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 项目名称:
- 家庭功能对亲密关系的影响:以手机短信交往为调节变量
- 来源:
- 第十二届“挑战杯”省赛作品
- 小类:
- 社会
- 简介:
- 本论文探讨了不同水平的家庭功能或者家庭功能的不同方面会对大学生的亲密关系造成的影响、手机短信交往能力在个体亲密关系发展中的位置,以及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和交互作用机制,探索手机短信交往能力在家庭功能对亲密关系的影响中发挥着何种作用。
- 详细介绍:
- 手机短信已经成为近年来社会上一道独特的现代文化景观。“短信文化”改变了人们的人际交往模式。但同时在手机短信繁荣的背后却显出了矛盾与危机, 主要有手机短信在人际交往中的危机及在传播信息过程中的危机与冲突。这些矛盾和问题实际上是社会问题。前人的心理学研究多在于将家庭功能、手机短信行为与疏离感等消极情绪结合,在积极情绪和情感方面的研究较少。对手机短信交往这一具有时代特点行为发挥的中介效应的考察,可以了解家庭功能对个体情感发展造成的影响,同时也有助于我们理解这种影响的产生机制。 本研究的目的是为了考察家庭功能、手机短信交往行为对亲密关系的影响, 以及这些影响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机制。基本思路是通过问卷调查探讨不同水平的家庭功能或者家庭功能的不同方面会对大学生的亲密关系造成何种影响,手机短信交往能力在他们的亲密关系发展中的位置,以及三者之间有着怎样的互动关系和交互作用机制,手机短信交往能力在家庭功能对亲密关系的影响中发挥着何种作用。 其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在于把家庭功能和手机短信交往行为作为情境, 一方面它们各自独立影响情感的发展, 同时又存在交互作用和联系。因此如果能把个体发展的微系统——家庭功能和情境结合,从发展系统论的角度探讨家庭功能和手机短信交往行为系统对亲密关系发展的交互作用模式,将有助于揭示二者影响个体情感发展的机制。 基于被试的亲密关系指标感进行初步描述统计发现,在亲密关系的两个维度(焦虑、回避)上, 使用短信数目少的焦虑程度均最高,使用短信数目多的回避程度均最高 。 分别以交往工具选择、短信数目为自变量,焦虑和回避分数为因变量, 进行单因变量方差分析(ANOVA)发现, 使用短信数目少的大学生的在亲密关系中的焦虑体验 [F(1,39)=4.58,p<0.05]显著高于使用短信数目多的大学生。 从家庭功能、手机短信交往、亲密关系体验的相关分析可见,家庭功能水平越低,家庭功能越消极,个体在亲密关系中表现出更多的不安全依恋;沟通与惧怕型、冷漠型、专注型亲密关系都成正相关。此外,家庭功能的水平越高,个体表现出的短信交往能力越强,尤其是短信交往能力中的自我表露、冲突管理、情绪支持三个维度,与家庭功能总分呈现负相关。 以相关的显著性判定手机短信交往行为起的是调节效应而不是中介变量。建立手机短信交往能力的调节作用模型。假设手机短信交往行为为调节变量,因为该指标为连续变量,家庭功能设定为伪变量,将自变量和调节变量中心化,减去各自的平均数,做Y=aX+bM+cXM+e 的层次回归分析。 自变量对因变量和调节变量的回归,得测定系数R21为0.105;做Y对X、M和XM的回归得R22为0.222,R22显著高于R21,则调节效应显著。以回归系数Beta作效应检验,F值在0.05水平上显著。 结论为:使用短信的多少能够预测大学生在亲密关系中表现出更多的回避和体验到的焦虑程度;手机短信交往行为和家庭功能在对大学生亲密关系的影响中存在显著调节作用。 其实际应用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在于,大学生对手机的依赖已有躯体化的趋势,而手机短信交往有显著的自身特点,如私密性和互惠性。手机短信交往能力的高低和现实交往能力的差别,及其与亲密关系会形成的互动模式,这是眼观当代大学生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有助于从实践干预角度帮助大学生正确看待自己的短信行为,成为手机的主人,并未改善个体亲密关系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证依据。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 目的是为了考察家庭功能、手机短信交往行为对亲密关系的影响, 以及这些影响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机制。基本思路为通过问卷调查探讨不同水平的家庭功能或者家庭功能的不同方面会对大学生的亲密关系造成何种影响,手机短信交往能力在他们的亲密关系发展中的位置,以及三者之间有着怎样的互动关系和交互作用机制,手机短信交往能力在家庭功能对亲密关系的影响中发挥着何种作用。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 从发展系统论的角度探讨家庭功能和手机短信交往行为系统对个体亲密关系发展的交互作用模式,将有助于揭示二者影响个体心理发展的机制。可以把家庭功能和手机短信交往行为作为情境, 一方面它们各自独立影响情感的发展, 同时又存在交互作用和联系。因此如果能把个体发展的微系统——家庭功能和情境结合,从发展系统论的角度探讨家庭和行为对亲密关系发展的交互作用模式将有助于揭示二者影响个体情感发展的机制。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 大学生对手机的依赖已有躯体化的趋势,而手机短信交往有显著的自身特点,如私密性和互惠性。手机短信交往能力的高低和现实交往能力有何异同,其与亲密关系会形成什么样的互动,这是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
作品摘要
- 目的 考察家庭功能、手机短信交往行为对亲密关系的影响, 以及这些影响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机制。被试 选取大学一年级到三年级60名大学生作为被试,平均年龄21岁。方法 采用问卷法,包括自编及成熟量表对被试的家庭功能、手机短信交往能力、亲密关系体验进行测量。结果 使用短信数目少的大学生的在亲密关系中的焦虑体验显著高于使用短信数目多的大学生;家庭功能水平越低,家庭功能越消极,个体在亲密关系中表现出更多的不安全依恋;家庭功能的水平越高,个体表现出的短信交往能力越强;手机短信交往行为的调节效应显著。结论 使用短信的多少能够预测大学生在亲密关系中表现出更多的回避和体验到的焦虑程度;手机短信交往行为和家庭功能在对大学生亲密关系的影响中存在交互效应。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 无
参考文献
- 1、家庭功能 2、手机短信交往 3、人际交往能力 4、亲密关系 5、依恋
调查方式
- 问卷及个别交谈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 在家庭功能与亲密关系方面,近来研究表明,家庭亲密度适应性、理想亲密度与疏离感呈显著的负相关,与家庭亲密度不满意程度、适应性不满程度呈显著的正相关。另有发现家庭功能对青少年疏离感的影响是有调节的中介效应。疏离感较高的青少年, 其同伴亲密感与适应性较差均较低。 在手机短信交往与人际关系体验方面,手机短信交往行为能显著地预测大学生对“对朋友关系的孤独程度”,经常使用手机短信交往的大学生在与朋友的友谊关系最有可能存在着困难。在大学生手机短信交往行为中的“自我认知”这个维度能够显著地预测大学生对“更大群体关系的孤独程度”,说明对手机短信交往行为的自我认知上的不同可能与更大群体关系的孤独程度有关。短信息过多有可能使人的心理发生紊乱,如果手机交流取代了直接交流,那么有可能使人们越来越不能接受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从而不懂得尊重别人。SMS 费用比越高,神经质得分越低。SMS 使用数量与外倾性、宜人性有显著正相关。 在家庭功能与交往能力方面,家庭治疗临床实践表明, 家庭功能不良会导致子女出现更多的外显和内隐问题。家庭功能和青少年的问题行为存在负相关。有关临床研究证明, 在亲密度和适应性方面表现极端的家庭, 尤其是亲密度极度匮乏、家庭角色混乱、无稳定规则的家庭, 特别容易出现家庭成员离家出走或患心身疾病、子女行为不轨等适应不良现象。并且家庭功能对大学生情绪表达性及情感体验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情绪表达性在家庭功能与负性情感间具有部分中介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