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农民“村转居”后的社会心理状态--对全国十省百区万户的调查
小类:
社会
简介:
本作品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出发,通过自编问卷对全国十个省市一百多个社区的农民“村转居”后的社会心理状态进行了调查,并分析和探讨了农民“村转居”后所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建议与对策。
详细介绍:
本文通过自编《农民“村转居”后的社会心理状态调查问卷》对全国10个省市100多个“村转居”社区进行了调查,在对农民“村转居”后在城市及社区认知、对城市及社区的情感体验、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休闲方式与娱乐活动、就业状况、生活满意度与幸福感等六个方面系统了解的基础上,再深入分析了年龄、受教育程度、居住状况、征地前职业、经济状况等因素对农民“村转居”后的社会心理状态的影响以及农民“村转居”后所存在的社会心理问题,最后结合在典型“村转居”社区的蹲点访谈资料,提出了促进农民“村转居”后向市民转变的教育服务与心理引导对策。

作品图片

  • 农民“村转居”后的社会心理状态--对全国十省百区万户的调查
  • 农民“村转居”后的社会心理状态--对全国十省百区万户的调查
  • 农民“村转居”后的社会心理状态--对全国十省百区万户的调查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目的:对全国农民“村转居”后的社会心理状态进行调查,侧重了解其“村转居”后的社会心理现状、存在问题,并探索农民“村转居”后的心理引导与教育服务对策。 基本思路:基于对宁波典型村转居社区一年多的蹲点调研,并参照相关文献编制问卷,再采用系统分层方便抽样法在全国十个省市进行调查。通过对全国问卷的初步分析,再选取典型村转居社区进行深入考察,提出心理引导与教育服务对策。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创新点: 研究内容上:本作品从新居民的认知、情感、人际、休闲、就业、主观幸福感等方面了解其市民化状况 ; 研究对象上:本次调查对象涉及全国十省白区近万户新居民,被试代表性强,有助于了解和把握我国村转居新居民市民化过程中的普遍规律; 研究方法上:问卷调查和蹲点访谈相结合。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在当前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民“村转居”社区及新居民群体不断扩大的形势下,本课题研究成果不仅对促进农民“村转居”后转变其生活方式、适应城市生活,并积极融入城市社区及城市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而且对于贯彻和落实党和政府“关注弱势群体、构建和谐社会”的政治号召、在城市化进程中科学地开展农民“村转居”后的社区工作、完善社区服务体系、维护社区稳定、促进和谐社区建设,亦具有重大的实践应用价值。

作品摘要

本文通过自编《农民“村转居”后的社会心理状态调查问卷》对全国10个省市100多个社区近万名新居民的社会心理状态进行了调查,在对农民“村转居”后在城市及社区认知、对城市及社区的情感体验、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休闲方式与娱乐活动、就业状况、生活满意度与幸福感等六个方面系统了解的基础上,再深入分析了年龄、受教育程度、居住状况、征地前职业、经济状况等因素对农民“村转居”后的社会心理状态的影响以及农民“村转居”后所存在的社会心理问题,最后结合在典型“村转居”社区的蹲点访谈资料,提出了促进农民“村转居”后向市民转变的教育服务与心理引导对策。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1 中期成果发表在《万里学院学报》2008年第6期。 2 中期成果在2008年度浙江省社会学会学术年会上交流。

参考文献

[1]陈传锋,黄希庭,陈利东.被征地新居民的心理健康研究[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4,10(12):783-785. [2]陈传锋,黄杭娟,蒋月君.城市化进程中新居民市民化的角色转换与心理适应.[J].大庆师范报,2006,26(6):20-23. [3]陈传锋,等.被征地新居民的社会心理与市民化研究[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4]浙江省人民政府研究室课题组.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市民化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J].浙江社会科学.2003.4:90-95. [5]张敏.新市民就业心理研究 .[J].湖南农机.2007.1:74-76 [6]李向军.论失地农民的身份认同危机.[J].西北农民科技大学学报.2007.3:17-20. [7]张海波 童星 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社会适应.[J].社会科学研究.2006.1:128-134.

调查方式

□√走访 □√问卷 □现场采访 □人员介绍□√个别交谈 □√亲临实践 □会议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国内关于农民“村转居”的研究大致可分为两大研究视角,一是从社会学、经济学角度出发,探讨如何从社会保障、征地安置等方面促进其适应和融入城市生活;另一研究视角则是从心理学角度出发,探讨农民征地后所存在的心理问题与对策。 从可查阅的文献来看,国内关于被征地农民的社会学研究主要还是集中在社会保障、安置等方面,着眼于分析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安置中所存在的问题、形成的原因以及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的对策。如曹洁清(2007)认为被征地农民的安置和社会保障问题不断凸显,其原因在于:土地征用补偿的标准不够科学合理,价格偏低;基层管理不规范,补偿资金分配和使用暗箱操作,缺乏透明度;现有政策、法律的缺位导致了失地农民应得的权益补偿受到侵害等。 从心理学角度对被征地新居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征地后的心理健康、心理适应问题以及主观幸福感等。如陈传锋(2004)等对我国东西部征地农民的心理问题的调查发现我国北征地农民总的心理健康状况较好,其心理问题的症状较轻微,其中西部地区被征地新居民的心理健康显著低于东部地区。柴小华(2005)通过文献分析和个案访谈认为我国被征地农民在城市化进程中的社会心理适应问题包括身份、角色和自我意识的转变过程,就业心理的调整过程以及对城市文化的适应过程。张林(2007)等通过调查村转居新居民的主观幸福感现状,发现村转居新居民的生活满意度、主观支持、客观支持对主观幸福感有直接的预测作用。 国外关于这一群体的研究则主要集中在由于城市化而引发的人的心理和行为问题,研究表明这类问题主要有1)疏远;2)道德败坏;3)无助;4)敌意;5)物质滥用;6)不信任;7)孤独;8)冷漠。例如,Mueller和George等在美国的调查研究发现,与乡村地区相比,美国城市居民患有抑郁症和焦虑症的比率越来越高,这可能与城市地区缺乏社会支持有关Harpham 在调查了发达国家的城市化对人的心理健康的影响后指出,城市化使人的社会支持和生活事件发生变化,从而影响人的心理健康,主要表现在压抑和焦虑上,尤其是低收入的妇女。 综上,我们可以看出这些研究的出发点主要是解决被征地农民在征地中、征地前期所存在的问题,而随着市民化的不断推进,被征地农民又会面临如何市民化的问题,且这是被征地农民的最终归宿与目的,而现有关于被征地农民市民化心理的研究不多,这将成为今后研究的新视角。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