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构建“学、研、演、营”四位一体黄梅戏特色文化产业体系——基于安徽省安庆地区黄梅戏生存状况的调查研究
小类:
社会
简介:
本作品立足于对安庆地区黄梅戏生存发展现状的真实调研结果,提出了构建“学、研、演、营”四位一体的黄梅戏特色文化产业体系的产业发展模式。目的在于尝试改善安庆地区黄梅戏的生存现状,以实现对黄梅戏的保护与传承,对地方经济的推动,为其他地方戏曲的发展提供借鉴。
详细介绍:
黄梅戏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其生存与发展面临受众基础弱化、剧本创作滞后、演职人才结构不合理、从业观念趋利化、运营机制非市场化等五个方面的困境。本作品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学、研、演、营”四位一体的黄梅戏特色文化产业体系的产业发展模式,将政府、黄梅戏艺术自身和民间三种力量有机结合,尝试从根本上改善安庆地区黄梅戏生存现状,实现“经济繁荣文化,文化反哺经济”的目标,目前已得到了当地政府的认可和支持。作品中“四位一体”的文化产业发展模式也可为其他戏曲发展提供参考。

作品图片

  • 构建“学、研、演、营”四位一体黄梅戏特色文化产业体系——基于安徽省安庆地区黄梅戏生存状况的调查研究
  • 构建“学、研、演、营”四位一体黄梅戏特色文化产业体系——基于安徽省安庆地区黄梅戏生存状况的调查研究
  • 构建“学、研、演、营”四位一体黄梅戏特色文化产业体系——基于安徽省安庆地区黄梅戏生存状况的调查研究
  • 构建“学、研、演、营”四位一体黄梅戏特色文化产业体系——基于安徽省安庆地区黄梅戏生存状况的调查研究
  • 构建“学、研、演、营”四位一体黄梅戏特色文化产业体系——基于安徽省安庆地区黄梅戏生存状况的调查研究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撰写该调查报告目的是通过对安庆地区黄梅戏的生存状况进行综合细致的调研分析,全面而深入地探寻目前该戏曲生存与发展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剖析制约和束缚黄梅戏发展的诸多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我们的对策建议和构建设想。以期对今后该地区黄梅戏的生存与发展乃至经济的繁荣、高等教育的完善有所裨益,同时,也希望能够对全国的黄梅戏乃至其它剧种的生存与发展提供思路启发和有益借鉴。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科学性:调研受访人员众多,地域、年龄、职业、文化程度分布合理;数据严格按问卷反馈信息统计具有极强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先进性:选题和内容体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根据安庆地区文化环境和发展需要,致力于传承和繁荣黄梅戏艺术,加强文化建设,并以此带动和促进地方经济和教育发展。 独特之处:既有可操作的措施建议,又有对整个黄梅戏产业体系的构想,可从根本上改善黄梅戏生存与发展状况,推动地方经济发展。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我们在对安庆地区黄梅戏生存与发展状况进行综合评析的基础上,指出其存在的种种问题,提出我们的对策建议和构建模式,不仅能够促进黄梅戏人才培养,加强剧本创作与黄梅戏理论研究,加快黄梅戏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而且有助于黄梅戏特色文化产业的形成,实现“经济繁荣文化,文化反哺经济”的良性循环,推动安庆经济腾飞。因而我们的报告具有较强的实际应用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作品摘要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文化事业蓬勃发展,传统地域文化得到广泛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高度重视。五大剧种之一的黄梅戏也引起了各个领域广泛的关注。调研人以黄梅戏之乡——安庆的黄梅戏发展现状为例,对安庆地区八县一市的黄梅戏现状进行了调查走访。 调查发现,黄梅戏艺术的生存与发展处于弱化的趋势,主要表现在黄梅戏的受众基础弱化、剧本创作存在滞后性、演职领域人才结构不合理、从业观念趋利化、运营机制非市场化等五个方面。同时报告分析了影响黄梅戏生存发展的主要因素有:相关部门的黄梅戏管理体制落后;表演人才匮乏,后劲不足;编导人才后继乏人,剧本更新缓慢;流行文化的冲击等等,归根结底是由于当前黄梅戏生存与发展没有形成一种良性的发展机制,多种环节发展滞后。 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报告就如何改善安庆地区黄梅戏生存现状,将政府、黄梅戏艺术自身和民间三种力量有机结合,提出了构建“学、研、演、营”四位一体的黄梅戏特色文化产业链的产业发展模式。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1、获2008年全省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调研论文一等奖 2、获2008年安庆师范学院大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成果奖 3、获第三届“挑战杯”合肥锻压安徽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

参考文献

1、 王长安《黄梅戏研究纲略》,《黄梅戏艺术》,2002年第1期 2、 叶小芹《怀宁县黄梅戏民营团体现象初探》,《大舞台》,2008年第1期 3、 韩焰生《黄梅戏剧团走出困境的所思所想》,《黄梅戏艺术》,2008年第1期 4、 陈啸《黄梅戏艺术应与现代传媒加强融合》,《黄梅戏艺术》,2008年第1期 5、 刘东胜《黄梅戏会馆的发展规划与发展战略》,《黄梅戏艺术》, 2008年第2期 6、 程健《中国黄梅戏现状探讨》,《戏剧之家》,2008年第2期 7、 夏玢《从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看黄梅戏文化传承》,《池州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 8、 王成《黄梅戏小生学员培养之浅见》,《黄梅戏艺术》, 2008年第2期

调查方式

走访、问卷、会议、现场采访 、图片、照片、集体组织、统计报表等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黄梅戏艺术实践已有200多年历史,并且出现过上世纪50年代和80年代两个发展高峰,涌现了一批领军人物。黄梅戏理论研究始于建国时期,且相对显得薄弱,与艺术实践总体上呈现不平衡的状态。70年代以前重在宣传、普及,提供研究实证,之后则旨在对黄梅戏本体特征和内在规律进行探索和掘发。从研究实体来看,当前有安徽省艺术研究所、安庆黄梅戏研究所、黄梅戏研究会等机构和团体,主要从事剧目创作和研究工作。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胡锦涛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的工作方针。近年来, 安徽省提出了“唱响黄梅戏, 做好徽文章, 建设文化强省”的文化发展战略,安庆市也将黄梅戏作为重要的文化资源,借此扩大影响,带动地方文化和经济建设。在这样的背景下,怎样繁荣黄梅戏,推动黄梅戏产业发展成为理论研究的新课题。于是安庆师范学院急流勇进,分别于2007、2008年开办黄梅戏表演、黄梅戏编导本科专业,但由于开办时间不长等原因社会知名度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另一方面《中国黄梅戏现状探讨》、《黄梅戏剧团走出困境的所思所想》等研究文章应运而生,指出了黄梅戏市场萎缩、人才流失、剧目陈旧等问题,提出加强剧目建设、培养黄梅戏表演人才的要求和建设黄梅戏影视基地的设想。这对于营造重视黄梅戏的文化氛围有积极意义,但在一定程度上失之宽泛与笼统,不能用翔实确切的数据反映黄梅戏现状(以致至今仍有人对黄梅戏的群众基础和发展状况盲目乐观),也没有注意到黄梅戏表演与黄梅戏编导专业本科教育的实践意义,不能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来促进黄梅戏的剧目创作和表演人才的培养,更缺乏对黄梅戏新的经营策略和经营方式的探讨。此外,当前研究界多是针对黄梅戏发展中出现的某种特定现象和问题进行探讨,并且研究成果很难运用到艺术实践,在宏观上缺乏对黄梅戏产业的全盘把握。要实现黄梅戏的良性发展,必须关注产业的各个环节,加强各环节的交流和融通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