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女大学生异性网友见面的第三人效应
小类:
社会
简介:
“第三人效应”也称“第三者效果”,是1983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戴维森在一篇题为《传播中第三人效应的作用》的文章提出的一项新的理论。它指受众倾向于认为大众媒体传播的信息对其他人态度和行为的影响要比对自己的影响大的心理效应。另外,近年来,对第三人效应的因素研究也取得了很多进步。主要有媒介内容,社会距离和个体特点三个方面。
详细介绍:
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大学生交往方式也从原来的以面对面交往为主阶段发展到了网络虚拟交流阶段。女大学生网友见面的话题也随着网络聊天技术的发展逐渐进入人们视野,同时伴随而来的是女大学生在异性网友见面过程中遭受侵害的各大媒体报道。搜索近期关于“女大学生见网友”新闻,诸如“女大学生见网友惨遭轮奸3次 精疲力尽无力穿衣”、“好姐妹骗走女大学生行李 只因缺钱出门见网友”、“拒见网友 唐山一女大学生遭恐吓殴打”、“女大学生见网友,惨遭杀害焚尸配阴婚”等等一些骇人听闻的事件令人不寒而栗。然而经初步调查(以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学生为调查对象),85%以上的同学认为女大学生异性网友见面对他们自己没有多大影响,反而对别人有较大的影响。本文主在利用第三人效应来分析这一现象产生的根源,以期对大学生人际交往传播、大众传播及校园安全有所裨益。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一、通过翻阅大量国内外文献资料,了解第三人效应理论内涵及其历史发展,掌握基本研究方向;并撰写文献调研论文。 二、通过调查问卷和访谈调查,了解大学生中异性网友见面情况以及大学生对这一现象的看法,以及作出的行为反应。 三、用第三人效应分析这一现象造成的根源,主要在社会距离、媒介内容和个体特点三方面,其中以个体特点为主要分析方向。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1、第三人效应是1983年戴维森提出的一个新的传播理论。一直受到国内外的热切关注。经过文献查阅,近20多年来,国内外无人对女大学生异性网友见面这一现象作过调研。 2、将社会和理论深度结合,利于我们研究这一现象的学术理论,第三人效应只是其中一个点,另外还包括许多传播学、社会学、心理学等相关理论学习。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1、 通过传播学理论中的第三人效应研究,追踪人们对于这一现象看法的内部机制与根据,对于合理调整人们心理作用,对如何正确看待女大学生异性网友见面有正确的指导和反馈。 2、 通过大量的查阅学习中内外文献资料,分析理论内涵,掌握学术调研方法是本组成员的内在目标。

作品摘要

“第三者效应”研究是传播学媒介效果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 自1983年戴维森提出之后,国内外学者对其进行了多方研究。近年来,随着台湾学者对其进行的广泛关注,“第三人效应”成为了这一时期媒介效果研究的主流之一。本文简单阐述第三人效应理论内容研究概况。回顾近十年内国内外学者对第三人效应理论的研究历程,总结各自发展状况及经验。并从研究的题材,研究范围到研究方法等方面比较该理论在国内外的不同研究视角及特征,思考国内外的研究问题及发展思路。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其中一篇作品已收到《东南传播》期刊的收稿通知,将于下月期刊中发表。另一篇仍在撰写中。

参考文献

[1]吴志文,大众传播中的“第三者”效果探微,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湖南长沙 [1] 2005 ;48 [2]禹卫华,传播学在中国30年:效果研究的反思与进路——以第三人效果研究为例.国际新闻界 上海 2008;16 [3]郝雨,大众传播“第三者效果”研究二十年.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上海 [2] 2007;133

调查方式

■问卷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我们认为对于第三人效应理论的研究,国内学者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要认识到自己存在的不足,和国外研究的差距,要在论文的国际化影响力、研究方法上下苦功夫。我们对相关理论的积累还不够,我们既缺乏宏观的的文献综述,又缺乏理论细节的关注与研究,如何去弥补第三人效应理论的后续研究这个空档,是我们当前应该思考的问题。在这一方面,台湾学者为我们树立了良好的榜样。注意到的是,用第三人效应来解释和探究某些现象的根源以及内在机理,以此将学术及实践相结合,将学术的理念渗透到各个领域,已经成为了国内外普遍的研究趋势。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