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中国抗战史的“敦刻尔克”--1938年宜昌大撤退
小类:
社会
简介:
71年前,在湖北宜昌演绎了一次影响整个民族命运的战略大撤退事件,它不是一次金戈铁马、肉搏厮杀的战斗,却经历了战火硝烟、血汗交织的洗礼;那段史事未出过驰骋疆场的勇士,却涌现出了成千上万、可歌可泣的英雄儿女。这一壮举是中国抗战史的一次悲壮航程和辉煌悲壮的一页,是一部民族救亡的悲壮史诗,是一曲众志成城的凯歌和英雄乐章。时间上早于二战期间英法联军的敦刻尔克大撤退,世界军事史上称之为著名的“中国最伟大的内迁”,其过程远比敦刻尔克大撤退更艰苦卓绝,其贡献的伟大,论功行赏,不亚于三军之下。正是由于1938年宜昌大撤退的成功实现,使中国近代工业硕果仅存的部分基本得已保全,为战时大后方的工矿企业得到了迅速发展,为十分落后的西南、西北地区开辟了新的工业发展道路,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调整了战前中国工业分布不平衡的局面,使中国工业的延续、发展达到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这在中外经济活动史上创造了绝无仅有的记录,也是在中外军事战争史上绝无仅有的一例,其历史意义重大而深远。因为内迁的官营兵工厂几乎是直接战争的军工企业,很快成了大后方军工生产地骨干,它为长达8年的民族解放战争提供了大量的枪支弹药、军工物品,为持久抗战提供了重要的物资资源,为中国人民战胜日本侵略军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正是因为长江三峡急流险滩,考验了中国一支没有武装的船队和崇高爱国的宜昌人民,历经艰险而出色的完成了中外史上绝无仅有“1938年宜昌大撤退”事件,在强敌入侵的危机关头表现出崇高爱国主义精神,协力与顽强抵抗的日军进行生与死的较量,有效地扼制了日军入川的美梦,直到抗日战争结束时也没西进一步,正是他们用自己的生命翻开了历史崭新的一页。创造了世界战争史上非凡的先例,创造了前所未有的人间奇迹! 为此,特别是对当今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体系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详细介绍: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侵华日军对我国华北、华东和中原地区的猛烈进攻,使中国大片国土相继沦陷;为了坚持长期抗战,国民党将沿海地区的军工企业和民用工业大量内迁到战时大后方重庆。在此期间湖北宜昌发生了一次影响整个民族命运的中国大撤退——1938年宜昌大撤退。此次大撤退同欧洲战场上的“敦刻尔克大撤退”事件类似。从1938年10月24日至12月初,仅40多天时间堆积在宜昌的9万多吨工业物资和3万人员被安全抢运到战时大后方,创造了抗战史上唯有的特大奇迹。正是这次撤退运输到大后方的工矿企业成为抗战的坚强后盾,生产了大批枪炮,为前线的将士们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杀敌武器,为战争的最后胜利提供了有力的保证,从这个意义上讲1938年宜昌大撤退胜过了百万甲兵! 由于1938年宜昌大撤退的成功实现,使中国近代工业硕果仅存的部分基本得已保全,为战时大后方的工矿企业得到了迅速发展,为十分落后的西南、西北地区开辟了新的工业发展道路,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调整了战前中国工业分布不平衡的局面,使中国工业的延续、发展到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创造了中外经济活动史上绝无仅有的记录和中外军事战争史上绝无仅有的一例,其历史意义重大而深远。因为内迁的官营兵工厂几乎是直接战争的军工企业,很快就成了大后方军工生产地骨干,它为长达8年的民族解放战争提供了大量的枪支弹药、军工物品,为持久抗战提供了重要的物资资源,为中国人民战胜日本侵略军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长江三峡急流险滩,考验了中国一支没有武装的船队和崇高爱国的宜昌人民,历经艰险而出色的完成了中外史上绝无仅有“1938年宜昌大撤退”事件,在强敌入侵的危机关头表现出崇高爱国主义精神,协力与顽强抵抗的日军进行生与死的较量,有效地扼制了日军入川的美梦,直到抗日战争结束时也没西进一步,正是他们用自己的生命翻开了历史崭新的一页。

作品图片

  • 中国抗战史的“敦刻尔克”--1938年宜昌大撤退
  • 中国抗战史的“敦刻尔克”--1938年宜昌大撤退
  • 中国抗战史的“敦刻尔克”--1938年宜昌大撤退
  • 中国抗战史的“敦刻尔克”--1938年宜昌大撤退
  • 中国抗战史的“敦刻尔克”--1938年宜昌大撤退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在中国,由一位民营企业家和宜昌民众组织了一次影响整个民族命运的大撤退。创造了战争史上非凡的先例,为战时大后方工业发展和抗战胜利提供了有力的保证和可贵的援助,这样的撤退在中外战争史上仅此一例。 本人历经半年调研,查阅了大量第一手档案史料,理清了国内外学术界对宜昌大撤退定位模糊不清的事实,同时还厘清了1938年宜昌大撤退在中国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的重要地位、意义和作用。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本文选题重大,架构严谨,结论科学合理,考察视角新颖,创新点突出,收集的资料均为第一手史料,填补了我国相关研究领域的空白。特别是对当今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体系和爱国主义教育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1938年宜昌大撤退,是中国抗战史的一次悲壮航程,时间早于二战期间的敦刻尔克,过程也更加艰苦卓绝,贡献不亚于三军之下。宜昌大撤退的成功实现,考验了中国一支没有武装的船队和崇高爱国的宜昌人民,在强敌入侵的危机关头表现出崇高爱国精神,顽强的与日军进行生死较量,有效扼制了日军入川的美梦,直到抗日结束时也没西进一步,是他们用生命翻开了历史崭新的一页;特别对中华民族的每个国人进行爱国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品摘要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侵华日军对我国华北、华东和中原地区的猛烈进攻,使中国大片国土相继沦陷;为了坚持长期抗战,国民党将沿海地区的军工企业和民用工业大量内迁到战时大后方重庆。在此期间湖北宜昌发生了一次影响整个民族命运的中国大撤退——1938年宜昌大撤退。此次大撤退同欧洲战场上的“敦刻尔克大撤退”事件类似。从1938年10月24日至12月初,仅40多天时间堆积在宜昌的9万多吨工业物资和3万人员被安全抢运到战时大后方,创造了抗战史上唯有的特大奇迹。71年前发生的这一事件给中国后方工业予以有力的援助,也为中华民族的长期抗战作出了重要贡献。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1.2008年6月21日,本文在“湖北省2008年党史党建学位点建设年会暨学术研讨会”的众多参选论文中脱颖而出,并受邀为全省十几所高校博士、硕士研究生做了专题演讲,以会议学术论文第一名被收录。 2.2008年11月,在校第七届大学生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全校科技学术作品竞赛第一名、一等奖。 3. 2009年2月,本文在CSSCI、全国中文核心期刊《福建论坛》(全国社科类双核期刊)公开发表。 4.2009年6月,本文在湖北省第七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获特等奖。

参考文献

[1].日本防卫厅防卫研究所战史室:《战史丛书89.中国事变陆军作战2》,东京朝云新闻社《战史丛书8.大本营陆军部1》。 [2].蒋介石:《告全国国民书》,《总裁言论》,1942年。 [3].穆藕初:《敬告企业家》,1938年。 [4].朱复胜:《宜昌大撤退图文志》。 [5].湖北省宜昌市地方志办公室档案资料,险滩图sz32-2-118。 [6].宋开友:《抗战前的卢作孚与民公司》载《民国春秋》。 [7].龚学遂:《中国战时交通史》。 [8].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 [9].卢尔勤等:《早年的卢作孚和民生公司》,《文史资料选集》。

调查方式

走访、现场采访、人员介绍、个别交谈、图片、照片、书报刊物、自发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目前此课题在国内外尚无完整的研究成果,有很高学术价值的作品甚少。虽“1938年宜昌大撤退”与二战期间欧洲战场的“敦刻尔克大撤退”的性质、目的、意义相同,但仍有专家、学者对两大撤退的说法不一,其主要表现在: 1.对宜昌大撤退的准确时间定位先后不一。许多国内外专家误以为“宜昌大撤退”事件发生的时间比二战期间的“敦刻尔克大撤退”事件要晚些。本人历经半年的时间走访了宜昌市档案馆、宜昌市地方志办公室等地,查阅了大量有关航运史资料,翻阅了龚学遂先生的《中国战时交通史》及长江航运档案等记载,澄清了对“宜昌大撤退”的准确时间界限。事实上“宜昌大撤退”是1937年下半年开始,到1940年才基本结束,尤为辉煌、壮观的时间段是1938年10月至12月初,因为这个时间段对抗日最为关键,尤其对我国近代工业硕果仅存的部分工业得已保全,为战时大后方的工矿企业发展给予了可贵的援助,为十分落后的西南、西北开辟了工业发展的独特道路;在一定程度上也调整了战前中国工业分布不平衡的局面,使中国工业的延续、发展到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在中外经济活动史上创造了绝无仅有的记录,其历史意义重大而深远。准确的说比二战期间“敦刻尔克大撤退”早一年半的时间。 2.部分国外研究者对“宜昌大撤退”事件的说法不一。有的学者认为“七七事变”爆发,日本全面发动侵华,中国处于“孤立抗战时期”,由一位民营企业家能组织这么宏伟壮观的撤退表示疑惑。则有的学者认为二战期间的“敦刻尔克大撤退”事件比宜昌大撤退要艰难,成效要大。恰恰与其相反的是1938年宜昌大撤退是由一位爱国民营企业家组织的一次影响整个民族命运的大撤退,创造了战争史上非凡的先例,实现了“宜昌大撤退”的奇迹,为战时大后方工业可贵的援助和抗日作出了非常重要的历史贡献。故被称作为“中国实业的敦刻尔克大撤退”。事实上宜昌大撤退远远要比敦刻尔克大撤退要艰难,取得的成效和历史功绩是巨大的。如此之重大、深远、影响的历史事件在国内、国际上至今是极其罕见的。毫无疑问,此课题在国内外是具有很高学术价值和深远影响的。 本人历经半年的调研,获取了颇丰的第一手研究史料,最终出炉于此作品。此作品的诞生,不仅对“1938年宜昌大撤退”事件的历史背景、史实及撤退的贡献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而且还佐证了国内外学术界对宜昌大撤退的准确定位,从而填补了此项重大事件课题研究的空白。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