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皖北地区中学生艾滋病知识、态度、行为的现况调查
小类:
社会
简介: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皖北地区某县在校初、高中生共1600名,对其进行自填式匿名问卷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1557份,有效率为97.31%。对有效问卷进行整理分析,比较不同性别、年级对艾滋病的知识、态度及行为间的差异。 初中生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的知晓率较低,在对中学生进行艾滋病宣传教育时,应加强低年级学生的教育,同时其重点应加强对传播途径、原因、机制及国家政策等方面的宣传,以提高学生对艾滋病的认识。
详细介绍:
目的 了解皖北地区某县中学生对艾滋病的知识、态度、行为现状, 为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皖北地区某县在校初、高中生共1600名,对其进行自填式匿名问卷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1557份,有效率为97.31%。对有效问卷进行整理分析,比较不同性别、年级对艾滋病的知识、态度及行为间的差异。 结果 在1557份有效问卷中, AIDS基本知识回答正确率为26.2%-94.1%,高中生回答正确率普遍高于初中生(P<0.05)。高中生对AIDS的传播方式知晓率为87.3%,有77.5%的被调查者回答蚊虫叮咬不会传播艾滋病。 结论 初中生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的知晓率较低,在对中学生进行艾滋病宣传教育时,应加强低年级学生的教育,同时其重点应加强对传播途径、原因、机制及国家政策等方面的宣传,以提高学生对艾滋病的认识。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了解皖北地区中学生对艾滋病的知识、态度、行为现状, 为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提供理论依据。采用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前期先通过文献调查法,收集大量相关资料;同时还采用访问调查法,咨询有相关研究经验的老师的意见。到达实地后主要采用访问调查法、集体访谈法、实地观察法、文献调查法和问卷调查法。后期,再通过相关数据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预防艾滋病的相关问题在该地的量化体系不是十分明确,重视程度也不高,且缺乏相关的学术资料,目前国内学者在该地区对这方面研究方兴未艾,但大多数研究都是从理论到理论,缺少实证研究和深入探讨。从当地实际出发,进行大量的实证研究和深入重灾区了解第一手材料是本课题的创新点和亮点所在。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调查组通过对皖北地区某县城乡初、高中在校学生艾滋病一般知识和传播途径的调查,了解他们对艾滋病的认知情况,在当地学校起到宣传作用,并讨论分析出现阶段该县艾滋病知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为学校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提供背景资料,同时也为当地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提供理论依据。

作品摘要

目的 了解皖北地区某县中学生对艾滋病的知识、态度、行为现状, 为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皖北地区某县在校初、高中生共1600名,对其进行自填式匿名问卷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1557份,有效率为97.31%。对有效问卷进行整理分析,比较不同性别、年级对艾滋病的知识、态度及行为间的差异。 结果 在1557份有效问卷中, AIDS基本知识回答正确率为26.2%-94.1%,高中生回答正确率普遍高于初中生(P<0.05)。高中生对AIDS的传播方式知晓率为87.3%,有77.5%的被调查者回答蚊虫叮咬不会传播艾滋病。 结论 初中生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的知晓率较低,在对中学生进行艾滋病宣传教育时,应加强低年级学生的教育,同时其重点应加强对传播途径、原因、机制及国家政策等方面的宣传,以提高学生对艾滋病的认识。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参考文献

[1] 孙利文. 北京市怀柔区雁栖中学学生艾滋病防治健康教育效果分析[J]. 职业与健康, 2006,22(10):770~771. [2] 李伟锋, 朱伟, 吴昊. 某县中学生艾滋病一般知识和传播途径认知调查[J]. 医药论坛杂志, 2010,(01):73~75. [3] 马迎华,季成叶.学校生活技能教育与艾滋病预防 中国校医,2004 ,18:376. [4] 王超,马迎华. 北京市部分中学生艾滋病知识态度和技能行为现状[J].中国学校卫生,2007, 4 (28) : 309~310 [5] 傅继华,于国防1 艾滋病预防与控制[M]1 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120522141 [6] 姚应水, 文育锋, 金岳龙, 等. 艾滋病流行区农村居民与中学生艾滋病知识、态度对比研究[J].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08,25(4):280~282. [7] 叶伟雄. 河源市城区中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及态度现况调查分析[J]. 实用预防医学, 2008,15(3):739~741. [8] 赵刚, 吴南屏, 吴灵娇, 等. 杭州市大中学生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干预效果评价[J]. 中国学校卫生, 2006,27(8):658~659. [9] 陈燕, 姚应水, 安洲, 等. 大学新生艾滋病歧视现象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J]. 安徽预防医学杂志, 2009,(06):414~416. [10] 何素勤,黄何,胡冰,等. 阜阳市在校学生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现 状及需求[J]. 中国学校卫生,2001,22(5):410. [11] 张群, 王艳. 中国当前艾滋病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 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 2002,8(5):303~306.

调查方式

 走访 问卷 现场采访 人员介绍 个别交谈 亲临实践 图片、照片 书报刊物 统计报表 影视资料 文件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研究概况:艾滋病是由艾滋病病毒感染引起的以破坏人身免疫系统为主的一种传染病,它可防不可治。其主要临床症状是长期发热、出汗、肌痛、厌食、全身淋巴腺肿大,易感染其它疾病,如肺结核、肺炎、肝炎、癌症等。艾滋病潜伏期2—15年,平均8—10年发病,发病后2—3年死亡。 防治措施: 国外:1.发达国家(美国)的防治措施: (1)研究抗艾滋病毒药物;(2)研究艾滋病疫苗;(3)统计各州的艾滋病人数;(4)普及艾滋病知识;(5)其他具体措施,如合理使用注射器。 2.发展中国家(南非)的防治措施: (1)制定预防艾滋病的长期计划;(2)加大宣传力度,争取全社会对治疗和预防艾滋病的支持;(3)对艾滋病进行有效的监测,每年公布艾滋病数据;(4)在政府部门中预防和治疗艾滋病。 国内:(1)充分保证艾滋病人的权利,倡导全社会关心这些病人,端正人们对待艾滋病者的态度;(2)加强对艾滋病的宣传力度,普及艾滋病知识,加强公民的自我防范和保护意识;(3)控制艾滋病传播途径和传染源,倡导健康的性行为,控制母婴传染和输血传染;(4)加大对艾滋病防治工作的经费投入,加强艾滋病防治中的科学研究。如流行病学等。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