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 项目名称:
- 山西省河津市春节跳火民俗调查报告--以河津市清涧镇为例
- 来源:
- 第十二届“挑战杯”省赛作品
- 小类:
- 社会
- 简介:
- 河津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有足够条件承载“跳火”这样古老的民俗事项。河津跳火习俗源远流长,渺不可考。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它扮演过重要角色。调查者从跳火前的准备、跳过的过程、跳火后的打理工作这三方面对其展开调查,以揭示河津跳火的特色,希图达到保护此民俗事项的目的。
- 详细介绍:
- 火焰烧旺之后,大人会呼唤小孩们“快来烤柏柴火”,一家人围在火堆边,先烤烤火,边喊边跳,然后从火焰上方跳过。一般是跳“十字”,即从火堆的一边跳过去,再绕到另一侧跳。跳的线路呈一个汉字“十”。老人们腿脚不灵便,可从火焰上方跨过。年轻人可以双脚并拢从火焰上蹦过去,或单腿跳过去。小孩太小跳不过去,就由大人抱起,在火焰上凌空转几圈。跳火没有确定的长幼次序,男女老幼都可以参与。待柏...(查看更多)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 希望更多人可以了解河津的跳火民俗,希望河津人民可以将其沿袭下去,不要让这一古老的民俗事项灭绝。 作品撰写基本思路: 第一部分,河津风土人情和跳火民俗。阐释河津概况同跳火民俗的关系。 第二部分,河津跳火的过程与特色。将河津跳火同其他地域的类似民俗加以比较,突显河津跳火之特色。 第三部分,河津跳火的演变及对其的反思,并提出自己对保护它的建议。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 作品的科学性在于: 调查者收集的材料均有可靠来源。同时,调查者通过逻辑分析对材料进行整理分析。 作品的先进性在于: 调查者出于对家乡民俗的热爱撰写此调查报告,希冀达到保护家乡民俗的目的。这和当下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高度关注的初衷相同。 作品独特之处在于: 调查者在调查、整理材料期间,曾试图搜索过相关论文,但一无所获。因此本作品是第一篇系统介绍河津跳火的报告。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 精神文明并不仅仅是一些阳春白雪式的高雅思想,它也包括我们的民间底层文化。研究并保护这些民间底层文化对当代的精神文明建设是大有意义的。调查者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将跳火民俗广为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它,让家乡的人对它更加重视。我更希望我可以通过我的努力,引起有关部门对跳火的重视,将此民俗加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此更好的保护它。
作品摘要
- 河津跳火的最早起源已不可考,但在清光绪版的《河津县志》中已出现对这一民俗事项的记载:“元旦,夙兴,燔柏叶,或焚束薪,名曰‘兴旺火’ 。陈牲、醴、果、羞,祀天地、祀神、祀先。家众以次跪拜,陈寿毕,出拜尊长及戚里焉。饮食相招,数十日乃已。”文中的“兴旺火”,就是跳火。 河津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有足够条件承载“跳火”这样古老的民俗事项。河津跳火习俗源远流长,渺不可考。在漫长的...(查看更多)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 2011年5月荣获山西大学第十五届“创新挑战杯”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社会科学类调查报告三等奖
参考文献
- 1. 河津市志编纂委员会:《河津市志》,2002年8月。 2. 三晋出版传媒集团 三晋出版社:《河津县志 清光绪五年校注本》2010年9月
调查方式
- 走访、现场采访、人员介绍、个别交谈、亲临实践、图片照片、亲临实践、文件、影视资料、自发。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 目前国内外对相关习俗的研究少之又少。相关论文有: 《岁时节日中“旺火”习俗的调查研究》 白洁 西北民族大学 2010.4.1 《独具特色的民俗---“旺火”》孙玉卿 晋东南师范专科学校校报 2002.12.30 《旺火史载与源探》 刘锦春 求索 2005.3.30 但这些论文的侧重点各有不同。且和河津的“跳火”民俗概念不同。故调查者并未参考这些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