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剧烈社会变革中普通民众人生的非选择性--以山西忻州奇村邓莲溪为个案
小类:
社会
简介:
二十世纪是中国社会转型时期,在激荡的政治风云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民众人生呢?通过走访忻州奇村邓莲溪的后代,对忻县奇村传奇人物邓莲溪的一生进行个案调查,结合邓莲溪生前撰写的《我的艰难一生》、《怀念老伴》稿本,了解邓莲溪的人生轨迹,并总结其人生轨迹的特点,在此基础上结合社会背景思考剧烈社会变革对普通人命运的影响,探究普通民众人生的非选择性。
详细介绍:
二十世纪是中国社会转型时期,期间经历了从封建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型,宏观上表现为轰轰烈烈的社会变革。这些变革既是中国人主体选择的结果,也是外界强加而被迫接受的过程。那么,在激荡的政治风云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民众人生呢?通过走访忻州奇村邓莲溪的后代,对忻县奇村传奇人物邓莲溪的一生进行个案调查,结合邓莲溪生前撰写的《我的艰难一生》、《怀念老伴》稿本,了解邓莲溪的人生轨迹,并总结其人生轨迹的特点,在此基础上结合社会背景思考剧烈社会变革对普通人命运的影响,探究普通民众人生的非选择性。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目的:二十世纪是中国社会转型时期,那么,在激荡的政治风云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民众人生呢?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可以了解到剧烈的社会变革中普通人物的命运轨迹,进而探究其在变革的能动和被动作用过程中形成的非选择性。 思路:通过走访忻州奇村邓莲溪的后代,对忻县奇村传奇人物邓莲溪的一生进行个案调查,结合邓莲溪生前撰写的《我的艰难一生》、《怀念老伴》稿本,探究普通民众人生的非选择性。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科学性:本文通过作者亲自参与对邓莲溪后代的采访,获取了真实的一手材料,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进行了论文的写作,因此文章真实可信。 先进性:本文试图以普通人物的视角来折射那个剧烈变革的年代及其对小人物命运的相对决定性 独特之处:本文虽然没有抛开对重大政治事件的重视,却并非以其为中心,本篇论文将以普通人物为视角,以此来折射那个剧烈变革的社会对小人物命运的相对决定性。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二十世纪作为中国社会转型时期,宏观上表现为轰轰烈烈的社会变革,但是我们对它的把握不能仅仅停留在笼统的政治经济层面,政治事件是历史的,群众则是永恒的。以普通人物为视角,通过对奇村邓莲溪的研究,深入探讨上个世纪社会剧烈变革下普通民众的人生,可以作为当今改革开放这一历史巨变的借鉴,关注群众在变革中的地位与作用、群众对变革的态度等,对于当今时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民生的关系的把握有较大的借鉴意义。

作品摘要

二十世纪发生了许多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大变革,通过深入探讨当时普通民众的生存状态,可以透视剧烈社会变革下普通民众的人生命运。忻州奇村邓莲溪不平凡的人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视角,他的人生轨迹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乱世中九死一生、二十载壮年激情洋溢、怅遭遇人生大逆转、悲喜交集的晚年生活。作为中国近百年历史的剪影,邓莲溪的人生轨迹在剧烈变革的社会环境下具有以下一些特点:个体命运在总体历史中的悲观性、对政治信仰的无意识性、充满对落差人生的困惑、人生意志在特殊社会环境下的有限能动性。通过对邓莲溪人生轨迹的叙述及人生轨迹特点的总结阐明了什么是剧烈社会变革中普通民众人生的非选择性,并且思考了非选择性对普通民众人生命运的影响,那么为什么剧烈社会变革中普通民众的人生命运具有非选择性?首先,历史规律具有非选择性;其次,个体活动的外部环境也具有非选择性;最后,个体自身的现状具有非选择性。正是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导致了剧烈社会变革中普通民众的人生命运总是趋于非选择性。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参考文献

[1] 奇村邓莲溪(1915—2005)《我的艰难一生》稿本[Z]. [2] 奇村邓莲溪(1915—2005)《怀念老伴》稿本[Z]. [3] 中国政治协商会议山西省忻州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忻州文史资料第八辑[Z].忻州:忻州地区印刷厂,1992. [4] 忻州地区志编撰委员会编.忻州地区志[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 [5] 忻州市地方志编撰委员会.忻县志[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 [6] 白寿彝. 中国通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7] [美]费正清. 剑桥中华民国史(1912-1949年下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8] [美]费正清,赖肖尔著. 陈仲丹等译.中国:传统与变革[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 [9] 刘泽民主编. 山西通史[M]. 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1. [10] 冯尔康.中国社会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11] 郭裕怀.山西社会大观[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 [12] 王树森.阎锡山这个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13] 行龙. 二十年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之反思[J].近代史研究,2006,(01). [14] 孙冰.视角与方法:新史学人物研究纵览[J].石家庄学院学报,2005,(02).

调查方式

走访 、个别交谈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二十世纪作为中国社会的转型时期,这个时代特征可以简单地被概括为轰轰烈烈的社会大变革。对此已经有大量的著作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有关于宏观历史的研究,如行龙的《二十年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之反思》(《近代史研究》,2006年第1期),严昌洪的《20世纪中国社会生活变迁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出版),冯尔康的《中国社会史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2004年出版),这些著作主要从宏观层面揭示了剧烈变革的二十世纪的全貌。 有关于从某个阶层出发所做的研究,如王先明的《近代士绅——一个封建阶层的命运》(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出版)一书主要研究了近代士绅阶层的产生、发展及衰落。这只是中国社会一个特殊的阶层,不具有对普通群众的代表性。 有从政治人物的视角做的研究,如王树森的《阎锡山这个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出版)和美国人唐纳德•G•季林的《阎锡山研究——一个美国人笔下的阎锡山》(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0年出版)主要通过有重大政治影响的人物来探究二十世纪的中国。从中可以探得社会重大历史事件的缘由,对人民群众在社会变革中的生存状态确涉及很少,基本上是一笔带过。 还有从某个区域出发所做的研究,如郭裕怀的《山西社会大观》(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出版)主要对山西的社会历史变迁做深入探讨。 总之,对于整个二十世纪的研究并不缺乏,但是对于普通民众的研究却挖掘不够。对宏观政治的研究只能揭示历史概况,某一阶层或某些名人的研究仍然很难透视中国社会普通大众的生存状态,本论文试图在这方面做一些探索,以普通人物的视角来折射那个剧烈变革的年代及其对小人物命运的相对决定性。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