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山西省沁源县王陶乡新农村建设调查报告
小类:
社会
简介:
本课题组以山西省沁源县王陶乡为调查对象,通过运用实地调查、问卷调查和访谈咨询等方式,对其新农村建设工作以及对当地各项资源的开发利用情况进行了认真的调查分析,提出了加快其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建议,有助于提高当地农民的收入水平,进一步改善农民的生活环境。同时,这也是我们将所学专业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一次尝试,为今后走向社会、适应社会、服务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详细介绍:
为贯彻落实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各项政策,山西省紧紧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以统筹城乡发展为抓手,以村镇规划建设和综合整治为突破口,全面加快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努力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方面走在全国前列。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本课题以山西省沁源县王陶乡为调研对象,进行了为期十二天的暑期社会实践调查活动,对该地区的新农村建设工作进行了认真的调查分析,同时提出了加快该地区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建议和对策。 本课题以发现当地新农村建设工作中所存在的现实问题为调查目的,针对当地农业、人力、旅游等资源的开发运用情况,以及当地农民受教育程度等问题进行多角度研究。通过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并结合王陶乡实际情况,提出有利于新农村建设工作开展的一些对策,旨在促进王陶乡新农村建设继续深入开展,大力改善农村环境面貌,切实提高农民生活收入水平,将惠农政策落到实处,使农户享受到更多的实惠。 本次调查采用实地走访调查、问卷调查、图片、照片采集、统计报表等多种调查方法。根据调查的实际需求制作调查问卷,并采取分层抽样与简单随机抽样的科学方法,确保可以通过调查不同的群体,全面客观地反映王陶乡的实际情况。调查主要针对当地的农业经济发展状况、劳动力分布现状、医疗、社保体制、农民受教育情况、第三产业发展状况展开,通过对王陶乡以上现状的调查,积极寻找问题、分析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相关可行性建议和解决措施。如提出了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进一步完善农业产业结构,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发展新型的现代农业的思路;结合王陶乡的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提出了“休闲度假农家乐”项目策划方案。对于王陶乡今后的新农村建设工作具有现实的借鉴意义。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本调查报告旨在通过对沁源县王陶乡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深入调查与研究,找出制约其发展的瓶颈并提出改善现状的建议,以提高当地农民收入水平,完善农民生活环境,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道路。 根据温家宝总理在今年“两会”期间提出有关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指示,依据王陶乡的新农村建设开展的实际情况,结合所学的专业知识、查阅相关资料认真分析其存在的问题,提出可行性建议,加快王陶乡的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科学性:通过实地调查王陶乡的新农村建设现状,搜集大量一手资料和数据,结合团队成员所学专业的特长,对其农业经济发展、劳动力分布、医疗、社保体制、农民受教育情况提出了针对性的对策及建议。 先进性、创新之处:针对王陶乡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措施。如提出了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结合当地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提出了“休闲度假农家乐”项目策划方案。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作品通过对王陶乡新农村建设工作开展情况的调查和研究分析,提出了王陶乡新农村建设进一步发展的可行性建议,并通过项目策划来寻求一条适合当地农业的快速发展之路,从而转变王陶乡的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积极推进现代农业建设。 加强“三农”工作,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

作品摘要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温家宝总理在两会上指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项历史任务,响应我院号召,在2010年暑假之际,本课题组以长治市沁源县王陶乡为调查对象,通过运用实地调查、问卷调查和访谈咨询等方式,对沁源县王陶乡的农业经济发展状况、劳动力分布现状、医疗、社保体制、农民受教育情况、第三产业发展状况进行了认真的调查分析。 结合我们所学的专业知识从当地农业资源、人力资源、旅游资源的开发运用情况以及当地农民子女义务教育等问题进行多角度研究,并结合王陶乡实际情况针对性的提出了加快当地农业经济发展、多渠道多途径转移富余的劳动力、完善医疗、社保体制、普及义务教育和科教知识、拓展第三产业项目的可行性建议,旨在加快王陶乡的新农村建设工作,提高当地农民的收入水平,进一步改善农民的生活环境。 同时,也是我们将所学专业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一次尝试,努力为农村寻求一条具有当地特色、符合当地发展的农业富强之路。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参考文献

[1]温家宝.十二五纲要政策导向[R] .北京:北京人民大会堂,2011. [2]贺雪峰.乡村建设的中心是文化建设[J].文史博览,2010(12):42-43. [3]许经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在哪里[J].调研世界,2010(3):18-19. [4]温铁军.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J].理论参考,2010(1):7-8. [5]陈锡文.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若干问题[J].理论前沿,2010(1):5-10. [6]郑新立. 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几个问题[J].农业经济问题,2009(1):11-15. [7]孙艺惠.我国观光农业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J].经济地理,2007,(5):835-839 [8]中国政府网.旅游局就“全国乡村旅游发展纲要”公开征求意见.2009.7.2. [9]赵承华.发展乡村旅游与我国城乡协调发展问题研究[J].农业经济,2008(6):47-48.

调查方式

本次调查我们主要采用以下调查方式:实地走访调查、问卷调查、人员介绍、个别交谈、座谈会议、亲临实践、图片、照片采集、书报刊物、文件、统计报表、影视资料、集体组织、其它。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世界各国的新农村建设工作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至今仍在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韩国的新农村建设运动正式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末;日本的新农村建设始于1961;欧盟新农村建设始于1962。从韩国、欧盟和日本的经验来看,找不到适用于所有地区的标准化的新农村建设模式。欧盟、日本以立法为主要手段,采取温和的渐进方式,促进农村发展;韩国则以行政运动为主要手段,采取迅猛的激进方式,推进农村发展。与上述国家和地区相比较,我国农村地区发展地域差异更大,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发展水平差异比上述三方更大,因此,我国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在充分借鉴国外新农村建设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必须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统筹规划,找出适合我国各个地区发展特点的新农村建设模式。 当前,我国新农村建设理论还很不完善。目前,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央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方针(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Z].人民出版社,2006.),指出了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和方向,但是没有给出具体实施细则。事实上,由于全国各地情况千差万别,不可能制定出适合于全国所有农村具体情况的实施方案。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到底该如何去建,着力点究竟该放在什么地方,需要处理好哪些关系,都还有待在理论上作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在实践上进行大胆尝试和摸索。 本调查报告深入新农村基层了解新农村建设现状,积极传播新观念,将实际与理论相结合,帮助王陶乡新农村建设深入开展,从根本上改善农村的环境面貌,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使广大农民感受到国家倡导新农村建设的真正含义与实际意义。努力为农村寻求一条具有当地特色、符合当地发展的富强之路。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