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小岗村的困境与出路
小类:
社会
简介:
本文通过对小岗村“大包干”后至今的发展在人口、土地等资源与村民生活水平、产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等方面的分析基础上,进而分析农村改革以来阻碍小岗村“30年未过富裕坎”的主要问题是发展动力不足、农村基层管理体制束缚、农民素质不高、产业结构不合理、土地资源未能有效利用等。最后有针对性提出“六个结合”是小岗村未来发展的出路。即:解放思想与改革创新相结合;政府支持与自力更生相结合;基层管理体制改革与村级组织建设相结合;加大科教兴农与走农村集约化经营相结合;优化产业结构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相结合;把土地制度创新与完善惠农补贴政策及农村金融创新相结合。
详细介绍:
论文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分析小岗村的发展现状。从1978年到2009年的三十多年间,小岗村随着发展的需要,实行“大村庄制”,人口总量、耕地面积和人均年收入分别由1978年的115人、556亩和22元,上升到2008年的3823人、8713亩和6600元;村民住房质量明显改善,由改革前的茅草房跃变为而今的两层楼房;产业结构近年来由过去单一的传统农作物开始向发展适度规模的特色经济作物调整,如葡萄、双孢菇等,红色旅游开发初见成效;农业产业化近年加速,公司农业开始启动。尽管30多年来小岗村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仍然存在不少阻碍其加快发展的问题。 第二部分,分析小岗村发展面临的困境。一是发展动力不足。小岗村的地理区位优势不明显,交通、信息等基础设施不完善,外发力量对小岗村的支持没有转化为内生力量,加之长期主要依靠传统种植业获得收入,目前加快发展缺资金、技术和人才等要素资源。二是基层管理体制问题。长期的领导班子更换频繁,持续的家族势力内耗,使得过去缺少一个坚强的村级班子,也给现任领导恢复和提升村民的公信力和村班子建设增加了难度。三是农民的素质整体不高。村民受教育程度低,“小富即安”、“等靠要”的“小农”思想严重,缺少新型农民。四是产业结构不合理。第一产业中仍以传统种植业为主,即使近年来流转出800多亩土地用于葡萄、蘑菇和风味猪等的种养,也因其规模不大,产业链短,收益还不稳定。第二、三产业在90年代后期逐渐尝试创办,但却屡屡“夭折”,至今仍较薄弱。五是土地资源未能合理有效利用。户均承包制,地块多且“小而散”,随着外出务工增多,转包土地向种粮大户集中,虽能缓解大面积抛荒问题,却难充分有效利用。土地整理,村里又缺资金。且出现国家粮食补贴不能激励转包种地农民的问题。另外还出现少数菇农套取当地政府优惠政策补贴,使土地闲置的新问题。 第三部分,对小岗村进一步发展的思考。化解小岗村发展中的上述问题,提出“六个结合”是其出路。一是把解放思想同改革创新相结合。放下“小农”思想包袱和“改革第一村”的历史荣耀,继承“大包干”敢为人先、勇于创新的改革精神,解决实现第二次创业的思想认识问题。二是把政府支持与自力更生相结合。努力把政府支持小岗村的外发力量转化成内生力量,和谐共建村庄。三是把基层管理体制改革与村级组织建设相结合。小岗村新农村建设的有效开展离不开坚强有力的村级组织和其正确的决策及群众的广泛参与。其中,组织建设是“堡垒”,民主建设是“保障”。四是把加大科教兴农与走农村集约化经营相结合。通过自学、选派、示范、引进等多种方式,培养新型农民,实现科技兴村,发展集约型农业。五是把优化产业结构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相结合。首先是发展现代农业。通过采用“承包制+合作社”和“公司+农户”两种模式,对葡萄、双孢菇、甜叶菊、龙虾和良种猪等特色产品的种养实行规模化和产业化经营。其次是发展生态公园型观光旅游和红色旅游相结合的旅游业。最后是招商引资,以农产品加工为基础推进自主工业化。六是把土地制度创新与完善惠农补贴政策及农村金融创新相结合。在争取外部资金支持集中整理土地基础上,促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完善集体组织、互换经营、租赁、转包等土地流转方式,以支持“承包制+合作社”、“公司+农户”和“种粮大户”三种模式发展。完善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这种农村金融创新组织的融资服务功能。转变补贴标准核算依据,避免产生少数菇农套取地方政府补贴和不种地的农户却拿到国家粮补的问题,真正使政策激励落到实处。 第四部分,结束语。小岗村过去是,现在仍将是中国农村尤其是传统农区新农村建设、现代化道路寻求的一块试验田。

作品图片

  • 小岗村的困境与出路
  • 小岗村的困境与出路
  • 小岗村的困境与出路
  • 小岗村的困境与出路
  • 小岗村的困境与出路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写作目的:小岗村是“中国改革第一村”,也是中国传统农区的缩影。本文试图从小岗村农村改革发展的轨迹中求解一个传统农区农村改革后的进步、困境和出路,以给中国农村尤其是传统农区现代化道路的寻求提供示范引导。 写作思路:本文是在亲身调研的基础上,首先从分析小岗村的现状入手,进而剖析其发展面临的问题,找出制约其发展的关键因素,最后结合小岗村的实际提出其今后科学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本文是笔者通过参加《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程的小岗村社会实践教学活动,后经反复调研,获得研究的第一手资料,同时参阅有关文献,在老师的悉心指导下,最终形成本成果。 本文从微观视角,以一个典型村庄“小岗村”来实证分析农村发展中的困境与出路。以期解决小岗村发展中的难题,同时为化解我国其它农村地区尤其是传统农区“三农”问题提供借鉴,以达到由特殊到一般。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作品对于小岗村今后的科学发展,给当地政府有关部门提供了决策参考,以及给研究“三农”问题提供资料参考。 本作品研究小岗村的困境与出路,对于我国其它农村地区尤其是传统农区的发展具有示范指导意义。

作品摘要

本文基于笔者的多次调研,通过对小岗村的人口、土地等资源与村民生活水平、产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等方面的分析,得出制约其发展的基础设施不完善、外部支持转化不足、要素资源匮乏、农村基层管理体制束缚、农民素质不高、产业结构不合理、土地资源未能有效利用等主要因素。本文的结论是,“六个结合”是小岗村未来发展的出路。即:解放思想与改革创新相结合;政府支持与自力更生相结合;基层管理体制改革与村级组织建设相结合;加大科教兴农与走农村集约化经营相结合;优化产业结构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相结合;把土地制度创新与完善惠农补贴政策及农村金融创新相结合。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1.在2008—2009学年度第一学期《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程社会实践教学活动中,被评为优秀论文。 2.在第三届“挑战杯”合锻集团安徽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得大赛一等奖。

参考文献

[1]王曹旭.小岗村新农村建设对策初探[J].决策,2009(1) [2]陆益龙.嵌入性政治与村落经济的变迁[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N].人民日报,2006-02-22 [4]周兼明.小岗村新“变革”说明了什么[J].经济管理文摘,2006(3):12-13 [5]夏玉润.小岗村与大包干[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156;164-165. [6]刘克崮,张桂文.中国“三农”问题的战略思考与对策研究[J].管理世界,2003(12).

调查方式

走访、现场采访、个别交谈、亲临实践、书报刊物、影视资料、集体组织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由于“三农”问题日益成为我国亟需解决的重大问题,国内出现了许多关于“三农”问题的研究文献。既有宏观的,也有微观的;既有定性的,也有定量的;既有规范的,也有实证的研究。但从一个具体的村庄,特别是一个具有全国典型又具有中国传统农区典型代表的村庄分析研究“三农”问题的成果尚不是很多。 从文献检索中发现,以小岗村为例展开研究的文章虽然有些篇数,但对其研究要么是局限于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制度创新,要么是理论性很强而缺少实证分析和指导意义,要么多浮于表面而缺乏深入剖析,要么是对小岗村以前的功绩进行重新表扬等报道性文章。抑或零散地揭示了小岗村发展缓慢的原因,但其提出的路径可操作性差,比较空泛。特别是关于小岗村近年发展状况的深入实证研究并提出因地制宜的发展对策方面的成果尚较缺乏。 有鉴于此,本文的研究旨在弥补后者这方面的不足。通过亲身调研获得的最新数据和访谈记录了解的真实情况,实证分析小岗村发展的现状和困境,并提出符合小岗村实际的可操作性较强的发展方略。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