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民闲暇生活研究——以湖北部分行政村为例
小类:
社会
简介:
改革开放以来,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我国农村的产业结构、耕作方式和劳动空间、社会分工、思想观念等各个方面发生着明显的变化,意味着我国农村已进入全面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在这个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农民的闲暇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多层面的复杂深刻的变化。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乡风文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灵魂,其核心是推动和引导广大农民树立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思想观念和文明意识,养成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因此,关注与研究农民闲暇生活方式的变迁过程,引导农民建立现代、文明的闲暇生活方式,将有助于农民更好地学习文化与科技知识,形成和谐人际关系,实现农民整体素质的提高,从而培养出新型农民,并推动新农村建设的全面进步。本研究参照学术界相关研究成果,分别从闲暇时间、闲暇内容、闲暇习惯和闲暇心态(满意度)四个方面,集中对农民闲暇生活现状进行全面描述。另外,农民闲暇问题不是农民个人问题,更多的是社会层面的问题,是“三农”问题中不容忽视的问题。因此,在研究农民闲暇问题时,需要以个人与社会互动的角度分析不同农民群体、不同收入水平、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文化程度、不同职业、不同产业和不同家庭结构的农民在闲暇时间、闲暇内容、闲暇习惯以及闲暇心态上所存在的差异,并对这种差异进行辨析,从而探析农村闲暇生活方式的发展趋势。另外,在这些因素中,重点考虑农村社会分工、农民职业转换、社会流动等一系列伴随农业市场化、现代化而产生的社会条件对农村闲暇生活的影响。
详细介绍: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养社会主义新农民的背景下,本作品分别从闲暇时间、闲暇内容、闲暇习惯和闲暇心态四个方面对农民闲暇生活现状进行全面描述。从实证分析我们可以看出: 1、在闲暇时间上,农民的闲暇时间还是比较充裕的,但在分布上呈现明显的季节性。同时在相关因素分析中,农民的闲暇时间与他们的职业和家庭收入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2、在闲暇生活现状上,农民的闲暇生活处于一个转型期,兼有传统的闲暇方式与现代的闲暇方式。但是传统的闲暇方式依旧占有很大的比重,一些对农民身心健康发展有帮助的线下活动的参与度不高。另外,闲暇活动还存在一些不科学的地方,一些陈规陋俗依然影响着部分农村居民,对农民行程科学文明的闲暇生活需要进行一定程度的引导。 3、在闲暇习惯上,主要体现在闲暇地点的选择和闲暇时间的选择上。从闲暇地点的选择层次来看,依次是农民自己的户内生存空间、生活的农村社区、村以外的空间。在闲暇伙伴的选择方面,血缘与趣缘的影响比较显著。 4、在对闲暇生活的满意度上,农民的主观感受对自己的闲暇时间以及闲暇生活丰富程度不太满意。但是这一结果反映农民对自己家庭闲暇生活是否丰富的主观感受与客观情况不一致。 对此我们发现,我们的农民闲暇生活虽然呈现一些可喜的地方,但是农民闲暇生活假设任务依然艰巨。而且,农民闲暇生活的改善对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意义重大,农民闲暇生活建设渗透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建设的各个方面。从个体层面,我们可以.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增加农村科技教育投资,正确引导农民的职业转换,促进农民闲暇生活的知识化来建设科学、文明农村闲暇生活。同时,我们也需要从社会层面来努力,具体措施是提高农村居民社会地位,增加农村居民经济收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加快农村社会的基层组织建设,实现政府组织与民间组织的合作。另外,可以在发展农民闲暇生活的过程中,融入社会工作,大力发展社会工作事业,利用专业的技术和方法来引导农村居民形成科学、文明的闲暇生活方式。同时,还可以闲暇生活中的弱势群体进行照顾和发展,从而促进农村和谐社会的构建。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本作品是在新农村建设和培育新型农民的背景下,分别从闲暇时间、闲暇内容、闲暇习惯和闲暇心态四个方面对农民闲暇生活现状进行全面描述。辨析考察不同农民群体的闲暇生活差异性,并用社会学理论进行检验,从而探析农村闲暇生活方式的发展趋势。对如何引导农民构建科学、文明型闲暇生活方式进行思考和探讨,并对此提出对策性建议。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本作品是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背景,融合当前颇受关注的“三农”问题和新农村建设于其中,关注农民的职业转换、农民生活质量等方面。运用严格的实证研究方法对农民闲暇生活状况进行实地调查,并运用社会学的理论探析农民闲暇生活的影响因素以及农民闲暇生活模式。从而为引导农民形成科学文明的闲暇生活方式,为培养社会主义新型农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提供对策性建议并拓宽闲暇社会学的研究视角和领域。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通过对国内外闲暇及相关理论的关注和研究,以实证调查为依据,探讨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湖北省农民闲暇生活方式的整体状况及其差异性。同时,对影响农民闲暇行为的因素进行相关和对比分析,梳理各种影响农民闲暇方式选择的显著性因素,对闲暇行为特征进行揭示,探究丰富农民闲暇方式内涵的途径,提出有利于闲暇产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并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对闲暇社会学的理论加以丰富和充实。

作品摘要

论文以对湖北省6个行政村150户农户的调查数据为基础,分别从闲暇生活时间、闲暇生活内容、闲暇生活习惯和闲暇生活满意度等四个方面分析了农民闲暇生活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在闲暇时间方面,农民闲暇时间较为充裕,但真正用于娱乐休闲的时间不多;在闲暇生活内容方面,农民的闲暇生活兼具传统与现代特征,且仍以传统闲暇生活方式为主;在闲暇地点选择方面,农民的开放程度不高;在闲暇伙伴选择方面,血缘与趣缘取向显著;在闲暇生活满意度方面,农民对闲暇时间以及闲暇生活丰富程度的满意度水平不高意。农民职业由农业向非农业的转型对于农民闲暇生活安排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具有显著性影响。 以上述研究结论为基础,论文分别从正确引导农民的职业转化,促进农民闲暇生活的知识化、提高农村居民社会地位、增加农村居民经济收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加快农村社会的基层组织建设,实现政府组织与民间组织的合作等这些方面对提高农民闲暇生活质量提出了对策性建议。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1.2009年5月获得《学习与实践》的用稿通知 2.2009年6月作品《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民闲暇生活研究——以湖北省部分行政村为例》获得湖北省第七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

参考文献

作品中资料来源的检索目录: [1]陈鲁直 民闲论[M] 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4.12 [2]范大平 刘红燃 论当代中国农村的生活方式建设[J] 零陵学院学报 2004.4 [3]郭景萍 我国农村闲暇生活方式的合理化调控[J] 重庆社会科学 2000.1 [4]刘福成 农民闲暇消费问题诌议[J]消费经济 1996.6 [5]田翠琴 齐心 农民闲暇[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2 [6]邢哲 农村青年闲暇生活的状况与对策[J] 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 1999.4 [7]夏怡然 女性闲暇生活状况—以福建省为例[J] 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4.1 [8]李佑波 农村青年的闲暇生活现状[J] 当代青年研究2006.11 [9]余三乡 范松仁 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民闲暇[J] 安徽农业科学 2007 [10]张广瑞 宋瑞 关于闲暇的研究[J] 社会科学家 2001.5 [11]张景安 马惠娣 中国公众闲暇状况调查[M] 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4.5 [12张敏 包佳道 社会主义新农村视域中的农民闲暇[J] 宜宾学院学报 2006.10

调查方式

走访、问卷、现场采访、人员介绍、个别交谈、亲临实践、书报刊物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学术界主要从闲暇时间、闲暇方式和闲暇心态三个方面对农民闲暇生活进行了研究。 在闲暇时间研究方面,刘福成等(刘福成 1996)指出,多数地区农民闲暇时间较多,职业劳动时间偏短;农民闲暇时间表现一定的季节性、地域差异且集中,闲暇时间在一定程度受经济水平的影响(孙明福 2007)。另有学者指出,不同性别、不同年龄和不同收入水平的农民在闲暇时间分配上具有显著性差异,表现为:男性平均每日闲暇时间明显多于女性;相对中年组而言,青年组和老年组平均闲暇时间最多;相对高收入者而言,低收入者拥有更多的闲暇时间(谷中原,余成普 2005)。 在闲暇方式研究方面,许晓芸(1996)指出,农民闲暇生活仍以传统方式为主,表现为乡风民俗在闲暇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农民闲暇生活半径相对较小,“三闲”(闲呆、闲聊、闲逛)成为大多数农民闲暇生活的真实写照。也有学者指出,不同群体内部的闲暇生活方式具有一定的差异性,主要表现为,相对女性而言,男性闲暇生活的生产性较强,闲暇机会与条件更多;农民闲暇生活内容丰富程度与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农民文化程度呈正相关关系;职业和居住方式不同,农民闲暇生活也有差别。(夏怡然 2004)。 在闲暇心态研究方面,有学者研究了外出务工对农民闲暇生活心态的影响,认为在城市打工期间,城市青年的闲暇生活方式给予农村青年潜移默化的影响,致使农村青年的闲暇意识发生改变。但传统观念中的重经济适用、勤俭节约、趋同心理以及不良因素仍然影响着农村居民,导致其闲暇生活质量不高(邢哲 1999)。有学者则研究了闲暇心态的性别差异,认为农村女性的闲暇意识比男性要强;农村女性对消遣娱乐性活动有明显的需求偏向,而男性则对学习型、发展性活动有更强烈的需求。(田翠琴 2004) 除上述研究外,还有学者们分别探讨了中国农民闲暇生活的特征(齐心、田翠琴,2003),改革以来中国居民闲暇生活的变化及其社会效应,并提出了改善农民闲暇生活方式的对策性建议(郭景萍,2000)。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