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花木主导型新农村建设发展模式探究--国家级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村江都市横沟村实证分析
小类:
社会
简介:
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特点,为解决“三农”问题而明确提出的重要战略举措和发展目标。本项目以国家级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村(试点)、省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科技综合示范村—江都市横沟村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横沟村农业结构的优化、和谐新农村的建设、新型农民的培养等方面进行实证分析,找出横沟模式成功的关键作用因子,判析横沟模式的可移植性,提出横沟模式适合推广的对象、范围及必要条件,探索具有一定普适性,尤其适于苏中、苏北地区乃至长江中下游流域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型模式,即花木主导型新农村建设发展模式,从而为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提供一种可借鉴的新型模式。该模式对促进农村繁荣、农业增效、农民致富,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作用。
详细介绍:
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特点,为解决“三农”问题而明确提出的重要战略举措和发展目标。 本项目以国家级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村(试点)、省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科技综合示范村—江都市横沟村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横沟村农业结构的优化、和谐新农村的建设、新型农民的培养等方面进行实证分析,找出横沟模式成功的关键作用因子,判析横沟模式的可移植性,提出横沟模式适合推广的对象、范围及必要条件,探索具有一定普适性,尤其适于苏中、苏北地区乃至长江中下游流域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型模式,即花木主导型新农村建设发展模式,从而为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提供一种可借鉴的新型模式。该模式对促进农村繁荣、农业增效、农民致富,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作用。 本作品主要包括四部分。第一部分为引言部分,首先对新农村、花木主导型新农村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并介绍了调研背景、调研意义、调研的方法与思路;第二部分重点对横沟村花木主导型新农村建设发展模式进行了剖析。首先介绍了横沟村的区域概况及所经历的主要发展阶段,接下来对横沟村花木主导型新农村建设的五大要素进行了详细分析,并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文化效益四个方面对横沟村花木主导型新农村建设效益进行了分析;第三部分为本作品的核心部分,分别从农村、农业、农民三个方面对横沟村花木主导型新农村建设发展模式进行探究,并对该模式进行了系统分析;第四部分对花木主导型新农村建设发展模式推广提出了对策与建议,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分析了模式现存不足之处并提出相应对策,提出了模式推广的必要条件,并最终对模式推广提出了建议。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目的:作品通过对江都市横沟村的实证分析,探索具有一定现实性、前瞻性、普遍适用性,适合于苏中、苏北地区乃至长江中下游流域农村发展的花木主导型新农村建设发展模式。 思路:对横沟村农业结构优化、新农村建设、新型农民培养等进行实证分析;研究横沟模式成功的关键作用因子,判析横沟模式的可移植性,总结花木主导型新农村建设发展模式;针对模式推广的适合对象、适用范围及必要条件提出对策与建议。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作品调研对象江都市横沟村被科技部列为首批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村(试点),经过多年的努力,目前已形成了农业、工业协调发展,以花木为特色的主导产业,已具备了较好的建设新农村的基础。作品采用文献研究、社会调查、系统分析、统计分析等方法,定性分析与定量测算相结合,总结出花木主导型新农村建设发展模式,为新农村建设发展提供一种可供借鉴的新模式,为地方发展决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具有重要的示范和推广意义。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作品通过对江都市横沟村新农村建设进行实证分析,探索总结出有一定现实性、前瞻性、普适性的花木主导型新农村建设发展模式,为苏中、苏北乃至整个长江中下游地区,尤其是自然资源相对匮乏地区农村,推进和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科技发展之路,提供一种可供借鉴的新模式,从而服务于农村繁荣、农业增效、农民致富,加快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并为地方发展决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作品摘要

本作品以国家级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村(试点)、省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科技综合示范村—江都市横沟村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横沟村农业结构的优化、和谐新农村的建设、新型农民的培养等方面进行实证分析,找出横沟模式成功的关键作用因子,判析横沟模式的可移植性,提出横沟模式适合推广的对象、范围及必要条件,探索具有一定普适性,尤其适于苏中、苏北地区乃至长江中下游流域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型模式,即花木主导型新农村建设发展模式,从而为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提供一种可借鉴的新型模式。该模式对促进农村繁荣、农业增效、农民致富,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作用。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2008年12月参加某大学第五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竞赛,荣获特等奖

参考文献

[1] 新华网.《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2005.10.18. [2] 赵培飞.云南省花卉种苗业现状与发展思路初探.中国种业,2005(3): 14-16. [3] 牟大鹏,姚毓春. “公司+基地+农户”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探析.经济纵横, 2005(9):15-16. [4] 新华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2006.3.16. [5] 陈斐,康松. 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意义和对策. 求实, 2006(2): 83-85. [6] 吕其明,刘青. 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之“新”的思考. 理论学刊, 2006(3): 65-66. [7] 汪鑫. 发展花木产业 助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考. 中国花卉园艺, 2006(5): 10-11. [8] 卢海元. 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中国劳动,2006(6):15-17. [9] 王雪梅,翟文浅. 谈农民经纪人协调城乡关系的功能. 农业经济, 2006(9): 70-71. [10] 樊跃发,王佳贤. 关于我国农业发展模式的再思考. 经济问题, 2006(12):53-54.

调查方式

调研团以集体组织的方式,采用了走访,问卷,现场采访,人员介绍,个别交谈,亲临实践,会议,图片、照片,统计报表,影视资料,文件等调查方式。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加快农村发展,一直是国内外农业发展的热点和难点,韩国的“新村运动”、日本的“山村振兴”计划和德国“城乡等值化”等都是因地制宜发展农村的成功典范,受到各国所推崇与借鉴。2005年10月,中共中央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特征,为解决“三农”问题明确提出了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举措和发展目标。2008年10月,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再一次系统回顾总结了我国农村改革发展的光辉历程和宝贵经验,进一步统一全党、全社会认识,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推动城乡统筹发展。 我国农村各地的主、客观条件差异很大,在发展农村社会经济过程中,各地根据各自的实际,创造出多种可供新农村建设借鉴的发展模式。例如,以江苏华西村、河南刘庄村等为代表的工业带动兴村模式;以云南斗南村花卉、山东梁锥村畜牧养殖等为代表的特色产业带动兴村模式;以上海闵行区九星村、河南西滑封村等为代表的商贸流通业带动兴村模式;以湖南省韶山村、安徽省辅村等为代表的旅游产业带动兴村模式。此外,还有海南省的文明生态村建设模式,浙江省横店的文化兴村模式,山东省威海市的劳务兴村模式,海南省秀英区电子商务特色的科技兴村模式和广东省深圳市的村改社区模式等。这些村之所以脱颖而出,归根到底它们要么善于抓住发展机遇、市场契机,要么凭借区位、资源优势,要么发挥人才、资金集聚优势等,形成了带动农民致富、村级社会经济发展的优势特色产业。然而我国幅员辽阔,气候类型繁多,各地发展的环境、条件、起步水平不尽相同,一种或几种发展模式并不能适应新时期的农村建设。 苏中苏北地区属亚热带和暖温带地区,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具有寒暑变化显著、四季分明的特征,适宜亚热带和暖温带花木的生产种植。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市场需求量加大,花木产业效益显著,尤其是高效花木的生产种植成为农民增收的加速器,且这一趋势日益明显。横沟村是国家首批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村(试点),也是苏中地区唯一的国家级“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村(试点)。经过多年的努力,目前已形成了农业、工业协调发展,以花木为特色的主导产业,有一定的社会发展和经济条件,已具备了较好的建设新农村的基础,可为花木主导型新农村建设发展模式的探讨提供诸多宝贵经验,为本研究的顺利开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