的思考撰写第一篇论文并投稿; 2011-02:结合国内外发展经验及“世界城市”发展契机为什刹海设计具体方案,撰写第二篇论文; 2011-03——2011-04:对方案进行回访,收集专家学者、街道办、居民住户与游人的意见与建议,对方案进行校正,将第二篇论文投稿;在校内外开展“守护传统文化 发展历史街区”主题宣传活动等。 3、调查方法包括: 组织参观北京市规划展览馆,多次实地考察研究区域; 访问当地居民50余人次;向市民发放问卷500份,有效问卷463份; 研读相关政府文件近10篇,阅读著作10余部,查阅期刊文献200余篇,浏览网页40余个; 开展国内外历史街区案例分析10余个; 回访专家、街道办工作人员及居民游客共计70余人次。

作品图片

  • 北京市什刹海历史街区发展探讨
  • 北京市什刹海历史街区发展探讨
  • 北京市什刹海历史街区发展探讨
  • 北京市什刹海历史街区发展探讨
  • 北京市什刹海历史街区发展探讨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申报作品旨在针对历史街区在“世界城市”建设过程中的保护与发展,以什刹海街区为典型进行深入挖掘和思考,实现历史街区在保护中求发展、在发展中得保护的目标。作品以对什刹海的实地调查及对国内外著名历史街区的横向对比分析为基础,对什刹海展开案例研究。结合什刹海的区位、文化、景观特色等条件,分别对什刹海的科学定位、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进而对什刹海新时期的发展原则进行探讨,并对具体的发展方案进行设计。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2010年,北京市正式确立“世界城市”为新的奋斗目标。这为历史街区的发展带来新的契机。作品即针对这一热点展开研究。 作品从城市规划、文化保护、土地利用规划等方向综合分析,通过实地考察、问卷调查及走访、数据统计及国内外历史街区横向对比分析等方法,提出了具有创新意义的具体发展方案并借助于航片与专业软件完成了初步的规划设计图件。通过对专家、居民游客、街道办等回访进行了修正,真实可靠、操作性强。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如何借助“世界城市”的发展契机实现历史街区的保护与发展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作品从案例出发,以考察调研及横向对比为基础,提出切实的发展原则与方案,并回访定稿。除论文外,已向北京市规委会和西城区政府的相关活动投稿,以期为首都建设提供有益的思路和建议。 在研究过程中,作品在校内外通过横幅、特色书签、万人签名等活动开展了主题宣传活动,收到良好的宣传效果和积极的社会反响,得到当地居民和广大市民的鼓励和认可。

作品摘要

2010年,北京市正式提出“世界城市”建设目标,这为全市25个历史保护区的发展带来了契机。什刹海街区作为北京市历史街区的典型,对其进行研究对于北京市历史街区的发展具有普遍指导意义。报告以对什刹海的多次、多形式实地调查为基础,结合什刹海的区位、文化、景观特色等条件,分别对什刹海的科学定位、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进而对什刹海新时期的发展原则进行了探讨,并对具体的发展方案进行了设计。以期能够为保护与开发历史文化资源、实现历史街区综合效益最大化提供建设性思路,使历史街区在世界城市的建设中实现可持续发展。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作品共发表论文两篇,其中,论文《世界城市背景下历史街区产业发展探究——以什刹海街区为例》已被期刊《经济师》收录,将于2011年05期刊登(期刊《经济师》: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全国经济类核心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研究报告》(2009-2010))、山西省一级期刊、中文核心期刊(2000)、第一届北方优秀期刊(2004)。); 论文《世界城市背景下历史街区分区发展初探——以什刹海街区为例》已被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安徽农业科学》收录,近期发表。

参考文献

[1]《政府工作报告及计划报告、财政报告名词解释》.北京市政府 [2]《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 [3]《北京旧城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和控制范围规划》[Z]. 京政发[1999]24号 [4] 北京西城专题:什刹海简介.什刹海历史文化旅游风景区[EB/OL].[2011-01-21].什刹海历史文化旅游风景区 [5] 王万茂,韩桐魁.土地利用规划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02 [6]《西城区2009统计年鉴》 [7] 谌丽,张文忠.《历史街区地方文化的变迁与重塑》[J].地理科学进展, 2010, 29(6): 649-656. [8] 郑建文.《从唯物辩证法看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与社会发展》[J].品牌(理论月刊).2010(07):16-22 [9] 李晶. 什刹海开放式景区旅游监测统计的研究[OL]. [2009-07-30]. [10] 边兰春.《怀旧中的更新,保护中的发展 北京什刹海地区历史文化景观的保护与整治》[J].城市环境设计.2009(03):14-29

调查方式

走访、问卷、现场采访、个别交谈、亲临实践、图片、照片、书报刊物、统计报表、影视资料、文件、集体组织、自发等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近年来,随着经济和城市化水平的发展,历史街区的保护和发展思路不断革新。二战后,美欧的一些国家曾经历了一个“城市更新”或称作“城市中心的再开发”运动,结果反使许多历史性城市受到破坏。1973年以后,各国发展方案相继调整,在城市规划中很少再用旧城改造、改建更新等概念,而采用整修和再生等概念。 国外城市对文化遗产保护与再开发基本可以归结到环境、经济及社会这三个层面。环境:着力于对建筑物的修复,整体物质环境的改善以及与其他旅游景点的沟通连接等;经济:注重对其经济活力的培育,讲究营造有特色的活动,吸引游客,营造商业氛围;社会:通过促进社区参与,借旅游的发展帮助解决街区衰退带来的种种内部问题,达到重建社区的目的。三个层面的措施有机联系在一起,相互促进,同时启动三方效应,在此基础上加上成功的开发和宣传,促进形象更新和知名度提升,从而对整个城市的进一步发展起到积极作用。另外针对于不同形态特征和历史条件下的历史街区,政府和街区居住者以及使用者因地制宜采用不同的保护与再开发模式。 目前世界公认的世界城市纽约、东京、伦敦以及在历史街区保护方面取得较大成就的城市巴黎、罗马等在历史街区的再开发方面都进行了积极尝试,如纽约的小意大利在面临唐人街带来的文化破坏时采取的划区而治的措施、东京在古迹修复的资金筹措方面采取的积极措施等等。就国内而言,虽然很多城市如平遥、西安、周庄、重庆等也采取了积极的措施,但是效果始终没有带来理想的国际影响力和经济效益。 北京市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的保护工作一直在积极开展,尤其是对于什刹海四合院和胡同的整治长期以来受到各方的热切关注。但是其研究对是或针对古迹保护、古迹修缮、景观建设等方面,鲜有结合区域规划与遗产保护进行的研究,本作品中提出的在历史街区内部进行“文化主题分区发展”的思路尚未在检索到的文献中出现,具有创新性。 而自从2010年“世界城市”的建设目标正是提出后,历史街区的保护与发展一直是政府工作的瓶颈之一。在2010年以来的多个“世界城市”相关论坛中,众多专家学者都就保护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表示关注。“十二五”建设伊始,北京市规划委员会、西城区政府等均针对历史文化保护区的建设与发展向社会广开言路。本项目即针对“世界城市 ”和“十二五”这一新的历史契机为历史文化保护区的发展提出了全新的思路,具有较大的时代意义。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