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关于中国粮食安全的调查与思考--来自安徽农村的报告
小类:
社会
简介:
本作品立足中国处在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的历史阶段,运用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的方法,通过整理分析调研过程中所获得的大量第一手资料,回顾农村改革30年来安徽省粮食生产发展历程,总结其中的经验教训,分析揭示粮食生产面临的严峻形势和潜在威胁,指出粮食生产比较效益下降造成的地方政府和农民对发展粮食生产积极性的缺失是影响中国粮食安全的最危险因素。在此基础上,本作品提出了促进粮食生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对策建议。
详细介绍: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先。粮食是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粮食安全不仅关乎人民的福祉,也关系国家的稳定。在全球粮食危机的背景下,维护粮食安全成为各国关注的热点。作为一个粮食生产和消费大国,研究如何保障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意义深远。 针对这一问题,本作品从以下四个部分逐层展开,详细论述:作品首先阐述了当今世界所面临的粮食危机,进而提出设问,探讨中国的粮食安全现状。课题组以农业改革的先行省份——安徽省为样本,并选取凤阳县、萧县、含山县三地开展调研,以与中国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的历史阶段相契合,使研究具有典型性和普遍性。其次,回顾农村改革30年来安徽粮食生产的发展历程,总结出推动粮食生产能力提高的原因,认为只有充分调动粮食生产的积极性,才能实现粮食生产的发展。再次,结合调研所获得的数据资料,作品指出中国粮食安全面临的潜在威胁,并运用经济学的利益分析方法,从地方政府和农民两个角度进一步阐释出:因种粮的比较效益下降造成的地方政府和农民对发展粮食生产积极性的缺失是威胁粮食安全的最主要因素。最后,本作品就促进粮食生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出五点具体对策建议:其中,保护耕地是首要前提,转变粮食生产方式是根本出路,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是核心,发挥农民主体作用是关键,完善粮食安全立法是基本保障,共同构建起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制度体系。 作品特点 1、研究视角的独特性。在全球粮食危机的背景下,本作品立足于中国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实际,探讨粮食生产领域出现的粮食安全问题。课题组围绕着稳定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这个关键问题,通过实地考察,全面分析了影响粮食生产的各种因素,并找出其中最根本的因素。 2、研究样本的典型性。课题组立足安徽省情,选取了安徽省内各具特色的萧县、凤阳县和含山县3地作为研究样本。安徽省是传统的农业省份,当前正处在农业大省向工业强省的转变过程中,而上述3县也处于农业化向工业化过度的不同阶段,这均与中国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的实际相契合。社会转型期的矛盾具有普遍性,安徽为此进行的改革又领先一步,所以,以此为样本的研究对全国有指导意义。 3、研究方法的科学性。课题组不仅采用了入户访谈、座谈会等社会学研究的常用方法,深入了解农村和粮食生产的真实情况,还利用现代信息检索技术,查阅统计资料,获得反映全省粮食生产历史和现状的宏观数据,保证了研究资料的全面、真实、可靠。在此基础上,课题组把物质利益原则运用到对粮食生产主体行为取向的分析中,将定量分析与定性研究相结合,对粮食问题的由来和走向有了清晰的把握,为最终分析和解决问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研究观点的新颖性。本作品紧扣“利益”这个根本,运用利益分析法,深入研究影响粮食安全的经济原因,并由此提出保障粮食安全的综合措施。报告不仅探讨了种粮比较效益下降对粮食生产的直接主体——农民的行为的影响,还创造性的将产粮区的地方政府列为促进粮食生产,保障粮食安全所必不可少的主体,研究比较效益下降对地方政府行为的影响。作品指出,因种粮比较效益降低导致的农民和地方政府对于发展粮食生产的积极性缺失是当前威胁国家粮食安全的最根本因素;任何旨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对策都必须从保护粮食生产主体的积极性出发。 本作品完成后取得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安徽省内“三农”问题学者和有关部门领导对作品给予了高度肯定和诚挚推荐。作品被全国中文核心期刊《江淮论坛》刊用,还先后被安徽省内政策研究性刊物《安徽调研》、《战略研究》选用。同时,作品还荣获第三届“挑战杯”合锻集团安徽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

作品图片

  • 关于中国粮食安全的调查与思考--来自安徽农村的报告
  • 关于中国粮食安全的调查与思考--来自安徽农村的报告
  • 关于中国粮食安全的调查与思考--来自安徽农村的报告
  • 关于中国粮食安全的调查与思考--来自安徽农村的报告
  • 关于中国粮食安全的调查与思考--来自安徽农村的报告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目的:本文旨在以粮食生产为切入口,剖析影响粮食安全的深层原因,为建立健全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建言献策。 思路:本文立足中国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的实际,运用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的方法,通过总结农村改革以来安徽粮食生产发展历程,分析揭示粮食生产面临的潜在威胁,指出种粮比较效益下降导致发展粮食生产的积极性的缺失是影响粮食安全的根本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促进粮食生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对策建议。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视角独特:本文立足中国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实际,探究粮食生产领域出现的粮食安全问题。 样本典型:安徽正由农业大省向工业强省转型;调研样本县也处于农业化向工业化过渡的不同阶段,与中国社会转型相契合。 方法科学:课题组不仅深入基层了解情况,还获取宏观数据,为分析解决问题打下基础。 观点新颖:本文指出因种粮比较效益降低导致农民和地方政府对发展粮食生产的积极性缺失是威胁粮食安全的根本因素。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1、本作品能进一步唤起社会公众对国家粮食安全问题的关注,引发全社会对其的深层思考。 2、本作品以凤阳县、萧县、含山县三地为样本,从获取的大量第一手材料中揭示出粮食生产的潜在威胁,有助于各级党委、政府清醒认识形势,把脉粮食生产的薄弱环节。 3、本作品在科学分析粮食安全形势和深入剖析其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的保障粮食安全的建议和对策,对各级党委、政府、人大完善农业政策和粮食安全立法具有参考价值。

作品摘要

保障粮食安全的根基在于稳定粮食生产。本文以发展粮食生产为切入点,选择安徽省及凤阳、萧县和含山3县为样本,采取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的方法,回顾农村改革30年来安徽省粮食生产的发展历程,总结了推动安徽省粮食生产发展的原因:以“大包干”为标志的农村改革和党的惠农政策之所以能够带来了粮食生产大发展,是因为它们极大地激发了地方政府和农民发展粮食生产的热情。同时课题组根据实地调研获取的数据资料,指出中国的粮食安全正面临着耕地的数量和质量下降、复种指数降低、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民生产能力弱化等潜在威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物质利益原则,对粮食生产主体行为取向进行经济学分析,得出因种粮比较效益下降造成的地方政府和农民对发展粮食生产的积极性的缺失是影响粮食生产、威胁粮食安全的最根本因素的结论。在全面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本文强调要把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点放在发展国内粮食生产上,并从严格保护耕地、转变粮食生产方式、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发挥农民在粮食生产中的主体作用、完善粮食安全立法等五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对策建议。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本作品被安徽省社会科学院主办的《江淮论坛》(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全文14000字)2009年第二期刊用; 本作品还先后被中共安徽省委办公厅、政策研究室主办的《安徽调研》(内刊,全文4000字)2009年第四期、安徽省发展战略研究会主办的《战略研究》(内刊,8000字)2009年第二期选用。 本作品在第三届“挑战杯”合锻集团安徽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得一等奖。

参考文献

1.《我国中长期粮食安全的若干重大问题及对策》, 蓝海涛,王为农,宏观经济研究,2007年第6 期。 2.《市场化、国际化背景下中国粮食安全分析及对策研究》,王健,陆文聪,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3月。 3《新世纪中国粮食安全问题研究》,龙方,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年8月。 4.《浅析安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发展成效及存在问题》,毛孟毓,邓德平,张尚豪,安徽农学通报,2008年第1期。 5.《发挥农民主体作用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李军,唯实,2007年第1期。 6.《中国粮食安全国内法保障研究》,乔兴旺,河北法学第26 卷第1期,2008年1月。

调查方式

■走访 ■问卷 ■人员介绍 ■个别交谈 ■亲临实践 ■会议 ■图片、照片 ■书报刊物 ■统计报表 ■文件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研究粮食安全问题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近年国内对粮食安全问题的研究主要立足于以下几个视角: 1、立足具体地区,通过对区域粮食供求比较来研究地区的粮食安全。通过对粮食供求关系的对比可以明显地看出一个地区粮食安全的状况,因此近年来很多研究都立足与供求关系来研究粮食安全。如河北农业大学胡建在其硕士学位论文《河北省粮食安全问题研究》中立足河北省内,在全面分析了河北省现实状况的基础上,通过供求平衡来研究粮食安全。 2、通过粮食成本、收益的变化对农民生产积极性的影响的角度来探析粮食安全问题。农民是粮食生产的主体,而近年来农资上涨与政府取消农业税、进行农业补贴并进的情况下粮食成本和收益不断变化,使得粮食安全状况在农民的利益权衡中不断波动,部分研究者抓住这一视角对粮食安全问题进行研究。如华中农业大学的王薇薇、王雅鹏撰写的《主产区种粮成本分析与粮食安全长效机制的建立——基于湖北省荆州市2006 年农户调查数据》在对荆州市岑河、洪湖两地进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对其中7户农民进行粮食成本和收益分析,从种粮成本角度提出粮食安全长效机制建立的建议。 3、通过对耕地资源相关变化所带来的影响来研究粮食安全问题。实现国家粮食安全的最基本条件是保证粮食基本自给, 而耕地资源是粮食自给能力的根基,因此近年来有很多研究者从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的角度入手,来研究各地粮食生产遭遇的普遍问题。如何蒲明、王雅鹏、黎东升研究所成的报告《湖北省耕地减少对国家粮食安全影响的实证研究》运用计量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分析了湖北省由于城镇化而导致的耕地减少对国家粮食安全的影响,认为应当通过协调好粮食生产与城镇化、工业化之间的矛盾来维护粮食安全。 4、从加入WTO后国际粮食贸易发展的视角透析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中国加入WTO后更多的融入国际市场,贸易的自由化对中国粮食安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应如何调整政策,迎接挑战,实现有效率的粮食生产成为了一批研究者所关注的问题。如王雅鹏在《调研世界》发表的《加入WTO 与中国粮食安全问题》在对我国粮食安全的进行判断和分析的基础上,分析WTO 的部分规则及其对中国粮食安全的影响,明确了加入WTO 后,中国的粮食安全将和世界粮食安全融为一体,世界粮食安全问题将波及和影响中国粮食安全。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