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传承建筑文化 延续海上丝路--关于泉州典型古建筑的价值、保护与开发
小类:
社会
简介:
泉州位于我国东南沿海的台湾海峡西岸,是中国首批公布的24个文化名城之一和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古城内外自唐代起分别兴建并保存至今的大量典型古建筑历史悠久、造型奇特,是多元文化的缩影,积淀着浓厚的文化底蕴和凝聚着古代劳动人民许多宝贵的聪明才智与不朽业绩,它为我们今日研究泉州古建筑的社会发展史、建筑技术、文化艺术、抗灾能力和见证与国内外及海峡两岸渊源等方面提供了无价之宝和重要的依据。为此我们将通过调研,以泉州地区最具有代表性且属于全国重点文物或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塔、寺、桥三大类建筑体系中的部分典型建筑为题材,对其建筑技术与抗灾能力及建筑文化进行综合研究,并总结出这些典型古建筑体系诸多宝贵的、至今仍可借鉴的建筑特色,同时分析了其与国内外及海峡两岸的渊源、可产生的经济社会效益,以及对其进行保护与开发的建设性对策等有关方面的独特见解,有关结果对促进泉州古建筑研究的世界性交流和增进与国内外及海峡两岸的友好关系,更好地保护这些经数代人保存下来的珍贵遗产和更好地发挥其应有作用等方面都具有实际的应用价值和现实的指导意义。
详细介绍:
一 泉州城市发展的历史背景 泉州位于我国东南沿海的台湾海峡西岸,是著名侨乡和中国首批(国务院,1982年)公布的24个文化名城之一及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曾有“海滨邹鲁”之雅称。公元711年(唐景云2年),泉州开始有自己的建制,至今已有一千两百九十多年历史,自唐代起,这里就是对外贸易港口,南宋时曾与广州并驾齐驱成为全国的两大商港。元代泉州成为“涨海声中万国商”的东方第一大港,与埃及亚历山大港并称为“世界最大的贸易港”,同世界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有贸易往来,各国商船曾在此云集,各种宗教建筑遗迹仍保存至今。泉州自唐建州,历经宋元鼎盛,明清衰弱,及近代飞速发展的若干阶段,几经沧桑变化,1985年,国务院批准泉州为沿海经济开发区,目前属地级市辖有五区、三市、五县。1995年,泉州市被国家人事部、文化部评为全国文化模范城市。2003年,泉州荣膺国际“花园城市”,并获“遗产管理”单项奖。近年来,泉州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经济总量连续9年居全省首位。 二 对泉州典型古建筑进行调研的目的、目标、内容与意义 泉州历史上是一个古迹众多的文化名城,古城内外自唐代起分别兴建并保存至今的大量典型古建筑中,以全国重点文物或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为主的塔、寺、桥三大类建筑最具有代表性,因为其中部分建筑物,不但历史悠久、造型奇特,经历了历史上多次自然灾害的考验并保存至今,而且是城市的名片和多元文化的缩影,蕴含着丰富、浓厚的文化特征以及具 有较高的学术研究与开发利用价值,这些经几代人保存下来的珍贵遗产凝聚和记载着古代劳动人民许多宝贵的聪明才智与不朽业绩,它为我们今日的研究提供了无价之宝和重要的依据。为此我们通过调研,以这些典型古建筑为题材,对其建筑技术,抗灾能力,建筑文化,见证与国内外及海峡两岸的渊源,可以产生的经济社会效益,目前在保护与开发利用方面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可采取的基本对策等方面进行综合研究,力求在学术与咨政价值方面分析与总结出可供有关部门和人员借鉴的创新性技术见解与建设性的可行对策,希望有关结果可很好地适应各类人员的需求,并对促进泉州古建筑研究的世界性交流和增进与国内外及海峡两岸的友好关系,更好地保护这些经数代人保存下来的珍贵遗产和更好地发挥其应有作用等方面都具有实际应用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三 工作概况 项目立项后成立专题项目组,进行资料收集、整理、分析并编写项目工作大纲,制定工作重点、实施方案和调研步骤,分赴各景点进行实地考察,采访单位与个人,调研结束后进入资料处理与研究,并按本调研工作遵循的工作准则、技术标准和技术思路编写调研报告。

作品图片

  • 传承建筑文化 延续海上丝路--关于泉州典型古建筑的价值、保护与开发
  • 传承建筑文化 延续海上丝路--关于泉州典型古建筑的价值、保护与开发
  • 传承建筑文化 延续海上丝路--关于泉州典型古建筑的价值、保护与开发
  • 传承建筑文化 延续海上丝路--关于泉州典型古建筑的价值、保护与开发
  • 传承建筑文化 延续海上丝路--关于泉州典型古建筑的价值、保护与开发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泉州自唐起分别兴建并保存至今的大量典型古建筑积淀着浓厚的文化底蕴和凝聚着古代劳动人民许多宝贵的聪明才智,它为今日研究泉州古建筑的建筑技术、抗灾能力、建筑文化、见证与海峡两岸及国内外渊源和开发与利用等方面提供了无价之宝。为此我们通过调研报告的形式,以泉州一些保存至今的典型塔、寺、桥类古建筑为题材,对其特色、价值、可以产生的经济社会效益、需要保护与开发的若干人们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进行综合研究。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采用集合创新方法,综合多学科知识,系统地研究与泉州典型古建筑有关的问题,选题新颖,立意高,文笔所到之处都有其独特见解和深入认识。其中时间上考虑了古代与现代相结合的途径;空间上既立足于泉州本土又联系到具体场点,寻求点面间连结;样本选择体现典型性、可研性、可促进海峡两岸及国内外关系、可明显带动经济社会效益的产物;因此研究结果不但聚焦了古建筑技术与文化的热门话题,且紧扣主题切入政府与百姓的关注点。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对泉州古建筑的建筑技术与文化、可产生的经济社会效益及保护、开发等方面的调研与分析结果,无论是对促进泉州古建筑研究的世界性交流和增进与海峡两岸及国内外友好关系,还是对更好地保护这些珍贵历史遗产并发挥其应有作用等方面都具有实际应用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所获得的诸多宝贵和可供有关部门与人员借鉴的调研成果,在学术价值方面具有创新性的技术见解、在咨政价值方面兼备建设性的可行对策,可很好适应各类人员需求。

作品摘要

泉州位于我国东南沿海的台湾海峡西岸,是中国首批公布的24个文化名城之一和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古城内外自唐代起分别兴建并保存至今的大量典型古建筑历史悠久、造型奇特,是多元文化的缩影,积淀着浓厚的文化底蕴和凝聚着古代劳动人民许多宝贵的聪明才智与不朽业绩,它为我们今日研究泉州古建筑的社会发展史、建筑技术、文化艺术、抗灾能力和见证与国内外及海峡两岸渊源等方面提供了无价之宝和重要的依据。为此我们将通过调研,以泉州地区最具有代表性且属于全国重点文物或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塔、寺、桥三大类建筑体系中的部分典型建筑为题材,对其建筑技术与抗灾能力及建筑文化进行综合研究,并总结出这些典型古建筑体系诸多宝贵的、至今仍可借鉴的建筑特色,同时分析了其与国内外及海峡两岸的渊源、可产生的经济社会效益,以及对其进行保护与开发的建设性对策等有关方面的独特见解,有关结果对促进泉州古建筑研究的世界性交流和增进与国内外及海峡两岸的友好关系,更好地保护这些经数代人保存下来的珍贵遗产和更好地发挥其应有作用等方面都具有实际的应用价值和现实的指导意义。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作品获2009年第九届“挑战杯”□□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社会调查报告和社科类学术论文一等奖

参考文献

[1] GB50011-200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2] 林建生等,历史大震与泉州典型古建筑塔寺桥类的结构抗震,世界地震工程,21,2,2005年,159-166. [3] 林建生,石结构的抗震可靠度分析及减灾对策,工程抗震,55,2,1993年,27-31. [4] 泉州历史文化中心主编,泉州典型古建筑,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年. [5] 黄炳元,面对历史与风俗,海峡文艺出版社,2004年,297. [6] 林从华,台湾寺庙建筑探源,哈尔滨建筑大学学报,2002年6月,68-71. [7] 《□□省“十一五”旅游产业发展专项规划》(□政[2006]29号) [8] 泉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泉州市“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的通知(泉政文[2007]253号) [9] 刘发良,高兵.历史名城谱写新篇——记泉州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和现代化建设,城市发展研究,2002,6, 69-72 [10] 海都资讯网, 专家配“药方”治双塔渗水,

调查方式

√□走访 √□问卷 √□现场采访 √□人员介绍 √□个别交谈 √□亲临实践 √□会议 √□图片、照片 √□书报刊物 √□文件 √□自发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本项目涉及到古建筑的建筑与防灾技术、建筑文化、历史和风俗、保护和开发等多学科的内容,当前国内外对这些古建筑的研究一般是在其中的某些学科或在某类建筑的某一学科的某些方面中进行,因此尚未见对上述几方面同时进行研究的论文与课题,为此对各学科在泉州典型古建筑方面的研究情况概述如下: 1.由于泉州典型古建筑经历了1604年泉州海外大震的考验,并有完整的碑文及史料记载,因此国内外地震学、抗震工程、结构工程、地质工程等方面的专家们利用其来研究与建筑和防灾技术等方面的问题,例如:林建生(工程抗震,1990年)、林建生等(世界地震工程,2005年)分别研究了泉州西塔的结构特征及古塔结构抗震方面的有关计算方法,研究了泉州一些典型古建筑与结构抗震方面有关问题,有关研究结果被学术刊物多次引用。 2.由于泉州典型古建筑造型奇特,积淀着浓厚的文化底蕴,多年来建筑学家们不断地对其进行研究,其中在建筑学方面的论著有泉州历史文化中心主编的《泉州古建筑》(1991年)等,在建筑艺术方面的论著有王寒枫编的《泉州东西塔》(1992年)等,有关论著对泉州古建筑在建筑学和建筑艺术方面的研究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3.由于泉州特殊的地理位置及其与国内外及海峡两岸的渊源,黄炳元的论著《面对历史与风俗》(2004年)从建筑文化、文物与博物、历史与风俗等方面介绍了泉州典型古建筑(与本项目有关的建筑为天后宫、府文庙、安平桥)在文化教育、泉台关系、海上丝绸之路等方面的情况,为文博事业及两岸文化交流的穿针引线做出了贡献。 4.关于对泉州典型古建筑在人文价值、历史价值、旅游价值及保护与开发利用等方面,目前进行系统研究的论文较少见,常见的为法规、地方性规划和一些动态简报,因此本项目通过大量调研后,寻求新的技术途径和研究方法,并提供其相应的研究成果。 综上所述可见,本项目与当前国内外同类课题不同的是,所采用的集合创新方法,可将人们目前对泉州典型古建筑普遍关注的若干热点问题有机地连接在一起,既有创新性的技术见解、又有建设性的可行对策,覆盖面广,实用性强,可很好地适应各类人员的需求,可有广泛的推广与应用前景。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