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 项目名称:
- 艾滋失依儿童抗逆力养成的社会工作介入--基于河南省ZMD地区的循证研究
- 来源:
- 第十一届“挑战杯”国赛作品
- 小类:
- 社会
- 简介:
- 河南省是艾滋病疫情重点地区,全省艾滋病人数量相对较多,分布相对集中。伴随着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已进入发病高峰,艾滋病对于社会和家庭的冲击致使艾滋病问题已不是一个单纯的医学问题,同时更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学问题。 课题组在参加对“河南模式”评估的研究过程中发现此模式重“养”而轻“发展”,特别是基于两个多月的田野观察,发现“艾滋失依儿童”应对困境的抗逆力与生活在原生家庭的孩子...(查看更多)
- 详细介绍:
- 该课题组成员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对艾滋失依儿童群体长期关注和为期两个多月的田野观察,筛选样本,调查访谈,得到了第一手翔实的数据资料和访谈记录,发现该群体原生态家庭环境的改变和政府集中供养对个体发展的不利因素,在可操作层面上提出激发个体抗逆力的模型是该课题的出发点。 结合文献回顾,发现以往对“艾滋失依儿童”的研究多关注问题成因的描述、分析和救助呼吁,...(查看更多)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 目的:基于对艾滋失依儿童后社会化问题的关注,分析出案主的内在保护因子,激发其应对挑战、摆脱困境的潜质,建构抗逆力养成的社会工作介入模型,并推延至其他群体。 思路:以ZMD地区艾滋失依儿童抗逆力养成的社会工作介入为循证依据,在评估个体和环境保护因素的基础上,通过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强化其积极作用,达到解构困境、建构意义、重构生活的介入目的,利用社会行政倡导发展理念,提出问题解决的模型。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 以“优势视角”解读艾滋失依儿童的保护因子,首次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手法介入抗逆力养成,基于10人次个案访谈、8次焦点小组访谈、2次工作人员的深度访谈,辅之个案工作、小组活动和社区活动,揭示了纵横两个纬度上抗逆力生成的多元差异性,创造性地引入“向光性扭曲”和“理想状况剥离”剖析艾滋失依儿童社会化困境的致因,建构其抗逆力养成的逻辑框架和社会工作的介入模式。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 社会工作介入抗逆力养成体系的建构,为艾滋失依儿童的养成教育、生活能力的习得和保护因子的培养开启了新的视角,为艾滋失依儿童群体能够更好地实现社会化以及全人发展的目的,提供了操作层面的专业工作手法。该体系的成熟与推广对不良境遇波及群体的抗逆力激发都有实践意义,比如汶川灾区受影响儿童的压力调试与心理康复,以及社会竞争中大众压力的缓解,以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增进社会和谐。
作品摘要
- 课题引入抗逆力理论,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探讨“艾滋失依儿童”抗逆力养成中的社会工作介入问题。 在国外,抗逆力理论研究已日趋完善,目前的研究聚焦于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的动态研究过程中,而国内抗逆力研究仅限于国外研究成果的尝试应用。 课题以SD阳光家园的艾滋失依儿童为研究对象,研究社会工作视阈下抗逆力的多种表现形式。在研究中发现:一是抗逆力生成存在多...(查看更多)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 无
参考文献
- [1] Anthony,E.J.The syndrome of the Psyehologieally invulnerable child . In E.J.Anthony and C,1974; [2] 丹尼斯著,李亚平 杜立婕译,优势视角——社会工作实践的新模式[M],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 [3] 沈之菲,青少年抗逆力的解读和培养[J],思想理论教育,2008...(查看更多)
调查方式
- 个案访谈、焦点小组访谈、工作人员的深度访谈、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问卷调查、田野调查、文献研究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 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抗逆力是当代国际社会工作领域理论研究与实务探索的前沿问题,它从优势视角挖掘案主的内在潜能,强调人在面对压力、挫折时的潜能激发和自我超越。 心理学家Anthony通过追踪研究发现高危险的环境中,适应良好的青少年似乎具有某种抗压能力或拥有某些保护因子,从而得以在压力或挫折情况下免除身心障碍的危机。诺曼•加梅齐(NormanGarmezy)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