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现代化冲击下的宗族文化变迁研究—— 以青田县龙现村吴氏宗族为例
小类:
社会
简介:
近现代以来,宗族文化在中国经历了一个衰落后又复兴的历程,但是,80年代以来的复兴只是一种形式上的复兴,而宗族的实质并没有复兴,因此只是一种处于衰落状态的宗族。这种情况对于宗族身处的村落社会和宗族的构成成分个人有什么样的影响,这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我们认为这对于村落和个人都具有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意义。宗族在人们的生活实践中,已经在很大程度上从个人的社会交往能力和人际关系网络关系中表现出来。
详细介绍:
20世纪以来,宗族一直是历史学、政治学、人类学诸学科研究的热门领域。检视以往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到人们不约而同地将注意力集中到了宗族的宏观和中观层面,宗族在人们的视野中,是与国家、社会相并立的众多力量的一极。人们所着力弄清的是它对于国家与社会发展的意义,是它在社会发展的大历史中的刚性的角色[1]。同样,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研究中,人们基本上都是围绕复兴状态下的宗族而进行的探讨,人们强调的是这种复兴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原因,以及它同现代经济、政治、社会发展的关系[2],尽管人们采用的方法不同,视角不同,得出的结论也各有不同,但在人们的理论建构中,宗族是作为宏观叙事的一部分,与“民族—国家”这一主流话语共生共存的。这些研究自有其合理的一面,对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也有重大的意义。然而,在这些研究中却缺乏对没有复兴或复兴较少的宗族的研究,这就使宗族研究缺乏可以互相对比的个案,从而制约了宗族研究应有的深度。同时,宗族作为产生并主要存在于乡村社会的一种社会性的血缘组织,其自身的存在状态和变迁对于生活于村落中的个人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我们对于宗族微观的一面不能视而不见。从这个意义上讲,研究没有复兴的宗族,对于我们更进一步理解宗族的存在与发展,重新认识以往的研究就有着不同一般的意义。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加深刻地认识和理解宗族对于村落社会以及身处于其中的人们的所具有的深层意义。 如果说传统时期的宗族组织通过修祠、修谱、祭祖、祖田、义学、规范人伦、扶助幼弱、一致对外等外显性的形式强化自己的存在,那么我们考察的龙现村可以说是一个宗族部分复兴的村落,因为在上面所提到的这些宗族强化形式中,龙现村的吴氏宗族仅保留下了修祠、修谱和有限的祭祖。显然,这种复兴只是一种形式上的复兴,而宗族的实质并没有复兴,因此只是一种有限的复兴,换言之,是一种处于衰落状态的宗族。尽管如此,考察这种部分复兴的宗族和个人生活实践的关系、与村落社会的关系,进而弄清楚宗族是如何化约为个人的日常生活实践的,这正好也可以说明个人生活实践对宗族的影响,获得理解宗族的另一种视角,从而与复兴宗族相参照,更加深刻地理解宗族的存在与发展及其对村落社会的意义。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目的:通过对浙南地方村落宗族文化的调查,使我们对于中国乡村社会获得更多的理解。 思路: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宗族文化、民间信仰为代表的民俗文化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复苏。这种复苏主要是在东南沿海地区。以往的研究都侧重于政治学、人类学和历史学方面的研究,从民俗学着眼,通过扎实的田野调查,获得丰富而感性的民间认识,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就是从其复苏的表现和与地方社会的关系入手进行的研究。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研究没有复兴的宗族,对于我们更进一步理解宗族的存在与发展,重新认识以往的研究就有着不同一般的意义。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加深刻地认识和理解宗族对于村落社会以及身处于其中的人们的所具有的深层意义。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应用价值:通过本课题的深入研究,可以促使我们获得对于宗族文化更加深入的了解,可以促使地方政府采取合适的政策,将宗族文化的发展纳入地方社会的整体发展框架中。 理论价值:可以弥补当前宗族研究中对弱态宗族研究的不足。使我们获得对于更加全面而深刻的理解。

作品摘要

近现代以来,宗族文化在中国经历了一个衰落后又复兴的历程,但是,80年代以来的复兴只是一种形式上的复兴,而宗族的实质并没有复兴,因此只是一种有限的复兴,换言之,是一种处于衰落状态的宗族。这种情况对于宗族身处的村落社会和宗族的构成成分个人有什么样的影响,这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我们认为这对于村落和个人都具有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意义。宗族在人们的生活实践中,已经在很大程度上从个人的社会交往能力和人际关系网络关系中表现出来。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暂无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王铭铭 .村落视野中的家族、国家与社会.载于王铭铭 王斯福.乡土社会的秩序、公正与权威[C],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99 [2] 温锐 蒋国河. 20世纪90年代以来当代中国农村宗族问题研究管窥[J],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04) [3] 《方山乡志》编纂委员会.方山乡志[P],北京:方志出版社,2004:90 [4] 冯尔康.中国古代的宗族与祠堂 [M], 北京:商务国际出版社,1996:43-56 [5] 王铭铭. 溪村家族:社区史、仪式与地方政治[M], 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19-24 [6] 王沪宁.当代中国村落家族文化:对中国社会现代化的一项探索[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23 [7] 刘晓春. 仪式与象征的秩序:一个客家村落的历史、权力与记忆 [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108-119 [8] 冯尔康. 中国传统家族文化的当代意义[J], 江海学刊,2003(06) [9] (英)莫里斯•弗里德曼.中国东南的宗族组织[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0:122-144

调查方式

走访、现场采访、个别交谈、图片、照片、集体组织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检视以往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到人们不约而同地将注意力集中到了宗族的宏观和中观层面,宗族在人们的视野中,是与国家、社会相并立的众多力量的一极。人们所着力弄清的是它对于国家与社会发展的意义,是它在社会发展的大历史中的刚性的角色。同样,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研究中,人们基本上都是围绕复兴状态下的宗族而进行的探讨,人们强调的是这种复兴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原因,以及它同现代经济、政治、社会发展的关系,尽管人们采用的方法不同,视角不同,得出的结论也各有不同,但在人们的理论建构中,宗族是作为宏观叙事的一部分,与“民族—国家”这一主流话语共生共存的。这些研究自有其合理的一面,对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也有重大的意义。然而,在这些研究中对于没有复兴或复兴较少的宗族的研究却比较稀少,这就使宗族研究缺乏可以互相对比的个案,从而制约了宗族研究应有的深度。同时,宗族作为产生并主要存在于乡村社会的一种社会性的血缘组织,其自身的存在状态和变迁对于村落和个人具有各不相同的影响。因此,我们对于宗族微观的一面不能视而不见。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在于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在现代化潮流的冲击之下,逐渐复兴的宗族文化是如何被人们重新建构起来的,对人们的生活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还没有进行研究,而这也正是我们需要进一步深入探索的地方。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