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社会分化与城市底层群体的生存空间——基于对开封市人力三轮车夫生存现状的调查
小类:
社会
简介:
这篇社会调查报告以当前我国社会阶层分化加剧、底层群体生存空间日渐狭小的现实为背景,选取弱势群体中具有典型代表性的人力三轮车夫为代表,在科学调查实践的基础上,客观真实的描述了这个群体的生存状况。报告通过论证人力三轮车夫群体在社会中的弱势地位以及分析行业涉及的利益之争,展现了城市化进程中底层群体利益受损和生存空间压缩的社会现象,借此更加突出民生问题。针对群体利益冲突,提出了“善治”理念和平衡不同群体利益的具体思路和方法,从而为政府应对社会多元化利益追求及在公共决策中做到兼顾弱势群体利益提供政策建议,同时这也是实现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
详细介绍:
本文以处于社会阶层分化、多元利益追求交织背景下的典型群体——人力三轮车夫为研究主体,从人力三轮车夫的物质生活状况、精神生活状况、身体健康状况及社会保障状况等方面,对其弱势地位加以数据论证,真实、客观地展现了其生存现状。针对其行业面临的“存”与“废”之争,以及涉及的不同群体之间的利益分化,给出了现实依据,并加以博弈分析,为探索其行业未来走向问题提供基础,使提出的建议富有创新性和实用性。基于以上对人力三轮车行业利益分化现象的分析,最终提出以善治为不同群体利益整合的理念,实现社会发展成果共享的运作模式。

作品图片

  • 社会分化与城市底层群体的生存空间——基于对开封市人力三轮车夫生存现状的调查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基于对人力三轮车夫生存状况及行业的利益分化现状调查,目的在于关注弱势群体,保护底层群体生存空间;探讨整合不同群体利益,实现发展成果共享的利益表达与均衡机制;揭示公共部门所处的尴尬境地,为其在多元利益交织背景下,合理分配群体生存空间,提供建议。 首先对人力三轮车夫的弱势地位加以论证,而后充分展现了其行业的利益分化现状,并加以博弈分析,最终提出在中国现阶段如何解决好阶层分化问题的理念及思路。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科学性:实证研究揭示群体特征;研究对象的典型性;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四套调查问卷,100%的回收率;多方访谈展现各方观点 先进性:典型行业背景展现利益分化现状;关注为社会所忽略的弱势群体;运用博弈模型分析行业涉及群体利益矛盾;善治理念主导下的多元治理模型 独特之处:多方面问卷设计突出真实性、客观性;弥补以往研究的缺失;关注弱势群体心理、身体状况;创新性的建议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1、加深了对人力三轮车夫身份的正确认识;提出的建议对于明确该行业的未来走向,实现该群体的利益有很大帮助。 2、对于精英与底层群体价值观念冲突的分析,能够加强不同群体的交流,融合现代城市多元文化,并最终实现发展成果的共享。 3、使民众认识到公共部门在制定与执行公共政策时所处的困境,指出政府在阶层分化背景下如何应对多元化利益追求以及如何更多的兼顾底层群体的利益,突出以人为本的治理理念。

作品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转型急剧加速,社会阶层的分化也日益加剧。在社会公共利益面前,各利益群体表现出不同的利益诉求与价值理念,使得公共部门在制定与执行公共政策时常处于尴尬的境地与困境。而开封市人力三轮车夫的生存现状与未来的发展趋势可以作为社会阶层分化背景下处于多元利益追求交织之下的典型。不同利益群体的博弈结局使得人力三轮车夫的生存与发展空间处于未知的状态。本报告在以社会调查的方式获取了关于人力三轮车夫生存现状的大量数据资料的基础上,从人力三轮车夫的物质生活状况、精神生活状况、身体健康状况以及社会保障状况等四个方面,对其进行描述性分析,力图客观、真实地展现人力三轮车夫的生存现状。针对城市化进程中,与其生存权密切联系的行业“存废”之争问题给予了理论分析,提出了许多创新性的解决其生存困境的建议。目的在于为中国未来社会可能存在的利益冲突提供解析的视角与思路,同时它也是解决好民生问题与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参考文献

1、孙立平著.失衡——断裂社会的运作逻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12月版 2、潘天群著.博弈生存.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9月版 3、[美]迪尔.后现代都市状况.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4、[德]埃利亚斯•卡内提.群众与权力.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 5、钱振明. 走向空间正义——让城市化的增益惠及所有人.江海学刊,2007.2 6、孙立平著.守卫底线:转型社会生活的基础秩序.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1 7、刘恩东,李森.社会转型期利益群体与中国地方政府善治.党政干部学刊,2008.3 8、孔祥成.现代化进程中的上海人力车夫群体研究——以20世纪20~30年代为中心.学术探索,2004年第10期

调查方式

走访,问卷,现场采访,个人交谈,图片、照片,书报刊物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一、 近代时空背景下的人力车夫 (一)白描叙事话语下的人力三轮车夫 在文学界,胡适、沈尹默、鲁迅、老舍等人对人力车夫的悲惨生活现状进行了深刻的描述,并形成了一大批小说和戏剧,被称为“洋车夫文学”。 胡适在他的诗作《人力车夫》中以坐车客人的视角道出了车夫的贫困生活,在一问一答、一“上”一“下”之间,清晰地发出了一种呐喊声:要尊重“人”,要维护“人”的生存权利。沈尹默在他的诗作《人力车夫》中展现的是人力车夫的无助与孤独,从字里行间中我们感受到一种沉重的声音:这里还有一个被遗忘的“人”啊! (二)作为实证研究资料的三轮车夫 在近代,对于人力车夫生存现状的研究是通过调查数据来展现的。根据对北京、上海、南京、广州、成都等地人力车夫生活状况的调查资料,伍锐麟、白铨撰写了《中国人力车夫的研究》一书,思考的重心是对人力车夫的帮助。1935年,言心哲组织学员对南京人力车夫抽样调查后,将成果整理为《南京人力车夫生活的分析》并出版。该时期的研究成果从总体上来说是对民国时期“人力车风行”社会现象的研究,人力车夫身上更多得反映出劳苦大众的贫困生活。 二、现代时空背景下的人力车夫 (一)现代学者的怀古情结 在现代,学者对近代人力车夫生活现状的研究较多,但对现代人力车夫生存状况关注很少。孔祥成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上海人力车夫群体研究——以20世纪20-30年代为中心》一文中,从描述民国时期人力车夫群体的生存状况着手,分析了民国社会各界对其评价,进而反思其历史命运与归宿。汤蕾的《战后汉口人力车夫的生存合力(1945-1949)》一文,通过对汉口地区人力车夫生存环境的分析,揭示人力车夫更为真实和清晰的面目。不难看出,这些学者关注的均是20世纪初至解放前人力车夫的生存问题,更多的是用车夫的生活状况来反映一个时期的社会特征。 (二)存废之争话语下的人力三轮车夫 今天我们听到更多的是城市化进程中有关人力三轮车“存废”之争的报道。新闻媒体的报道更多是表达某种观点或看法,而采用定量方法的研究几乎没有。因此,我们开展的项目更新了该类课题的数据资料。完备的人力三轮车夫生存现状分析体系、四套调查问卷,保证了数据资料的客观性、真实性;人力三轮车夫的生存现状是处于多元化利益交织下的一个真实写照;调查是中国未来不同利益群体实现发展成果共享的重要依据。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