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民闲暇生活研究——以湖北部分行政村为例
小类:
社会
简介:
改革开放以来,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我国农村的产业结构、耕作方式和劳动空间、社会分工、思想观念等各个方面发生着明显的变化,意味着我国农村已进入全面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在这个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农民的闲暇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多层面的复杂深刻的变化。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乡风文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灵魂,其核心是推动和引导广大农民树立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思想观...(查看更多)
详细介绍: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养社会主义新农民的背景下,本作品分别从闲暇时间、闲暇内容、闲暇习惯和闲暇心态四个方面对农民闲暇生活现状进行全面描述。从实证分析我们可以看出: 1、在闲暇时间上,农民的闲暇时间还是比较充裕的,但在分布上呈现明显的季节性。同时在相关因素分析中,农民的闲暇时间与他们的职业和家庭收入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2、在闲暇生活现状上,农民的闲暇生活处于一个转型期,兼有传统的...(查看更多)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本作品是在新农村建设和培育新型农民的背景下,分别从闲暇时间、闲暇内容、闲暇习惯和闲暇心态四个方面对农民闲暇生活现状进行全面描述。辨析考察不同农民群体的闲暇生活差异性,并用社会学理论进行检验,从而探析农村闲暇生活方式的发展趋势。对如何引导农民构建科学、文明型闲暇生活方式进行思考和探讨,并对此提出对策性建议。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本作品是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背景,融合当前颇受关注的“三农”问题和新农村建设于其中,关注农民的职业转换、农民生活质量等方面。运用严格的实证研究方法对农民闲暇生活状况进行实地调查,并运用社会学的理论探析农民闲暇生活的影响因素以及农民闲暇生活模式。从而为引导农民形成科学文明的闲暇生活方式,为培养社会主义新型农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提供对策性建议并拓宽闲暇社会学的研究视角和领域。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通过对国内外闲暇及相关理论的关注和研究,以实证调查为依据,探讨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湖北省农民闲暇生活方式的整体状况及其差异性。同时,对影响农民闲暇行为的因素进行相关和对比分析,梳理各种影响农民闲暇方式选择的显著性因素,对闲暇行为特征进行揭示,探究丰富农民闲暇方式内涵的途径,提出有利于闲暇产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并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对闲暇社会学的理论加以丰富和充实。

作品摘要

论文以对湖北省6个行政村150户农户的调查数据为基础,分别从闲暇生活时间、闲暇生活内容、闲暇生活习惯和闲暇生活满意度等四个方面分析了农民闲暇生活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在闲暇时间方面,农民闲暇时间较为充裕,但真正用于娱乐休闲的时间不多;在闲暇生活内容方面,农民的闲暇生活兼具传统与现代特征,且仍以传统闲暇生活方式为主;在闲暇地点选择方面,农民的开放程度不高;在闲暇伙伴选择方面,...(查看更多)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1.2009年5月获得《学习与实践》的用稿通知 2.2009年6月作品《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民闲暇生活研究——以湖北省部分行政村为例》获得湖北省第七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

参考文献

作品中资料来源的检索目录: [1]陈鲁直 民闲论[M] 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4.12 [2]范大平 刘红燃 论当代中国农村的生活方式建设[J] 零陵学院学报 2004.4 [3]郭景萍 我国农村闲暇生活方式的合理化调控[J] 重庆社会科学 2000.1 [4]刘福成 农民闲暇消费问题诌议[J]消费经济 1996.6 [5]田翠琴 齐心 农民闲暇[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查看更多)

调查方式

走访、问卷、现场采访、人员介绍、个别交谈、亲临实践、书报刊物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学术界主要从闲暇时间、闲暇方式和闲暇心态三个方面对农民闲暇生活进行了研究。 在闲暇时间研究方面,刘福成等(刘福成 1996)指出,多数地区农民闲暇时间较多,职业劳动时间偏短;农民闲暇时间表现一定的季节性、地域差异且集中,闲暇时间在一定程度受经济水平的影响(孙明福 2007)。另有学者指出,不同性别、不同年龄和不同收入水平的农民在闲暇时间分配上具有显著性差异,表现为:男性平均每日闲...(查看更多)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