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城市湿地公园理论依据与湿地保护策略初探--基于构建南昌城市湿地保护圈设想的研究
小类:
社会
简介:
本文通过对南昌市湿地资源及城市湿地公园资料的整合,参考其它城市湿地公园的规划设计方案,以不同的理念给出了南昌城市湿地公园营建理论框架。以期为南昌或其他城市湿地公园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紧接着结合南昌城市湿地公园在建和已建项目的现状,开创性的提出了构建南昌城市湿地保护圈的设想,寄期望于在湿地保护圈的框架下,通过这些措施的互补,扬长避短,形成合力,推动南昌市湿地保护工作大步向前迈进。
详细介绍:
本文通过对南昌市湿地资源及城市湿地公园资料的整合,参考其它城市湿地公园的规划设计方案,以不同的理念给出了南昌城市湿地公园营建理论框架。以期为南昌或其他城市湿地公园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紧接着结合南昌城市湿地公园在建和已建项目的现状,开创性的提出了构建南昌城市湿地保护圈设想,并借鉴国内外相关实践经验,提出了一些可行的措施如生态补偿机制的推行、义工计划的开展、湿地发展公益基金的设立等等。寄期望于在湿地保护圈的框架下,通过这些措施的互补,扬长避短,形成合力,推动南昌市湿地保护工作大步向前迈进。

作品图片

  • 城市湿地公园理论依据与湿地保护策略初探--基于构建南昌城市湿地保护圈设想的研究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本文主要在对南昌市湿地资源及城市湿地公园实地考察并走访了有关管理部门的基础上,发现了一些不足和问题,并提出了构建城市湿地公园的理论框架,以此为基础,本文前瞻性的提出了南昌城市湿地保护圈的设想,并希望通过城市湿地公园这样一个平台,更好的促进南昌市湿地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提高大众对湿地知识的了解和对湿地保护的关注,并结合具有地域特色湿地文化的传播提升南昌城市的品质和价值。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本文的科学性体现在资料的真实可靠、逻辑的流畅缜密。文中的数据资料以从有关单位获取的第一手资料为主,辅以参考图书和文献。作品以具有生态学科背景学生的视角观察南昌湿地保护和城市湿地公园存在的问题,以保护湿地、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形象为目的提出了一些可行的措施。在此基础上开创性的提出了构建南昌城市湿地保护圈的设想。力图通过保护圈这一框架,更好的促进南昌市湿地保护工作的开展和湿地文化的传播。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1)充分挖掘南昌市湿地资源和城市湿地公园功能的多样性。 (2)设想南昌市城市湿地保护的未来发展方向,加快推进湿地保护进程。 (3)在湿地保护,宣传教育、科学研究方面引入社会的力量,辅助主管部门推行相关政策并建言献策。 (4)结合南昌的历史文化背景把湿地文化的发掘传播提升至打造城市文化名片的高度。

作品摘要

城市湿地作为城市中一个特殊的生态系统,具有重要的生态保护和社会服务功能。合理开发利用湿地资源将纳入城市规划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结合个案分析,本文对南昌城市规划区湿地资源及湿地保护现状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规划区内湿地资源丰富多样、有自身特点,但面临一定威胁,湿地保护利用有很大的提升与改进空间。根据南昌城市湿地保护现状,参考现有的湿地公园规划设计经验,以系统保护、因地制宜的理念总结出城市湿地公园营建理论依据。在此基础上,结合可持续发展理念,以生态学为指导,提出构建南昌城市湿地保护圈的设想以对湿地保护工作进行整体统筹,通过优化管理、推行义工计划、传承湿地文化等具体措施形成合力,实现南昌城市湿地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为打造“绿色生态南昌”及全国宜居城市提供有力帮助。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参考文献

[1] 王胜永.城市湿地公园分类与营建模式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8:4. [2] 匡耀求,黄宁生.关于《湿地公约》中“湿地”定义的汉译[J].生态环境,2005,14(1):134-135. [3] 陈桂珠.21世纪重要议程之一——中国湿地保护[J].生态科学,1996,15(2):62-65. [4] 王海霞.城市湿地的功能与价值[J].地理教学,2008,(4):5-7. [5] 国家建设部《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导则(试行)》,建城Izoo5397号.[EB/OL].[2007.10-21]. [6] 黄发祥.中国城市湿地公园地域特色塑造[D].南京林业大学,2007:4. [7] 周建东.城市湿地公园生态规划设计的理论框架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6):11818-1182. [8] 李华,左俊杰,蔡永立.基于EI理念的湿地公园规划探讨——以淮河三汊河湿地公园为例[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8, 26(2):172-176. [9] 刘国强.我国湿地公园规划、建设与管理问题的思考[J].湿地科学与管理,2006,2(3):21-24. [10] 陈飞平,李华.南昌市景观生态建设探讨[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7(6):97-99.

调查方式

走访、现场采访、亲临实践、个别交谈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随着湿地的价值逐渐受到重视,城市湿地公园作为目前保护利用城市环境下湿地最为有效的平台,针对此现状,国内的城市湿地公园以及对城市湿地的保护研究,基本形成主要对城市湿地公园的评价、设计、规划、管理等某些方面的研究格局。如骆林川等《城市湿地公园评价体系研究》(2008),石轲等《城市湿地公园评价指标体系初探》(2007)从构建了城市湿地公园评价指标体系、指标权重和评价标准的一些方面做了研究,李林梅《城市湿地公园的整体设计》(2007),周建东《城市湿地公园生态规划设计的理论框架研究》(2007)对城市湿地公园的规划设计从多个角度、多个层次做了探索,形成理论框架,但是,这些研究探索都难以对城市湿地公园的分类、设计、现状分析以及提出行之有效的具体措施等系统诸方面进行探讨,而且地域性较强,借鉴性不强,而保护合理利用湿地资源、充分发挥湿地的功能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城市湿地公园作为一种最为有效地手段,对城市湿地公园进行系统探讨,以不同理念给出城市湿地公园的理论框架意义重大。南昌市地处江西省中北部,具有丰富多样的湿地资源,保护合理利用南昌市的湿地资源,同时为保障南昌城市湿地公园的可持续发展,提出行之有效的发展模式和具体措施也是非常有必要的。为此,本文通过对南昌市湿地资源及城市湿地公园资料的整合以及结合南昌城市湿地公园在建和已建项目的现状,以不同理念给出南昌城市湿地公园理论框架和前瞻性的提出了南昌城市湿地保护圈及其具体措施,为南昌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城市湿地公园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建设性意见。以期使南昌市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和生态文明发展提升一个层次,为打造“绿色生态南昌”及全国宜居城市提供有力帮助。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