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大学生就业地域选择的调查研究--以北京交通大学学生为例
小类:
社会
简介:
本作品以北京交通大学学生为样本研究大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地域选择倾向问题,并对目前的就业地域选择现象做出解释。作品通过构建probit模型确定影响大学生就业地域选择的主要因素,再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框架下,运用层次分析法进行深入分析,得出结论,最终根据大学生的自身状况为其未来发展的地域选择提出切实可行的差异化建议,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各线城市人才战略的制定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详细介绍:
一、研究背景 存在大学生就业难, 是政府早就认识和致力于解决的问题。2002年3 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19号文件,指出“一些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出现困难”,对此做出了基本判断。2009年大学毕业生611万人,2010年达到了631万人。大学生在毕业后都将面临着就业问题,这一问题日益被社会焦点关注。有学者认为,大学生就业存在总量性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的问题。结构性矛盾包括专业结...(查看更多)

作品图片

  • 大学生就业地域选择的调查研究--以北京交通大学学生为例
  • 大学生就业地域选择的调查研究--以北京交通大学学生为例
  • 大学生就业地域选择的调查研究--以北京交通大学学生为例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一线城市的人才市场饱和与二线城市快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使大学生面临新的就业地域选择问题。本作品通过使用OLS多元非线性回归与层次分析法分析影响大学生就业地域选择的因素,针对样本的具体情况,确定作品分析的因素对大学生就业地域选择决策影响的大小,来了解大学生就业地域选择的倾向与产生该倾向的具体原因,达到为大学生就业地域选择提供合理建议和为大学生就业政策的发展提供参考的目的。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本作品通过发放调查问卷进行第一手数据搜集,按照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对大学生就业地域选择影响因素进行分类,有一定的科学性;在先进性方面,使用层次分析法得出各因素的权重,使用probit回归模型确定主要定量影响因素,做到了针对模型中因素分别进行具体原因分析。本作品的独特之处在于着眼于大学生身边最热点的问题,经过实际调查及客观分析,为国家、社会、学校及大学生本人提出了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建议。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随着一线城市的就业压力不断增大以及房价、物价的居高不下,二线城市生活成本较低、环境好、竞争压力较小等特点渐渐引起大学生的关注。对当代大学生就业地域选择的研究可以为各线城市制定人才战略做参考。本作品对面临就业问题的大学生进行深入的分析,根据大学生的自身状况为其未来发展的地域选择提出切实可行的差异化建议,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当代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作品摘要

本作品通过对北京交通大学进行简单随机抽样,综合运用OLS多元非线性回归、层次分析法对大学生就业地域选择问题进行分析。 通过分析发现,消费支出因素与选择一线城市的概率正相关,一线城市的人均生活水平是显著高于二线城市的,居民的消费意识较强同时有着丰厚的储蓄,虽然一线城市与二线城市的消费价格水平相差无几,但是消费量却有明显区别,大学生在选择是否在一线城市就业时,会考虑到...(查看更多)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度“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一等奖

参考文献

陈晓峰.职业地位及声望与当代大学生就业选择[J].甘肃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9):90-93. 奉海英.大学生就业政策及保障体系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2009(5) 韩经,尹兆华.当前大学生就业选择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J].航海教育研究,2008,(4):35-38. 李树坤,王东.大学生就业选择与中小城市的发展[J].现代商业,2006,(9):19...(查看更多)

调查方式

走访,问卷,现场采访,书报刊物,统计报表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郑功成(2006)指出,就业难的大学生“已经成为我国城镇就业的主要目标群体”。周烁(2008)指出大学生就业困难的结构性失衡在地域上表现为大城市就业集中、人才过剩与欠发达地区人才相对稀缺之间的矛盾。从大学生思想观念角度而言,李晓波(2004)认为我国高等教育模式和就业形势已发生较大转变, 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过渡到大众教育,人才市场已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而大学生的思想...(查看更多)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