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 项目名称:
-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群体知识沟现象研究
- 来源:
- 第十二届“挑战杯”省赛作品
- 小类:
- 社会
- 简介:
- 本文以大学生群体为研究对象,分析新媒体环境下新的知识沟现象以及影响知识沟的诸多因素,提出以下结论:社会联系对知识沟的影响已并不明显,社会经济地位仍旧是产生知识沟的重要原因,选择性理解是影响知识沟不容忽视的因素。 同时,本文依据调查和实验数据给出指导性建议,为缩小知识差距,促进“知识共同富裕”的目标提供参考。
- 详细介绍:
- 网络媒体、数字电视(DTV)、手机媒体、平板电脑等新媒体均发展迅速,旧的知识沟假说已不适用于现实媒介环境。就我国而言,虽然贫富差距在政府积极调控下不断缩小,知识和信息的差距却难以调控,精神文明建设议题已箭在弦上,然而关于知识差距的研究却呈现空白。 本文以大学生群体为研究对象,紧密依据现实环境,并在综述和推论之外获取大量实证资料,使用调查研究法、内容分析法、实验设计法、个案研究法四种主要的科学方法,以此分析新媒体环境下新的知识沟现象以及影响知识沟的诸多因素,提出以下结论:社会联系对知识沟的影响已并不明显,社会经济地位仍旧是产生知识沟的重要原因,选择性理解是影响知识沟不容忽视的因素。 同时,本文通过对不同知识水平下大学生对新媒体的使用情况透析新媒体因素对知识沟的影响,依据调查和实验数据给出指导性建议,为缩小知识差距,促进“知识共同富裕”的目标提供参考。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 作品以促进中国青年缩小知识差距,以期为我国青年精神文明建设的宏伟工程添砖加瓦。 为此,本文在综述和推论之外获取大量实证资料,使用调查研究法、内容分析法、实验设计法、个案研究法四种主要的科学方法,以此分析新媒体环境下新的知识沟现象以及影响知识沟的诸多因素。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 本次研究紧密依据现实环境,并在综述和推论之外获取了大量实证资料,使用调查研究法、内容分析法、实验设计法、个案研究法四种主要的科学方法,根据资料进行统计,并以此得出相关推论。 研究中使用调查研究法进行的调查数据以大学生群体为调查对象,共1500份样本,十分具有代表性和说服力。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 首先,在新媒体发展迅速,甚至与传统媒体分庭抗礼的今天,旧的知识沟假说已不适用于现实媒介环境。其次,我国经济飞速发展背景下,精神文明建设议题已箭在弦上。受到地域与经济因素影响,仍有众多大学生无法享受完善的高等教育,信息差距和知识差距并未如贫富差距一样日益缩小。在此背景之下,研究知识沟现象,缩小知识沟,在知识上实现“共同富裕”的议题已箭在弦上。
作品摘要
- 本文以大学生群体为研究对象,分析新媒体环境下新的知识沟现象以及影响知识沟的诸多因素,提出以下结论:社会联系对知识沟的影响已并不明显,社会经济地位仍旧是产生知识沟的重要原因,选择性理解是影响知识沟不容忽视的因素。 同时,本文依据调查和实验数据给出指导性建议,为缩小知识差距,促进“知识共同富裕”的目标提供参考。 网络媒体、数字电视(DTV)、手机媒体、平板电脑等新媒体均发展迅速,旧的知识沟假说已不适用于现实媒介环境。就我国而言,虽然贫富差距在政府积极调控下不断缩小,知识和信息的差距却难以调控,精神文明建设议题已箭在弦上,然而关于知识差距的研究却呈现空白。 本文以大学生群体为研究对象,分析新媒体环境下新的知识沟现象以及影响知识沟的诸多因素,提出以下结论:社会联系对知识沟的影响已并不明显,社会经济地位仍旧是产生知识沟的重要原因,选择性理解是影响知识沟不容忽视的因素。 同时,本文依据调查和实验数据给出指导性建议,为缩小知识差距,促进“知识共同富裕”的目标提供参考。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 中国最具影响力时政新闻评论专业网站半月谈网刊发了以本文调查数据为基础撰文而成的通俗评论《穷人与富人之间存在“知识沟”吗?》原文链接:
参考文献
- Donohue, G. A, Tichenor, P. J, Olien, C. N. Mass Media and the Knowledge Gap: A Hypothesis Reconsidered [J]. Communication Research 1975 2:3. Maria Elizabeth Grabe, Narine Yegiyan, Rasha Kamhawi. Experimental Evidence of the Knoledge Gap: Message Arousal, Motivation, and Time Delay[J]. Human Communication Research 2008, pp, 550-571. Mieneke, Weenig W. H, Cees, Midden. J. H. Mass-Media Information Campaigns and Knowledge-Gap Effects[J]. Journal of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 1997, 27, 11, pp. 945-958. Sei-Hill Kim. Testing the knowledge Gap Hypothesis In South Korea: Traditional News Media, The Internet, and Political Learning[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ublic Opinion Research Vol. 20 No.2. Werner J. Severin, James W. Tankard. Communication Theories: Origins, Methods, and Uses in the Mass Media [M]. 5th edition, pp, 212-225. 包冉,白羽,韩彪.《新媒体:从被时代到我时代》[M].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10年版 石磊.《新媒体概论》[M].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9年版. P107-110
调查方式
- 研究中使用问卷调查法,以大学生群体为调查对象,分为A组,B组,C组。研究中使用实验设计法设计的“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信息获取程度实验”以大学生为实验对象,将实验对象分为两组,分别为控制组和非控制组。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 “知识沟假说”这一提法最早出现在1970年,由蒂奇纳、多诺霍和奥里恩(Tichenor,Donohue & Olien)在一篇名为《大众媒介流动和知识差别的增长》(Mass Media Flow and Differential Growth in Knowledge)的论文中提出,在这篇论文中,作者这样阐述“知识沟假说”:“随着大众媒介对社会传播的信息日益增多,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人将比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人以更快速度获取这类信息。因此,这两类人之间的知识沟将呈扩大而非缩小之势。”(PP.159—160) 简言之,知识沟假说可以理解为,大众传播实际上可能会扩大不同社会阶层成员之间的知识差距(Gap in Knowledge),也称为知识沟,这一现象被称为“知识沟假说”(Knowledge-gap Hypothesis)。 罗杰斯(1976)认为,知识沟假说不应限定于知识水平上,同样存在于人的态度与外在行为上,社会经济地位及其相关变量不是造成知识沟的唯一因素。吉诺瓦和格林伯格(Genova & Greenberg)认为,导致知识沟最主要的因素还不是社会经济地位及教育,而是受众基于利益需要而产生的兴趣。 吉格的这一观点对于本次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次研究将以它作为理论武器,试在社会经济地位和受教育程度存在差异的前提下,帮助大学生群体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