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钓鱼岛撞船风波中的日本舆论及中国形象研究
小类:
社会
简介:
2010年9月发生的钓鱼岛撞船风波,使得逐渐恢复的中日关系陡然生变,出现急剧的恶化,由此带来的中日对立随之上升,两国舆论的不信任感也油然而生。那么,研究整个风波过程中日本舆论的态度,以及由此形成的中国形象,不仅对我们把握日本舆论的形成机制和特点具有深刻意义,也能为中日间的舆论对话提供重要案例,从而为解决钓鱼岛争端提供“知彼”的参考。
详细介绍:
2010年9月发生的钓鱼岛撞船风波,使得逐渐恢复的中日关系陡然生变,出现急剧的恶化,由此带来的中日对立随之上升,两国舆论的不信任感也油然而生。调查显示,钓鱼岛撞船风波后,日本受访民众中对华不信任比例达84%,创历史新高。在日本共同社选出的2010年中日关系十大新闻中,钓鱼岛撞船风波高居榜首。那么,研究整个风波过程中日本舆论的态度,以及由此形成的中国形象,不仅对我们把握日本舆论的形成机制和特点具有深刻意义,也能为中日间的舆论对话提供重要案例,从而为解决钓鱼岛争端提供“知彼”的参考。

作品图片

  • 钓鱼岛撞船风波中的日本舆论及中国形象研究
  • 钓鱼岛撞船风波中的日本舆论及中国形象研究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研究整个风波过程中日本舆论的态度,以及由此形成的中国形象,不仅对我们把握日本舆论的形成机制和特点具有深刻意义,也能为中日间的舆论对话提供重要案例,从而为解决钓鱼岛争端提供“知彼”的参考。本文将采取实证分析的方法,综合收集能够代表日本大众舆论的资料,进行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资料收集主要限定在大众报纸、主流杂志和主流电视三个层面。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科学性:从史料及媒体报道资料出发,从定量和定量两方面进行分析,较大程度保证分析的科学性。 先进性与独特性:首次将电视节目单纳入对日本媒体的综合分析中,结合主流报纸和杂志,超越目前对钓鱼岛的研究集中在主权归属的局限性,较为全面的考证舆论对钓鱼岛及撞船风波的认识。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解决领土问题,除了学术范围内的考证研究,更需要考虑大众舆论的态度。如果忽视大众舆论的态度而仅把解决领土争端作为两国政府的目标,很容易出现大众舆论的批评甚至抗议,同时加剧两国舆论的不信任感,最终对领土争端的解决造成障碍。本文对把握日本舆论的形成机制和特点具有深刻意义,也能为中日间的舆论对话提供重要案例,从而为解决钓鱼岛争端提供“知彼”的参考。

作品摘要

2010年9月发生的钓鱼岛撞船风波,使得逐渐恢复的中日关系陡然生变,出现急剧的恶化,由此带来的中日对立随之上升,两国舆论的不信任感也油然而生。调查显示,钓鱼岛撞船风波后,日本受访民众中对华不信任比例达84%,创历史新高。在日本共同社选出的2010年中日关系十大新闻中,钓鱼岛撞船风波高居榜首。那么,研究整个风波过程中日本舆论的态度,以及由此形成的中国形象,不仅对我们把握日本舆论的形成机制和特点具有深刻意义,也能为中日间的舆论对话提供重要案例,从而为解决钓鱼岛争端提供“知彼”的参考。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未发表

参考文献

1.《读卖新闻》缩印版 2010年9月至2011年1月,藏于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 2.《朝日新闻》缩印版2010年9月至2011年1月,藏于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 3.《文艺春秋》《中央公论》《世界》杂志,2010年10月至2011年1月刊,藏于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

调查方式

媒体报道及史料文本分析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目前,关于钓鱼岛的相关研究,已经有一批研究成果,但多集中在主权归属的研究。主要包括井上清《钓鱼岛:历史与主权》,高桥庄五郎《尖阁列岛笔记》,村田忠禧《尖阁列岛・钓鱼岛争议》,鞠德源《钓鱼岛正名》,郑海麟《钓鱼岛列屿之历史与法理研究》,米庆余《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归属考》,马英九《从新海洋法论钓鱼台列屿与东海划界问题》等。其中村田忠禧的研究综合了多数人的研究,简单明了地理清了纷争过程。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