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山西省河津市春节跳火民俗调查报告--以河津市清涧镇为例
小类:
社会
简介:
河津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有足够条件承载“跳火”这样古老的民俗事项。河津跳火习俗源远流长,渺不可考。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它扮演过重要角色。调查者从跳火前的准备、跳过的过程、跳火后的打理工作这三方面对其展开调查,以揭示河津跳火的特色,希图达到保护此民俗事项的目的。
详细介绍:
火焰烧旺之后,大人会呼唤小孩们“快来烤柏柴火”,一家人围在火堆边,先烤烤火,边喊边跳,然后从火焰上方跳过。一般是跳“十字”,即从火堆的一边跳过去,再绕到另一侧跳。跳的线路呈一个汉字“十”。老人们腿脚不灵便,可从火焰上方跨过。年轻人可以双脚并拢从火焰上蹦过去,或单腿跳过去。小孩太小跳不过去,就由大人抱起,在火焰上凌空转几圈。跳火没有确定的长幼次序,男女老幼都可以参与。待柏枝燃尽、火焰自动熄灭,将砖块和灰烬置于原地,待“破五”(河津方言,名词。即“初五”)之后再打扫。 以上所述是河津跳火的具体过程。 除了河津跳火之外,在我国其他地域也存在着与之类似的民俗事项,例如闽南泉州跳火盘、陕北跳火节。从三地跳火习俗过程的差异中我们也不难看出河津跳火的特色。 第一,从跳火举行的时间上看,河津跳火举行在农历正月初一的破晓之前。而闽南泉州的跳火群举行在除夕夜吃过年夜饭之后;陕北的跳火节举行在农历腊月二十三的晚上。 第二,从跳火的地点来看,河津的跳火就在自家庭院中央举行。闽南的跳火盘是在天井或是自家门口举行;陕北跳火节是在院子里和大门外分别举行。 第三.,从跳火需要准备的材料来看,河津跳火所需要的燃烧材料是从腊月里就开始积攒的柏柴。闽南“跳火盘”的燃烧材料是稻秆和蕃薯藤(用麦秆引火,点燃蕃薯藤。这点和河津用麦秆引火,点燃柏柴的方法类似),稻秆和番薯的寓意是“年谷大熟,燔柴报天”;陕北跳火节所需要的材料是农历腊月二十三当天从山上砍来的柴。 第四,从跳过的具体过程来看,首先,河津跳火没有等级性,男女老幼不分先后都可以参加。据郭晓晶回忆:“跳火时没有特定的规矩规定谁应该先跳。也没有规定女性不准跳。都是谁想先跳就先跳,想跳几遍都无所谓,跳到尽兴为止”;闽南跳火盘却有着明显的等级性和重男轻女的思想。跳火盘开始后,由辈分最高的男丁带头最先跳过火堆,其他人按长幼顺序跳过。小男孩也要由成人抱着跳过,如果家中有外出未归的男子,则由在家的兄弟代替跳。小女孩可以由大人抱着一起跳过,以保佑小孩子健康成长。但女孩稍稍长大一些后,就不可以跳了。陕北跳火节也没有等级性,它甚至比河津跳火更加随意。河津跳火只是在自家庭院中和自己的家人一起跳,而陕北跳火节举行时,先在自家跳,后就左邻右舍地串门,跳别家的火堆。其次,河津跳火的程序较为简单明了。路线较为简单,而且手中什么也不拿。一般等所有家人跳完,火势渐渐减弱最后自动熄灭,跳火就结束了。相比之下,闽南的跳火盘程序较为复杂。人们跳过火堆,还要拾阶而上,从正门进入“厝内”,一直走到神厅内的“天公灯”下。这算完成一趟跳火盘。然后沿原路折回庭院里的跳火盘起点处,接着跳,跳的次数没有限制。陕北的跳火节也比较复杂。农历正月二十三下午,人们早早地吃过晚饭,家家户户在大门口和天井分别燃起火堆,一处供家人跳、一处供神跳。跳火前在火中扔旧抹布和旧刷子(这样做的寓意是:在过去的一年里,人们用它们刷锅、刷家什,因而冲撞了灶神,是不洁之物。在跳火时将其投入火中焚烧,使之随烟升天到灶神那里去谢罪消灾),或是撒盐(干柴燃烧时声音较小,撒盐可以使其发出哔啵的声音,但是柏柴燃烧声音本身就很大,故河津跳火不撒盐),跳火时抱着自己睡觉的被褥、枕头、衣服一起跳。

作品图片

  • 山西省河津市春节跳火民俗调查报告--以河津市清涧镇为例
  • 山西省河津市春节跳火民俗调查报告--以河津市清涧镇为例
  • 山西省河津市春节跳火民俗调查报告--以河津市清涧镇为例
  • 山西省河津市春节跳火民俗调查报告--以河津市清涧镇为例
  • 山西省河津市春节跳火民俗调查报告--以河津市清涧镇为例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希望更多人可以了解河津的跳火民俗,希望河津人民可以将其沿袭下去,不要让这一古老的民俗事项灭绝。 作品撰写基本思路: 第一部分,河津风土人情和跳火民俗。阐释河津概况同跳火民俗的关系。 第二部分,河津跳火的过程与特色。将河津跳火同其他地域的类似民俗加以比较,突显河津跳火之特色。 第三部分,河津跳火的演变及对其的反思,并提出自己对保护它的建议。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作品的科学性在于: 调查者收集的材料均有可靠来源。同时,调查者通过逻辑分析对材料进行整理分析。 作品的先进性在于: 调查者出于对家乡民俗的热爱撰写此调查报告,希冀达到保护家乡民俗的目的。这和当下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高度关注的初衷相同。 作品独特之处在于: 调查者在调查、整理材料期间,曾试图搜索过相关论文,但一无所获。因此本作品是第一篇系统介绍河津跳火的报告。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精神文明并不仅仅是一些阳春白雪式的高雅思想,它也包括我们的民间底层文化。研究并保护这些民间底层文化对当代的精神文明建设是大有意义的。调查者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将跳火民俗广为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它,让家乡的人对它更加重视。我更希望我可以通过我的努力,引起有关部门对跳火的重视,将此民俗加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此更好的保护它。

作品摘要

河津跳火的最早起源已不可考,但在清光绪版的《河津县志》中已出现对这一民俗事项的记载:“元旦,夙兴,燔柏叶,或焚束薪,名曰‘兴旺火’ 。陈牲、醴、果、羞,祀天地、祀神、祀先。家众以次跪拜,陈寿毕,出拜尊长及戚里焉。饮食相招,数十日乃已。”文中的“兴旺火”,就是跳火。 河津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有足够条件承载“跳火”这样古老的民俗事项。河津跳火习俗源远流长,渺不可考。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它扮演过重要角色。调查者从跳火前的准备、跳过的过程、跳火后的打理工作这三方面对其展开调查,以揭示河津跳火的特色,希图达到保护此民俗事项的目的。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2011年5月荣获山西大学第十五届“创新挑战杯”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社会科学类调查报告三等奖

参考文献

1. 河津市志编纂委员会:《河津市志》,2002年8月。 2. 三晋出版传媒集团 三晋出版社:《河津县志 清光绪五年校注本》2010年9月

调查方式

走访、现场采访、人员介绍、个别交谈、亲临实践、图片照片、亲临实践、文件、影视资料、自发。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目前国内外对相关习俗的研究少之又少。相关论文有: 《岁时节日中“旺火”习俗的调查研究》 白洁 西北民族大学 2010.4.1 《独具特色的民俗---“旺火”》孙玉卿 晋东南师范专科学校校报 2002.12.30 《旺火史载与源探》 刘锦春 求索 2005.3.30 但这些论文的侧重点各有不同。且和河津的“跳火”民俗概念不同。故调查者并未参考这些论文。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