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的对策研究
小类:
社会
简介:
  2008年元月8日,“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挂牌成立。本项目组成员从徽文化的内涵、徽州人如何看待徽文化、徽州文化生态三个角度入手,实地调研,针对徽文化保护存在的九个方面的问题逐一提出解决措施,形成调研报告。希望借助十七大以来文化大发展的有利契机,为徽文化更好地传承与科学地发展提出一些可取的对策和建议。
详细介绍:
  近年来,安徽省大力推动文化强省战略,大打徽文化牌是其一项重要措施。2008年元月,由温家宝总理签署的“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正式挂牌成立。   本作品借此契机,通过对古徽州现今所在地,即安徽省黄山市的歙县、徽州区、屯溪区、休宁县、祁门县、黟县,宣城市的绩溪县和江西省的婺源县的实地走访和对当地政府工作人员以及居民的访谈调查,分析当代徽州人对徽文化的了解程度、认同程度;调查当今社会注入到古徽州文化中的新元素以及当代人如何看待徽文化的发展;对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保护状况和保护效果进行考察,获得大量一手资料,运用文化人类学、社会统计学等方法对调查数据资料进行整理,结合各文化保护单位以及民间的保护建议,对政府的政策得失和民众的保护意识进行分析,再对各区县已有的可取做法和经验加以借鉴和运用。在此基础上,结合学界的研究,政府、民众、学界三者并重,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可行的建议。   本作品提出了九点保护对策,即以保留住为前提;以处理好关系为保障;传承科学创新并举;明确管理责任;保证长效管理;政府民众互动;民众培养主人翁意识;加强历史文化教育;在此基础上上升到学术研究高度。以期能促进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和发展,希望对保护徽文化、弘扬徽文化,为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宏伟目标贡献一份力量。   本作品最后还提出要处理好文化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提出徽文化的保护和发展应该走自己的道路,立足我省贫富差距不是很大的良好现状,走他人所未走之道路,以一省之力建文化,又以文化收益回报全省,兼顾社会公平和正义,兼顾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为传承和发展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提出了一些独到的见解。

作品图片

  • 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的对策研究
  • 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的对策研究
  • 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的对策研究
  • 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的对策研究
  • 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的对策研究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本作品在对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调查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有益的保护对策和发展建议,希望为保护徽文化、弘扬徽文化,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宏伟目标贡献力量。首先,查阅文献资料,吸收徽学研究成果,确定研究主题,拟定调查提纲;其次,进行实地访谈和问卷调查,实际了解当代徽州人对徽文化及徽州文化生态保护现状的认识;再次,整理调查数据,分析政策得失和保护状况,借鉴可取做法和经验,针对存在问题提出可行建议。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关注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建设,提出有效的对策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十七大以来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迫切需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紧迫任务,也是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的一项实践,在文化建设大背景下,具有很强的先进性。本课题科学运用历史学、文化人类学、社会统计学、文化生态学理论及方法,着眼古老文化现今衍变,视角独特;以人为本关注文化认同,角度独特;提出徽文化保护兼顾公平正义,见解独特。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文化认同是一个历史问题,也是一个现实问题。唯有对文化的认同,才有对国家、对民族的最真切认同,才会激发强烈的爱国意识和民族意识从而为祖国的事业奋斗终身。而从现实意义上说,文化保护在很大程度上却是一个经济问题。文化保护要立足于文化认同。文化保护最初需要大量经济投入,但最终会带动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从政府、民众、学界等与文化相关的各个层次进行思考,提出对策,可为决策层制定决策提供一定参考。

作品摘要

  文化徽州,承延流继近千载。其文化精髓,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安徽省大力推动文化强省战略,其中,徽文化是一个重要的着力点。2008年元月8日,“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挂牌成立。为了解该保护实验区的现状,本项目组成员在查阅大量徽州资料,走访徽学专家,实地前往徽州8区县对当地民众、政府工作人员及其他人员进行访谈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从界定徽文化的内涵、了解作为徽文化本位的徽州人如何看待徽文化、了解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保护现状三个层面进行了此项研究。经过调查我们发现,徽文化的保护现在主要存在历史遗迹和生态环境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经济开发与文化保护有矛盾、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有冲突、地方政府和民众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等问题。我们将其具体归纳、总结为9个方面,并针对存在的问题逐一提出解决措施。希望能借十七大以来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成立这一有利契机,为徽文化更好地传承与科学地发展提出一些可取的对策和建议,为政府决策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徽文化;文化生态;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对策研究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作品获得第三届“挑战杯”合锻集团安徽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共青团安徽省委员会、安徽省教育厅、安徽省科学技术学会、省学生联合会举办/200906   人民网、网易、中安在线、故园徽州论坛、中国徽文化网、黄山市民网、黄山新闻网、黄山康辉旅行网等多家政府或民间媒体对该调研进行报道,作品尚未发表。

参考文献

1.何警吾、吴元超.徽州地区简志[M].黄山书社,1989. 2.徽州文化全书(20册)[M].安徽人民出版社,2006. 3.王振忠.徽州社会文化史探微[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 4.刘伯山.徽州文化的基本概念及其研究价值[D]//徽文化研究第一辑.黄山书社,2002. 5.姚邦藻编.徽州学概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12. 6.邹逸麟.中国历史人文地理[M].科学出版社,2001. 7.钱穆.文化与生活[C]//中国文化之特质.台湾:世界书局,1969. 8.戢斗勇.文化生态学——珠江三角洲现代化的文化生态研究[M].甘肃人民出版社,2006. 9.[加] H.H.Stern (1992).Issues and Options in Language Teaching[M].Britain: OUP. 10.[美]亚伯拉罕•马斯洛著,许金声译.动机与人格(第三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调查方式

  走访、问卷、现场采访、人员介绍、个别交谈、亲临实践 、图片、照片、书报刊物、统计报表、影视资料、文件、集体组织等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国内外特别是安徽籍学者从上个世纪30年代就开始把目光投向徽州地区。当时的研究重点在徽州历史人物和地方文化,研究较为低级、零碎,基本处于一种萌芽和起步阶段。建国以后至1976年,随着徽州契约文书的大量发现,徽学作为一门综合性研究学科最终形成,徽学研究也得到了初步发展。80年代后,以研究徽州历史文化为主要内容的“徽学”(或“徽州学”)概念广为传播,研究朝着科学化方向迈进。研究的领域也大大拓宽,逐步深入到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如徽商、徽州宗族、徽州佃仆制、徽州契约文书、徽州土地买卖、租佃与典当,以及新安理学、徽州历史人物和文化艺术等等。与此同时,原徽州地区、国内不少城市以及美、日、朝、新加坡、西欧等国家都相继成立了专门的徽学研究团体或机构。安徽本土高校如某高校也专门成立有“徽学研究中心”,徽学研究进入到繁荣发展时期。近年来,随着徽学研究的不断深化,徽学研究的着眼点逐渐从宏观走向更加细致的层面,并且引入了不少现代新名词,如徽州文学、徽州民间诉讼、徽州宗族社会的保障体系等。对于徽文化的研究已达到了一个很高的层次。   尽管徽文化研究取得了相当的成果,但相关研究一直局限于学界范围。直到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立,徽文化的保护才被中央政府高度关注,提到执行层面上来。由于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成立时间不长,虽然也制定有《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规划纲要》,但内容只是停留在理论阐释的高度,尚未贯彻到区县级政府,更不用说普通民众。《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规划》也还在制定中,保护政策的点、线、面均需细化、完善。徽文化如何保护?这需要国人特别是当代徽州人对徽文化有高度的认同,只有在认同的基础上才能谈及保护。当代徽州人如何看待徽文化,他们对于徽文化认知又处在什么样的程度,研究者对此涉猎较少。我们项目组以此为出发点,在相关老师的指导下,对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这一新生事物进行实地考察,希望能在徽文化保护方面作出一些有益的努力,对于生态实验区的建设,提出一些有益的建议。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