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 项目名称:
- 辽宁省城市居民慈善行为及影响因素调查:计划行为理论之应用
- 来源:
- 第十一届“挑战杯”国赛作品
- 小类:
- 社会
- 简介:
- 本项目以5.12汶川大地震为背景,以计划行为理论为指导,采用PPS方法从辽宁省14个市随机抽取800个满足条件的样本,借助计算机辅助(CATI)问卷调查方法对城市居民慈善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 本项目提出并验证了3组共20项研究假设,采用方差分析、广义线性模型、结构方程模型等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构建并验证了“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城市居民个体慈善行为模型”,分析了慈善认知及人口统计学因素对城市居民个体慈善行为的影响,并构建了城市居民慈善指数。 通过对数据进行科学分析得出,在“主观倾向、慈善认知、人口统计学特征”三类因素中,慈善认知对城市居民是否去做慈善行为的影响很大,主观倾向次之,而人口统计学因素最小。最后,为慈善组织有针对性地引导人们参与慈善活动以及政府利用相关政策鼓励人们参与慈善活动提供建议。
- 详细介绍:
- 本项目以5.12汶川大地震为背景,以计划行为理论为指导,围绕城市居民对慈善行为的认知、态度、主观规范、行为控制信念、行为意向及行为等方面设计问卷,通过开放式问卷调查和封闭问卷预调查,编制和优化了问卷内容,编制了正式问卷。然后,采用PPS方法从辽宁省14个市随机抽取800个满足条件的样本,借助计算机辅助(CATI)问卷调查方法对城市居民慈善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 本项目采用方差分析、广义线性模型、结构方程模型等方法,对提出的3组共20项研究假设进行检验,还构建并验证了“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城市居民个体慈善行为模型”。研究发现:在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慈善行为模型各变量中,慈善行为受慈善行为意向影响最显著,慈善行为意向受行为控制影响最显著,行为控制受控制信念影响最显著;从人口统计学因素的分析结果来看,辽宁省各市居民的慈善行为无显著差异,文化程度、政治面貌对慈善行为的影响显著,收入水平对慈善行为稍有影响;对捐款、志愿服务、给乞丐钱、买福利彩票和收养孤儿等活动的不同看法会显著影响居民的慈善行为频数,而对捐物和献血的看法对慈善行为却无影响。综合比较,“主观倾向、慈善认知、人口统计学特征”三类因素中,慈善认知对城市居民是否去做慈善行为的影响最大,主观倾向次之,而人口统计学因素最小。 同时,本项目构建了城市居民慈善指数,并采用基于灰色系统理论的非统计关联度分析进行效度检验,发现城市居民慈善指数与各市人均捐赠额、人均GDP和人均收入等有一定关联。 最后,为慈善组织有针对性地引导人们参与慈善活动以及政府利用相关政策鼓励人们参与慈善活动提供建议,如:宣扬慈善价值、提高人们的生活信心、鼓励高收入群体做慈善、加大教育资源投入、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带头作用、弘扬正确的慈善观念等。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 本项目以计划行为理论为支撑,采用随机抽样问卷调查方法,从“主观倾向、慈善认知、人口统计学特征”三大方面对城市居民个体慈善行为影响因素进行实证调查研究,比较不同人群慈善行为差异,从而为慈善组织有针对性地引导人们参与慈善活动以及政府利用相关政策鼓励人们参与慈善活动提供建议。同时,构建、验证了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城市居民个体慈善行为理论模型,并建立了城市居民慈善指数,得出该指数具有一定现实参考价值的结论。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 本项目通过开放式问卷、预调查来编制和修改问卷,采用PPS法抽取800个成功样本,用随机拨号技术从各市局号库中抽取号码进行正式调查;采用样本加权法提高统计结果精确性,使置信度达99.5%。利用SPSS、LISREL、MPLUS等软件,采用方差分析、广义线性模型、结构方程模型等方法来检验研究假设。 本项目运用计划行为理论,构建了城市居民个体慈善行为模型,并建立了城市居民慈善指数,这些在国内尚属空白。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 通过研究城市居民个体慈善行为模型、居民慈善认知及人口统计学特征等,了解影响我国城市居民个体慈善行为的重要因素,揭示特定群体的行为特点,并预测公众的个体慈善行为,从而为政府部门制定有关政策法规提供依据,为相关组织针对不同群体宣传、动员其做慈善提供一定建议,以引导城市居民将慈善转变为一种持续、自觉的行动。 同时,本研究中构建的慈善指数可以作为各地慈善事业发展状况的评价指标之一。
作品摘要
- 5.12汶川地震后整个社会救助精神空前高涨,本项目以计划行为理论为指导,借用CATI问卷调查,采用PPS方法从辽宁省14个市随机抽取800个满足条件的样本进行实证研究。 本项目通过开放式问卷和封闭问卷预调查,编制和优化正式问卷。通过样本加权提高描述统计结果精确性,使置信水平达到99.5%。采用方差分析、广义线性模型、结构方程模型等方法进行数据分析并检验3组共20项研究假设。研究发现:在慈善行为模型中,慈善行为受行为意向影响最显著,而行为意向受行为控制影响最显著;在人口统计学因素中,文化程度、政治面貌对慈善行为影响显著,收入水平对慈善行为稍有影响;在慈善认知中,居民对捐款、志愿服务、给乞丐钱物、买福利彩票等活动的不同看法会显著影响其慈善行为。综合比较,“主观倾向、慈善认知、人口统计学特征”三类因素中,慈善认知对城市居民慈善行为的影响最大,主观倾向次之,人口统计学因素最小。 本项目构建了城市居民慈善指数,并采用非统计关联度方法进行效度检验。最后,对培育城市居民慈善行为提出具体建议,如:宣扬慈善价值、鼓励高收入群体做慈善、加大教育资源投入、充分发挥党员先锋带头作用、弘扬正确的慈善观念等。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 2009年辽宁省第九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特等奖
参考文献
- 1、家计单位捐赠行为之研究 2、计划行为理论各成分量表之设计、发展与建立——以青少年无照骑车行为之研究为例 3、Research on Giving and Volunteering: Methodological Considerations 4、America Gives: A Survey of Americans’ Generosity after September 11 5、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ur Questionnaires:Mannual for Researchers
调查方式
- 1、问卷(开放式问卷调查和封闭式问卷预调查、CATI正式问卷调查); 2、访谈(走访、现场采访、个别交谈); 3、集体组织。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 国内学者研究主要有: 1、马小勇、许琳将经济学中的“理性人”假设引入慈善理论,从经济学角度肯定了慈善行为受个人收入影响,这为本研究中用“受访者月收入”来分析其慈善行为的差异提供了借鉴。 2、蔡佳利以家庭为单位,研究捐赠认知和行为倾向,采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分析,探讨了影响家庭捐赠行为的相关因素,对本研究有较大的借鉴意义。但这一研究只集中于探讨捐赠,研究主题相对狭窄,且将研究对象限定为家庭也有统计学上的缺陷。 从笔者搜集的资料来看,国内现有的关于个体慈善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还很少,且多数缺乏明晰的理论架构,在经验数据验证上更存在先天缺陷。这些都为本研究更进一步的研究留下了较大的探索空间,也帮助确立了本研究的研究重点。 此外,从研究方法来看,台湾学者王国川以青少年无照骑车行为为例详细地阐述了计划行为理论各成分量表之设计、发展与建立,是利用计划行为理论针对个体特定行为进行探讨的典型,为本文开放性问卷的设计、量表编制等提供了理论上指导和方法借鉴。 国外学者对慈善行为的研究大多集中在以下几个角度: 1、人口统计学角度:DAVID M. CAN SLYKE和ARTHUR C. BROOKSl等分别利用实证分析方法研究人口特征对个体捐赠行为的影响。但这些研究是单纯的经验实证研究,在理论架构的构建上相对欠缺。 2、社会背景与个体捐赠行为关系角度:Kathryn S.Steinberg等通过多元方差分析探讨了“9.11”事件背景下影响个体捐赠和志愿服务的因素。这类研究只是从不同侧面分析了影响个体捐赠行为的因素,缺乏理论支撑,研究结论以及提出的建议也就显得相对薄弱。 3、个体慈善态度、动机与慈善行为关系角度:Alan Radley等通过研究指出,影响人们的慈善行为的因素有:利他主义动机、社会规范和形势条件等。但是,这类研究只局限于对个别慈善行为影响因素,在研究内容上有待进一步丰富。可见,国外关于慈善行为的研究较重视实证探讨,取得了不少成果。但这类研究缺乏理论支撑,未能形成统一的理论范式,得出的结论也有待进一步斟酌,尤其是关于慈善行为的影响因素也未能作出有说服力的解释。这些研究一方面为我们探讨影响中国城市居民个体慈善行为的影响因素提供了方法上的借鉴,同时其研究存在的不足也提示我们要进一步改进研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