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陕西省大学生村官问题及对策研究
小类:
社会
简介:
高校毕业生是党和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生力军。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是党中央提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为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加快推进陕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陕西省委、省政府决定,二零零八年陕西开始全面启动大学生村官计划。作品立足陕西农村实际,总结陕西大学生村官的主体现状和社会效应,深入分析陕西大学生村官计划的政策实施现状和突出问题,以“四方联动”的全新视角,进行系统调查和研究,探索出较为完善的解决方案。
详细介绍:
2008年是陕西全面推行大学生村官计划的第一年,由于实施时间短,农村情况各异,各项制度政策尚不完善,因此推行中不免出现了一些问题。作品以陕西省新农村建设为背景,立足陕西农村发展现状,先后走访调查县区25个,乡镇42个、村寨83个,调查高校15所,综合运用走访、问卷调查、亲临实践等多种调查方式,对陕西省大学生村官社会效应、实施现状及突出问题进行了深入解读与分析,并坚持“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的分析思路,创新性地指出了由于组织部门、基层、高校和大学生村官四方联动欠缺而引发的众多问题。 作品从“四方联动”的全新视角对高校在“四方联动”体系中的薄弱作用、选拔和培养机制的不健全,探索了一套特色鲜明的陕西大学生村官管理方法。在提出的“四方联动”解决对策中,着重为四方进行了职能定位:组织部门是带动者;基层是工作锻炼平台的提供者;高校是村官培养基地;大学生村官是体系核心。成果具备较强的可操作性。此外,在多次调研考查的基础上,课题组尝试性构建了陕西大学生村官协会雏形,为相关职能部门探索村官管理体系提供了参考。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撰写目的:通过调研,分析陕西大学生村官计划存在的突出性和规律性问题,探索陕西大学生村官的特色发展道路,更好地推动陕西新农村建设。 作品思路:首先,坚持以点带面、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调研思路,以问卷、访谈等方式,调研陕西25县区大学生村官和干部,总结出普遍性、突出性问题。其次,紧扣陕西省新农村建设客观需求,以“四方联动”的全新视角分析问题。最后,探索陕西大学生村官现存问题解决对策。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科学性:作品基于一年的调研,调查地区广泛,普遍性与特殊性兼具;数据翔实,应用统计学等方法分析;解决问题视角系统、全面。 先进性:系统研究大学生村官在陕西尚属空白,选题新颖;在大学生村官工程开展火热之际,时代特色鲜明。 独特之处:作品打破了各方分开研究的局限,把大学生村官计划置于社会系统工程中,以四方联动的全新视角解决问题;构建了村官协会雏形,可操作性强。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课题成果可为政府相关部门优化大学生村官计划体制、开拓管理和培养新思路提供借鉴,充分发挥大学生知识、技术、信息优势,促进新农村建设。同时,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环境下,为促进高校参与新农村建设、探索培养人才的新模式提供参考。陕西省作为中国西部的一个典型省份,其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对策对西部其他省份有较大的参考价值,也能为全国其他省份解决大学生村官问题提供借鉴。

作品摘要

摘要:作品立足陕西农村经济发展缓慢,新农村建设人才匮乏等现状,分析总结了陕西大学生村官主体特点和政策实施现状,归纳了大学生村官为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提供人才流动新模式等七项社会效应。调研采取了实地走访和电子媒介相结合的方法,涉及地区广泛,包括榆林、延安、西安、宝鸡、咸阳、商洛等六市二十五个县区,涵盖陕北、关中、陕南,具有较强的代表性。针对调研中发现的组织部门选拔与分配体制不合理、培养与考核职能缺失;基层组织认识不清,支持与管理不足;高校宣传不到位,专业和课程设置与农村脱节;大学生村官名实相悖,交流不畅,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等诸多问题,运用逻辑学、社会学等知识分析问题产生的深层原因。以“四方联动”全新视角进行综合考察,尝试性提出了组织部门应充当“四方联动”关系中的带动力量,在考核与培训中发挥大学生村官协会作用;基层应努力构建大学生村官工作平台和环境,强化“工作上鼓励,生活上关心”的家长角色;高校应积极创建后备村官的选拔基地和跟踪培养平台,与政府合作建立定向培养;同时大学生村官要增强责任感,深入基层,加强交流,胜任“四方联动”的核心角色。通过各方共同努力,推动陕西大学生村官工程更好前行。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荣获第七届“挑战杯”陕西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

参考文献

[1] 鉴学伟. 成本收益视角解读大学生村官现象[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22),103,39-41 [2]吕书良.新农村视角下大学生村官及其政策考量[J].中国农村观察,2008,(3) [3]段小力.大学生村官与新农村建设:公共选择视角.江西农业科学报,2008,(10) [4] 党国英.大学生到农村去能做什么[J].中国社会导刊,2005(17) [5]胡跃高.大学生村官调研报告.大学生村官网.2008 [6]唐锋,孙凯.关于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的几点建议.时代教育.2008(8) [7]张家智.“大学生村官”热中的冷思考.调研世界.2007(8) [8]吴亚军.大学生村官用的上还要留得住.法制与社会.2008(9) [9]赵晓凯.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中存在的认识误区及解决对策.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08(7) [10]马成伟.大学生村官应加强三个方面的学习.河南农业.2009(2)

调查方式

问卷、实地访谈、现场采访、专题讨论、引擎搜索、听取汇报、明查暗访、投影询问、网站跟踪、影视资料、报刊文献、统计报表、文件。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大学生村官产生至今已十余年,但其成为研究热点只是近几年的事情。1995-2005年国内基本没有相关理论研究; 06年-07年是大学生村官问题研究初步阶段;08年和09年是大学生村官问题研究逐步深化,成果大量涌现时期。国内外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大学生村官问题做了大量研究,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2006-2007年:初步研究及探索。翟书斌等从新农村建设角度认为大学生村官政策的出现符合了新农村建设的内在需求;何植民等结合大学生就业与新农村建设对接,引导大学生到基层就业。鉴学伟等从成本收益视角出发,基于理性人假设和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提出必须加强体制建设,用事业留住大学生村官; 2008-至今:研究主要时期。吕书良、王天敏、段小力分别从新农村建设、历史、公共选择视角等角度对大学生村官产生的时代背景进行了详细阐释。他们认为大学生村官计划的本质是向农村输送精英,但不能与以前的“上山下乡”机械类比,而是国家新农村建设和工业反哺农业的一项伟大战略决策。对大学生村官计划产生的社会效应,冯建平、马龙生等学者则认为该计划在促进新农村建设、解决大学生就业等方面意义重大。但对此提出质疑的学者也大有人在,党国英认为大学生到农村去对自身发展不利;张鸣提出政府插手学生就业,可能会导致较强的副作用。郑明怀、万银锋 、黄露等则针对目前大学生村官计划的“运作”、“功能”、“体制”等方面进行了系统调查和研究,分别从村民、农村干部和大学生村官自身三个角度提出了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认为大学生村官非官非农的身份是大学生村官计划的硬伤;当前大学生村官的“助理”职务,导致了大学生地位尴尬和在农村发展建设中的边缘化等问题。 目前,大学生村官的研究已取得一定成果,但大部分学者均以大学生村官的政策和体制为出发点,没有从大学生自身角度考量大学生村官制度;作为国家的一项伟大战略决策工程,该计划尚缺少村官培养模式和培训体系等方面的研究;大部分学者都停留在局部探讨层面,没有从社会系统工程的角度进行构建性研究;而针对陕西省大学生村官问题的研究更是处于空白状态。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