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民间文化的标准化与再标准化——以孤山镇妈祖信仰为例
小类:
社会
简介:
本文以辽宁省孤山镇妈祖信仰为研究对象,以历史资料和本文作者三个月的田野调查资料为基础,借用美国人类学家詹姆斯•沃森(James L. Watson)的“神的标准化(Standardizing the gods)”理论,以逻辑递进的关系,分三部分论述了民间信仰和民间文化的标准化与再标准化问题。
详细介绍:
本文以辽宁省孤山镇妈祖信仰为研究对象,以历史资料和本文作者三个月的田野调查资料为基础,借用美国人类学家詹姆斯•沃森(James L. Watson)的“神的标准化(Standardizing the gods)”理论,以逻辑递进的关系,分三部分论述了民间信仰和民间文化的标准化与再标准化问题: 1、对孤山近代史中发生的妈祖信仰“标准化”当地各种其他民间信仰的历史过程予以剖析。 2、对孤山妈祖信仰在1978年之后尤其是文化遗产保护热潮兴起之后对孤山地区其他民间信仰进行“再标准化”的过程予以分析; 3、由以妈祖信仰为例的民间信仰的标准化与再标准化的过程,推导到当今中国民间文化保护工作中存在着同样的“标准化与再标准化”的现象。为杜绝标准化现象带来的双刃剑效应,应更加坚决的走民间文化的整体性保护之路。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目的:当代中国的民间文化保护工作中存在一些有违文化保护初衷的现象,学术界至今没有对这类现象予以理论的分析和总结。本文尝试以“神的标准化”理论来解释这类现象背后的基本原因,填补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的理论空白。 思路:借用“神的标准化”理论,以孤山镇妈祖信仰对当地信仰空间的标准化和再标准化过程为切入点,探析民间文化的标准化和再标准化现象,对当代中国民间文化保护工作中的一些乱象予以分析。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科学性、先进性:采用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方法和历史学的资料收集方法,基础性资料较为扎实可信,理论分析较为深入透彻。 独特之处:以新的理论视角解释当代中国民间文化保护工作中的一些有违文化保护初衷的现象,一定程度地填补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的理论空白。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通过分析当代中国民间文化保护工作中存在的标准化和再标准化现象,指出其双刃剑效应,促使社会各界更加努力的对基层社会民间文化予以整体性保护和活态传承,推动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健康发展。

作品摘要

美国人类学家詹姆斯•沃森(James L. Watson)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基于中国南方沿海地区妈祖信仰的研究,曾经提出一个受到广泛关注的理论概念——神的标准化(Standardizing the gods)。笔者依据对辽宁省孤山镇的妈祖信仰调查,证实该地区近代史上曾出现过同样的“神的标准化”过程。而在当代,妈祖信仰再度被赋予新的政治意涵,继续 “标准化”着当地信仰空间,这种现象可称为“神的再标准化”。在当代中国方兴未艾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同样存在着“民间文化的标准化和再标准化”现象。为应对这种现象带来的“双刃剑”效应,保护“被标准化”的民间文化,必须不断探索整体性的民间文化保护之路。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1、本文已发表于《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与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2期。 2、本文获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第四届“孝通杯”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大赛一等奖。

参考文献

[1]〔美〕詹姆斯•沃森.神的标准化:在中国南方沿海地区对崇拜天后的鼓励(960—1960年)[C].〔美〕韦思谛编.中国大众宗教.陈仲丹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2]吴真. 从封建迷信到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信仰的合法化历程.中国宗教报告2009.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P161—180. [3]彭慕兰.泰山女神信仰中的权力、性别与多元文化[C].〔美〕韦思谛编.中国大众宗教.陈仲丹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4]杜赞奇的《刻划标志:中国战神关帝的神话》,〔美〕韦思谛编.中国大众宗教,陈仲丹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P 93—115; [5]英文《近代中国》(Modern China)第33卷(2007年)第1期,《中国的仪式、文化标准化与正统行为:沃森理念的再思考》.

调查方式

调查方式:田野调查法,史料分析法。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妈祖是我国著名的海神。从宋开始,妈祖受历朝皇帝褒封,封号由“夫人”、“妃”、“天妃”、“天后”、“天上圣母”,直至无以附加,成为中国最有影响力的海神。 虽然妈祖信仰在我国分布地域十分广泛,但近代以来有关妈祖的科学文化研究却出现了“南热北冷”的现象,即对闽粤台港澳等地区的妈祖信仰研究格外重视,对广大北方的妈祖信仰研究相对较少,而对东北沿海地区——辽宁省的妈祖研究则基本处于空白状态。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学术遗憾。 事实上,早在元代,妈祖文化就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从福建的湄州、泉州传播到辽宁地区。到了清代,妈祖信仰在辽宁沿海地区已经相当盛行。数世纪以来,广泛流传于辽宁民间、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妈祖文化,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弘扬和传承,已经成为该地区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对我国东北地区、尤其是辽宁地区的妈祖信仰给予足够的学术重视和相应的学术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妈祖文化从产生到发展已经历了一千多年的历史,但是从人文和社会科学的角度对妈祖文化进行研究,则是20世纪以后才真正开始。从研究的历史进程上来看,大致可分为萌芽(民国初年——1928年)、始兴(1928——1978年)、繁盛(1978年——现在)三个历史阶段;从研究内容上看,其研究成果大致分为三个类型:“历史文献的勾稽、当代现象著录、历史与理论研究”;从研究方法上来看,既有主流的史学方法,又有近年来崛起的人类学和宗教学等方法,而且研究角度越来越呈现出多学科的态势。 从笔者收集的资料来看,到目前为止,有关辽宁地区的妈祖文化的学术研究极其薄弱:已有的成果多为辽宁本土学者所著,但与规范的学术研究标准尚有距离。个别省外学者(如中国海洋大学的金曲良老师)虽有涉猎,但并未把辽宁地区妈祖信仰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这些成果主要包括: 陈耀庭所撰《辽东地区妈祖庙初探》、马义、丁铭所著的《祖供在辽河边》、辽宁省东港市妈祖文化交流协会编写的《海角妈祖》、张所文的《大孤山海神娘娘祭祀祭奠新探》,《大孤山天后宫妈祖祭祀及其现实意义》、《海神娘娘与海神》,《锦州天后宫正殿雕刻艺术初步研究》,秦岭的《大连地区的妈祖信仰》,曲金良老师的《环渤海圈民间海神娘娘信仰的历史与现状》,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调查组编写的《天后史迹初步调查》,以及王荣国的《海神妈祖信仰在沿海一带传播中的变异》。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