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 项目名称:
- 废墟上的新生活——地震灾区过渡安置点社区归属感调查研究及建议
- 来源:
- 第十一届“挑战杯”国赛作品
- 小类:
- 社会
- 简介:
- 作品以2008年5月的汶川大地震后的过渡安置房为背景,通过调研向人们描绘了安置点内居民的生活状况,展现出灾区人民正在走出阴霾,重建新生活的面貌。归属感是安置居民心理重建的关键,也是保证灾区社会稳定的重要方面。本文针对归属感这个社会科学概念,创新地运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分析了灾后过渡安置小区居民这个特殊群体。从社区归属感建立的角度,对安置居民现有的生活情况进行了综合评价,为灾民归属感的增强、安置区生活环境的改善提出了有价值的建议,也为永久性住房建设中的归属感重建问题以及国家突发事件应急响应机制的完善提出参考建议。 此次调研成果已向住房与城乡建设部提交,使主管部门在第一时间获得了灾民对过渡房的使用效果及意见反馈,住房与城乡建设部对此进行了书面表扬。此外,调研工作获得地震灾区活动板房建造专责小组组长、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节能与科技司巡视员武涌,工程院院士、中国矿业大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科学技术部地震专家委员会“灾害评估组”专家彭苏萍,英国剑桥大学建筑系风险研究中心主任Michael H Ramage等多位专家的认可和好评,他们也对本作品参加“挑战杯”竞赛进行了推荐。
- 详细介绍:
- 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地震,震级大,受灾地区范围广。震后,灾民陆续入驻过渡安置点,他们在面对新的环境,新的面孔时,是否能够适应,是否能够展开新生活,是一个关系到灾民生活和灾区稳定的关键问题。为此,调研小组在7月下旬至10月下旬的三个月时间里,间断性地走访了都江堰、彭州、崇州、什邡、绵竹、北川、汶川等7个地区,选取了较为典型的过渡安置点小区进行了调研。 影响居民社区归属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在参考国内外相关资料,总结有关专家意见的基础上,结合地震灾后居民的特殊心理,归纳了影响安置点社区归属感的三个重要因子:安全感、居住环境、社会环境,并就这三个方面展开了调研。调研通过问卷调查、单人访谈的方式了解了灾民的生活现状、心理状态,获得了他们对安置点居住条件的评价,同时结合现场观察及专业仪器的实测,了解到了过渡板房的性能、灾民安置点室内外环境、配套设施和医疗服务等硬件情况。 通过调查我们了解到,各地安置小区已经有大量灾民入住,逐步形成了新的社区。一系列的安全措施赢得了广大灾民的信任和认可,灾民能够感受到安置点社区是一个安全的家园。过渡房的居住环境能够达到人体生理、心理的健康标准,达到了“可接受”的要求,但未完全达到“舒适”的标准。安置点小区的配套设施完善、使用状况良好,可以基本满足了灾民的生活需求。这里社区氛围具备了使安置点形成社会生活共同体的基础,良好的人文、社会环境为人们安定和谐地生活提供了条件。可见,灾民对安置点生活、居住条件所表现的认可,灾民间正在形成的融洽的社会关系,以及这个地域共同生活的人群中彼此间的亲切感和向心力,都是安置点社区具备形成较强的归属感的条件,也将维持灾民安置点小区乃至整个地震受灾地区的稳定与和谐。 虽然灾民对于安置点的生活环境都比较满意,但在某些方面还有进一步的加强和改善的空间。调研报告在建议部分提出了通过加强社会心理重建、改进心理援助方法,继续加强居民自我管理等进一步增强安置点居民社区归属感的建议,也结合作者自身专业特点,提出了改善安置点板房舒适性的措施,及配套设施使用中完善后期维护的建议,以求进一步提高安置点内居民的生活质量,促进他们归属感的加强。在总结安置点建设经验的基础上,我们也对永久性住房的建设以及国家处理突发事件应急响应机制的完善提出了参考建议。 此次调研成果已向住房与城乡建设部提交,主管部门在第一时间获得了灾民对过渡房的使用效果及意见反馈,住房与城乡建设部对此进行了书面表扬。此外,调研工作获得地震灾区活动板房建造专责小组组长、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节能与科技司巡视员武涌,工程院院士、中国矿业大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科学技术部地震专家委员会“灾害评估组”专家彭苏萍,英国剑桥大学建筑系风险研究中心主任Michael H Ramage等等多位专家的认可、好评,他们也对本作品参加“挑战杯”竞赛进行了推荐。 作品的相关内容已发表《地震灾区过渡安置点居民安全感调研报告》和《过渡房热工性能分析及改进建议》两篇论文。本作品获第十一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重庆赛区特等奖。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 作品针对社区归属感这个社会学概念,创新地运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相结合的方法,向人们描绘了5.12地震后过渡安置点内灾民真实的生活状况,展现出灾民正在走出阴霾,重建新生活的面貌。从社区归属感建立的角度,对安置点现有的硬件设施、社会环境及灾民的生活情况进行了综合评价,为增强灾民归属感、改善安置点生活环境提出了大量有价值的建议,也为永久性住房的建设以及国家突发事件应急响应机制的完善提出参考建议。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 作品以问卷调查、单人访谈、现场观察和实测等方法,以归属感为着眼点,结合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两种研究方法,客观反映了灾区群众对安置点居住环境的满意程度,安置点内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等情况。通过对安置点社区归属感的全面分析,提出了增强安置点归属感、加强社会和谐稳定的建议,也为永久性住房的建设以及国家突发事件应急响应机制的完善提出参考建议。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 调研报告描述了灾区的生活,让灾区群众感受到全社会的关注和关心,增强他们重建美好生活的信心。从社区归属感建立角度,为增进社会稳定、改善安置区生活环境提出了大量有价值的建议。通过总结过渡安置点的建设经验,也为永久性住房建设以及国家突发事件应急响应机制的完善提出参考建议。调研成果向相关部门提交,使其在第一时间获得了灾民对过渡房使用效果的意见反馈,住房与城乡建设部和科学技术部对此进行了书面表扬。
作品摘要
- 调研小组在2008年7月下旬至10月下旬的三个月时间里,先后走访了四川地震重灾区7个县市的灾民过渡安置点,以了解灾区过渡安置点的生活环境现状,灾区群众在新环境中面对新面孔,是否能够尽快融入新生活,并总结前期过渡安置点建设经验,为完善国家应急响应机制提供参考。调研形式以问卷调查、单人访谈为主,结合现场观察和实测,通过灾区群众对安置点居住环境的满意程度,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等情况,对安置点居民社区归属感进行分析。 调研结果显示灾区群众对安置点社区内的具有较高的安全感,居住环境的舒适性达到“可接受”的标准,居民间融洽的社会关系正在形成,安置点居民的社区归属感具有良好的发展趋势。根据调研结果,结合灾区的特殊环境,提出了通过加强社会心理重建、改进心理援助方法,继续加强居民自我管理等进一步增强安置点居民社区归属感的建议。并且结合作者自身专业特点,提出了改善安置点板房舒适性的措施,及配套设施使用中完善后期维护的建议,以求进一步提高安置点内居民的生活质量。同时结合调研结果,针对灾后重建,从安置规划、心理援助、居住和社会环境等方面提出了在永久性安置工作过程中加强灾区群众社区归属感的建议。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 1.《地震灾区过渡安置点居民安全感调研报告》将在《中国科技成果》2009年第15期刊登; 2.《过渡房热工性能分析及改进建议》将在《中国建设信息》2009年6月下(总第435期)刊登; 3.获第十一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重庆赛区特等奖。
参考文献
- 1、科技查新报告 2、CNKI期刊全文数据库 1979年-2009年5月 3、CNKI硕博论文数据库 1989年-2009年5月 4、CNKI重要会议论文、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1989年-2009年5月 5、维普全文科技期刊数据库 1989年-2009年5月 6、中国科技成果(万方信息库) 1999年-2009年5月 7、国家科技成果数据库 1978年-2009年5月 8、中国科技论文数据库 1979年-2009年5月 9、中国科技论文在线 10、Internet 查询
调查方式
- ■走访 ■问卷 ■现场采访 ■人员介绍 ■个别交谈 ■亲临实践 ■图片、照片 ■书报刊物 ■统计报表 ■影视资料 ■文件 ■自发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 社区归属感是指社区居民对本社区地域和人群集合认同、喜爱和依恋的感觉。早期关于社区归属感的研究多与社区心理研究融为一体,如帕克对“社区兴趣”、伯吉斯对“社区意识”的描述。1967年,贾诺威茨提出:“以个人为单位”是测量社区归属感的最恰当方法,自此开辟了研究社区归属感的新领域和新视角。” 1974年,美国学者卡萨达和贾诺威茨提出两种不同研究社区归属感的模式:线性发展模式和系统模式。前者主要研究人口和社区居住密度的线性增长对居民社区归属感的影响;后者强调以个人为分析单位的数据。目前,系统模式已被西方学者广泛采用。 国内关于社区归属感的研究,最早见于20世纪30年代由吴文藻和吴景超倡导的社区研究中,其中,以费孝通为首的学者和以毛泽东为首的革命家对农村社区研究尤为突出,他们指出,“社区意识”、“社区心理”、“社区认同感”是社区构成的重要因素。 潘允康、关颖,从社区归属感、社区满意度角度出发,对天津城市居民进行抽样调查。汪雁、风笑天等,借助系统模型,定量分析了影响三峡库区移民的社区归属感的主要因素。陈微认为培养居民的社区归属感应该主要从社区绿化环境、人际关系、居民参与社建设、社区服务等方面着手。黄琳认为青年归属感强弱直接影响社区发展,从社区参与、社区文化、社区组织三方面探讨如何培育和增强青年的社区归属感。安娟分析影响居民社区归属感的因素,对中小城市居民社区归属感进行实证调查并得出一些较有参考价值的结论。单菁菁采用系统研究模式,阐述了居民的社区归属感直接来自于居民的社区满意度。李洪涛通过对武汉市城市居民的调查,分析了城市居民的社区满意度及其对社区归属感的影响。 从国内外对于社区归属感的研究可以看来,其研究都是以城市居住小区、城郊结合部居民社区或三峡外迁移民的社区等为研究对象的,而对于灾后过渡安置区,这样一个突发事件后安置总人数达数百万的特殊社区,缺少针对性研究。本文基于社会科学对归属感研究的理论,运用社会科学并尝试结合了自然科学的方法开展研究工作。结合问卷调查,现场访谈和观察,分析了影响过渡安置点社区归属感的三个方面,阐述并分析了过渡安置点中灾民的生活感受,展现了灾民在安置点中生活的基本情况和社区归属感情况,并针对存在问题提出改进建议,并对永久性住房重建和国家应急响应机制完善提出了参考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