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公共危机事件中政府形象的媒体呈现对大学生的影响研究--以“西南干旱”报道为例
小类:
社会
简介:
在转型期的中国,公共危机事件频发,政府如何处理好这些事件,成为媒体和公众关注的焦点。媒体呈现的政府形象是否得民心,对是否能顺利的开展稳定、援助与重建工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我们通过对《南方都市报》、《云南信息报》、《新京报》和《人民日报》四家媒体从2010年3月1日起两个月的相关报道特点,与对234名在校大学生的问卷调查进行对比,探讨政府形象在传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自己的观点。
详细介绍:
在转型期的中国,公共危机事件频发,政府如何处理好这些事件,成为媒体和公众关注的焦点。媒体呈现的政府形象是否得民心,对是否能顺利的开展稳定、援助与重建工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同时大学生作为社会的未来的中坚力量,他们对公共危机事件中的政府是如何看待,也是政府和媒介需要大力关注的。 在我国发生了公共危机事件中,我们选取了西南干旱事件。因为它持续时间长,危害范围广,带来的损失严重,极其考验政府的工作效率。同时由于其重大性,社会各界对其的关注度也十分的高。 我们通过对《南方都市报》、《云南信息报》、《新京报》和《人民日报》四家媒体从2010年3月1日至2010年4月30日相关报道的特点,与对234名在校大学生的问卷调查进行对比,从大学生关注媒体情况、报道主题、报道体裁、词频、语义向性和大学生发布言论渠道等这六个方面进行分析。 最终我们得出以下几个结论:政府形象比较单一,通常以正面形象示众;大学生读者更关注新媒体上报道;媒体传播与读者期望不是十分一致;报道出现中性化的趋势;反馈机制随着新媒体的发展而日渐壮大,但仍然还有很多的缺陷等问题。 通过这些问题我们又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1. 丰富报道的对象、形式与内容,使报道模式朝多元化方向发展。2.媒体要提供客观、中正、平和的政府形象报道。3.完善读者反馈机制,为进一步塑造政府形象提供意见。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在转型期的中国,公共危机事件频发,政府如何处理好这些事件,成为媒体和公众关注的焦点。媒体呈现的政府形象是否得民心,对是否能顺利的开展稳定、援助与重建工作,起决定性的作用。 我们通过对《南方都市报》、《云南信息报》、《新京报》和《人民日报》四家媒体从2010年3月1日起两个月的相关报道特点,与对234名在校大学生的问卷调查进行对比,探讨政府形象在传播过程中的问题,并提出一些自己的观点。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我们发现,已有的研究对象大都以政府形象在公共危机中的媒介呈现为主,较少与对公众的影响统一起来分析。并且研究方法大多采取定性研究。我们将以西南干旱这一公共危机为例,把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方法相结合,将政府形象、媒介、公众三方关系统一起来,探讨政府形象在公共危机事件中的媒体呈现对特定人群——大学生的影响。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从数据分析中,我们得出政府形象在建构、传播和反馈的过程中有以下的特征与问题:1、政府形象单一。2、大学生读者更关注新媒体报道。3、媒体传播与读者期望不是十分一致。4、报道中性化。5、反馈机制壮大。但仍有很多的缺陷。对此我们的建议是:1. 报道模式多元化发展。2.媒体要提供客观、中正、平和的政府形象报道。3.完善读者反馈机制。

作品摘要

在转型期的中国,公共危机事件频发,政府如何处理好这些事件,成为媒体和公众关注的焦点。媒体呈现的政府形象是否得民心,对是否能顺利的开展稳定、援助与重建工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同时大学生作为社会的未来的中坚力量,是政府和媒介需要大力关注的。 在我国的公共危机事件中,我们选取了西南干旱事件。因为它持续时间长,危害范围广,受关注度高极其考验政府的工作效率。 我们通过对《南方都市报》、《云南信息报》、《新京报》和《人民日报》四家媒体从2010年3月1日至2010年4月30日相关报道的特点,与对234名在校大学生的问卷调查进行对比,从大学生关注媒体情况、报道主题等这七个方面进行分析。 最终我们得出以下几个结论:政府形象单一;大学生读者更关注新媒体上报道;媒体传播与读者期望不是十分一致;报道中性化趋势;反馈机制日渐壮大,但仍然还有很多的缺陷等问题。 通过这些问题我们又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1. 丰富报道的对象、形式与内容,使报道模式朝多元化方向发展。2.媒体要提供客观、中正、平和的政府形象报道。3.完善读者反馈机制,为进一步塑造政府形象提供意见。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2010年12月获得第十二届智慧星火(校级挑战杯)哲学社会科学类(新闻专业组)一等奖。

参考文献

1、威尔伯•施拉姆:《传播学概论》[M],新华出版社 2、李希光,赵心树:《媒体的力量》[M],南方日报出版社,P2 3、杜俊飞:《深度报道原理》[M],新华出报社,P178 4、Pamela J.Shoemaker:《大众传媒把关》[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P23 5、展江:《审慎而积极地调整国家-媒体关系——胡锦涛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时的讲话解读》[J],中华传媒网 6、中共中央宣传部新闻局:《新闻法规政策须知》[R],学习出版社,P30-34 7、孙旭培,牛静:《从突发事件报道看政府信息公开》[J],中华传媒网 8、孙旭培:《新闻传播法学》[M],复旦大学出版社,P133 9、唐钧:《政府公共关系》[M],北京大学出版社,P222 10、美国新闻自由委员会:《一个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M],人民大学出版社

调查方式

我们选取了《人民日报》、《云南信息报》、《新京报》和《南方都市报》从2010年3月1日至2010年4月30日的报道进行考察。2010年9月,我们向数十所高校的237名学生发放了问卷进行调查。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回顾近几年有关政府形象在公共危机事件中的媒介呈现相关文献研究发现,国内学者的理念主要涵盖以下方面:如何通过正确的领导塑造政府在媒体中的正面形象,政府形象对公众的影响力。在公共危机事件中要树立“责任政府、服务性政府、开放性政府、亲民政府等良好政府形象” 的建议。 “形象就是权威,形象就是力量,形象是一种导向,形象也是先进生产力,有了好的形象,才能有很好的影响。在树立党和政府良好形象方面,新闻媒体大有作为,任重道远。只要在正确引导舆论这方面,不失语,不缺位,不越位,恪尽职守,那就一定能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中做出更大贡献。” 。但在研究内容上,多将政府形象、媒介、公众三方割裂开对待,没有将三者联系为一个整体研究。 而在研究方法上,多采取定性分析,即运用归纳和演绎、分析与综合及抽象与概括等方式,对获得的各种资料进行思维加工,从而能由表及里认识事物的本质,揭示内在规律。 我们发现,这些研究对象大都以政府形象在公共危机中的媒介呈现为主,较少与对公众的影响统一起来分析。并且研究方法大多采取定性研究。我们将以西南干旱这一公共危机为例,把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方法相结合,将政府形象、媒介、公众三方关系统一起来,探讨政府形象在公共危机事件中的媒体呈现对特定人群——大学生的影响。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