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大众传媒中类科学内容传播情况调查研究
小类:
社会
简介:
通过对2008、2009年两年的《辽宁日报》、《大连晚报》和2008年的《青年科学》杂志的类科学报道抽样调查并进行相关数据统计与分析,发现当前辽宁省大众传媒中类科学内容传播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存在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最后,尝试性地提出一系列解决针对当前辽宁省大众传媒中类科学内容传播问题的解决策略。
详细介绍:
通过对2008、2009年两年的《辽宁日报》、《大连晚报》和2008年的《青年科学》杂志的类科学报道抽样调查并进行相关数据统计与分析,发现当前辽宁省大众传媒中类科学内容传播存在信息质量上存在偏差和不准确;内容传播多数仍然集中在知识和技术上;关于中医、养生、保健的类科学内容传播过多;内容形式呆板,科技含量不足;传播信息来源的不确定、模棱两可;大众传媒责任相对缺失,与经济利益有潜在联系等问题,并认为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有:科学划界问题模糊加大了类科学传播的难度;我国公众科学素养水平低;科学传播者队伍结构不合理、人才较少且素质;科学共同体与大众媒体的合作少、熟悉度低;科学传播符号、通道的局限导致传播效果不佳;科学政策和科技体制缺陷影响科学传播。最后,尝试性地提出加强科学教育,提高公众科学素养;提高科学传播从业人员综合素质;促进科学传播体系建立,加强科学界和新闻界的联系;推进科学传播渠道的发展,增强科学信息甄别能力;完善科学传播政策、制度的建设;加强科学传播专业化建设,创造科学传播产业等一系列解决针对当前辽宁省大众传媒中类科学内容传播问题的解决策略。

作品图片

  • 大众传媒中类科学内容传播情况调查研究
  • 大众传媒中类科学内容传播情况调查研究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了解当前辽宁省大众传媒中类科学内容传播情况及所存问题,并针对性的提出解决策略。 理解了类科学、和类科学传播概念——阐述了当前研究现状——通过抽样调查、相关数据统计与分析当前存在的诸多问题及存在问题的原因——针对问题提出一系列的解决策略。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1、以辽宁省为调查对象,缩小调查范围,能小范围内尽量做到精准 2、分析对各方面的影响,使提出得政策性意见更具说服力 3、提出具体的政策性意见,更具有实用性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对大众传媒中类科学内容传播情况的调查研究,有利于规范科学内容的传播,从而有效实现科技信息的价值。有利于促进大众传媒中科学内容的传播,从源头上规避伪科学和反科学内容的传播,更好的实现科技传播的社会功能。有利于消除社会中伪科学内容和反科学内容传播所带来的不良影响,促进科学知识的普及和公众科学素养的提升。

作品摘要

在理解了大众传媒、类科学、和类科学传播概念的基础上,综合阐述了当前国内外对类科学和科学传播的研究现状,采用文献调研与统计、抽样分析、内容分析、逻辑分析的方法,通过对2008、2009年两年的《辽宁日报》、《大连晚报》和2008年的《青年科学》杂志的科技新闻报道抽样调查并进行相关数据统计与分析,着重研究了辽宁省大众传媒中的报纸和杂志对当前有争议的科学知识的报道,对尚未达成共识的科学方法的报道,对传统观点提出的异议和挑战的报道,对违反普遍认识规律和常识的科学思想的报道,从报道来源、报道题目、报道篇幅、报道体裁、报道题材、搭配信息、报道倾向等方面予以分析。提出当前辽宁省大众传媒中类科学内容传播在其传播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并尝试性得从科学划界;公众科学素养水平;科学传播者素质和队伍结构;科学共同体与大众媒体的合作;科学传播效果;科学政策和体制等方面提出了针对当前辽宁省大众传媒中类科学内容传播问题的解决策略。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2011年4月,在《魅力中国》杂志(省级)发表论文《大众传媒中类科学内容传播情况调查研究——以辽宁为例》一篇

参考文献

[1] 刘华杰. 中国类科学——从哲学与社会学的观点看 [M]. 上海: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 [2] 王国华 曹京明. 科学划界与科学普及[J]. 科技信息,2007, 30 [3] 佟灵玉. 大众传媒中类科学内容传播研究[D].大连: 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5 [4] 袁汝兵 吴循. 各省(市)公众科学素养调查综述[R]. 中国科技论坛, 2007, 5 [5] 宝胜. 要让公众理解科学——兼论我国公众基本科学素养及其科技工作者的责任[N]. 锦州师范学院学报,2003,12

调查方式

本文采用了文献调研与统计、抽样分析、内容分析、逻辑分析的方法,从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角度出发,将调查统计结果利用excel软件进行分析。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在国际上关于类科学传播的理论知识很少,相对而言科技传播理念比较丰富。 刘华杰老师在其专著《中国类科学:从哲学和社会学的观点看》一书中,借鉴了韦伯(Max Weber)的“理想类型”的方法对中国类科学进行研究分析,总结为“中国类科学的三三结构”。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