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反打工文化:新农村建设的理性回归——以湖南省X县Y村为例
小类:
社会
简介:
本文针对新农村建设面临的打工过度甚至泛滥,提出了反打工文化。反打工文化并不是反对农村所有的打工行为,而是反对农村打工行为过度甚至泛滥。反打工文化的核心诉求是将打工由单纯的“经济行动”转变成综合多因素的“社会行动”,其理念目标是整合打工过程中的短期利益与长远利益、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以实现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详细介绍:
反打工文化:新农村建设的理性回归 ——以湖南省X县Y 村为例 【参赛成员】刘 艳 农村社会学方向2010级研究生 常金梁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09级本科生 姜浩然 会计专业2008级本科生 【指导老师】刘成斌 副教授 卢福营 教授 【核心观点】 本文针对新农村建设面临的打工...(查看更多)

作品图片

  • 反打工文化:新农村建设的理性回归——以湖南省X县Y村为例
  • 反打工文化:新农村建设的理性回归——以湖南省X县Y村为例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目的:针对打工过度甚至泛滥提出反打工文化。以引起社会重视打工文化对新农村建设付出的代价,并紧扣新农村建设的方针政策,有针对性地提出反打工文化的几点政策建议。 思路:首先以Y村为个案具体分析农村打工过度甚至泛滥对打工者个人、家庭及农村带来的负面影响,然后提出反打工文化的论题,探讨反打工文化追求综合社会效益,促进新农村建设,最后紧扣新农村建设的方针政策,有针对性地提出反打工文化的几点政策建议。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科学性:作品以社会学理性选择理论、人口推拉理论等理论知识为基础,以湖南省X县Y村为个案,对反打工文化的逻辑进行了详细的探讨。 先进性:本文以逆向思维切入,当社会大力提倡加快城市化进程时,本文关注到打工文化过度甚至泛滥对新农村建设造成的负面影响,视角新颖。 独特性:提出反打工文化是新农村建设的理性回归,并紧扣新农村建设提出反打工文化的政策建议。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1.以湖南省X县Y村为个案,呈现了农村打工过度甚至泛滥给家庭、农村、社会付出的代价。2.提出反打工文化,并从教育、养老、农村治理、社会稳定等方面针对性地提出了新农村建设的相关建议,对于合理引导农民有序流动、合理配置与充分利用农村劳动力、促进新农村持续发展有重要的指导意义。3.对于新农村建设的价值导向突破了传统的、单一的经济效益,提出新农村建设应该以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综合社会效益为导向。

作品摘要

本文从农村流行的打工文化出发,以逆向思维切入,针对打工过度甚至泛滥的现象提出反打工文化。文章首先以湖南省X县Y村为例,分析Y村打工过度的现象对打工者个人、家庭及农村建设和治理带来的挑战,从这个逻辑出发提出反打工文化的论题。然后探讨反打工文化是追求综合社会效益的理性选择,是促进新农村建设的理性回归。最后紧扣新农村建设的方针政策,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反打工文化的一些政策建议。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浙江师范大学第四届“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

参考文献

[1] 费孝通. 乡土中国[M].北京:三联书店,1985. [2] 徐勇.中国农村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3] 钱文荣.劳动力外出务工对农户水稻生产的影响[J].中国人口科学,2010. [4] 周祝平.中国农村人口空心化及其挑战[J].人口研究,2009. [5] 白南生.城市化与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问题研究[J].中国人口科学,2008. [6] 杜鹏....(查看更多)

调查方式

实地调查 深度访谈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一个最剧烈的变化就是流动人口规模的迅速膨胀。《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0》的统计结果为,流动人口数量已达到2.11亿,其中农村人口为1.3亿,成为流动人口的主体。农民工外出打工为推进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推动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增加农民收入和改善农村经济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但近年来,农民工打工行为也给新农村建设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目前,关于农民工研究是学术...(查看更多)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