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大学生手机使用情况调查与分析--基于在郑八所高校的调查
小类:
社会
简介:
手机的使用越来越广泛。我们通过调查发现,手机在大学生中的普及率高达99.31%,它给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了许多便利,一定程度上方便了大学生的学习,促进了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有利与大学生的信息获取等,但也存在着过度使用而影响学习、健康及公共秩序,甚至出现手机依赖等弊端。对此,我们提出建议:大学生应加强自我教育,学校应积极引导教育,社会应营造良好氛围。希望以此引起社会的重视,引导大学生正确使用手机。
详细介绍:
手机,拥有着庞大的用户群体,被广泛认可为继报纸、广播、电视、网络后的“第五媒体”,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在大学生群体中手机已成为一个具有较大覆盖面的传播媒体,手机作为一种信息终端与娱乐载体,给大学生带来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问题。我们对位于郑州市八所高校的80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抽样调查,同时开展网上调查作为辅助研究。调查结果表明,手机在大学生中已基本普及,达99.31%;手机辅助大学生的学习,促进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有利于大学生的信息获取,其通话、短信、上网、飞信等功能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一些大学生不能正确对待手机的正面效应与功用,存在过度使用影响学习、健康及公共秩序,利用手机作弊,甚至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手机依赖等问题。本研究针对以上问题提出如下三方面建议:大学生应加强自我教育,学校应积极引导教育,社会应营造良好氛围。希望相关部门给予关注,引导大学生正确使用手机。

作品图片

  • 大学生手机使用情况调查与分析--基于在郑八所高校的调查
  • 大学生手机使用情况调查与分析--基于在郑八所高校的调查
  • 大学生手机使用情况调查与分析--基于在郑八所高校的调查
  • 大学生手机使用情况调查与分析--基于在郑八所高校的调查
  • 大学生手机使用情况调查与分析--基于在郑八所高校的调查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手机给大学生带来很多便利,但也存在着弊端:部分大学生不能合理使用手机,影响学习、妨碍教学秩序,更甚者产生手机依赖。本研究旨在了解手机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为今后开展相应的研究提供实证性的依据。 通过对位于郑州市的八所高校进行走访和问卷调查,得到相关数据并进行分析,了解大学生手机使用现状,提出引导大学生合理使用手机的建议,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引导大学生正确使用手机。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科学性:选题科学:选取调查者熟知的研究对象; 调查方式科学: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调查,问卷采用封闭式问题结合部分开放式选项,形式规范,省时省力; 先进性:目前国内着重研究手机对大学生正反两面影响的较少,本研究是目前针对河南省大学生的手机使用方面的研究中调查范围最广的。 独特之处:本研究对大学生手机依赖进行了定义; 在采用纸质问卷调查的同时开展了网上调查。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通过对在郑高校大学生手机使用现状的调查和数据分析,一方面,为人们较全面的了解大学生手机使用现状提供依据,为分析手机使用中的问题提供参考,有效预防和改善大学生不合理使用手机的状况。另一方面,意在通过该调查,提出了矫正大学生不合理使用手机行为的建议,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和对该问题的解决,达到引导大学生正确使用手机的目的。

作品摘要

手机,拥有着庞大的用户群体,被广泛认可为继报纸、广播、电视、网络后的“第五媒体”,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在大学生群体中手机已成为一个具有较大覆盖面的传播媒体,手机作为一种信息终端与娱乐载体,给大学生带来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问题。我们对位于郑州市八所高校的80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抽样调查,同时开展网上调查作为辅助研究。调查结果表明,手机在大学生中已基本普及,达99.31%;手机辅助大学生的学习,促进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有利于大学生的信息获取,其通话、短信、上网、飞信等功能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一些大学生不能正确对待手机的正面效应与功用,存在过度使用影响学习、健康及公共秩序,利用手机作弊,甚至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手机依赖等问题。本研究针对以上问题提出如下三方面建议:大学生应加强自我教育,学校应积极引导教育,社会应营造良好氛围。希望相关部门给予关注,引导大学生正确使用手机。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1、本作品在第八届“挑战杯”河南农业大学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得“一等奖”; 2、本作品在河南农业大学牧医工程学院第四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得“一等奖”。

参考文献

1、董海军.社会调查与统计[M].第一版,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8. 2、匡文波.手机媒体概论[M].第一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9. 1-146,179-208. 3、张厚生,袁曦临.信息素养[M].第一版,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3.17-42,60-114,150-157,243-288. 4、沈德立主编.中国大学生心理素质调查[R].第一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2009,8.1-22,51-74,239-267. 5、郭念锋,虞积生.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M].第一版,民族出版社,2009,3.56-60,190-191. 6、沈勇.手机使用行为及其影响因素[D].浙江大学理学院,工程心理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4. 7、张明.摆脱痛苦的心理依赖---成瘾心理[M].第一版,科学出版社,2006,12.1-48,179-216. 8、Jeffrey A. Tucker.The Myth of the Cell-Phone Addicition[N].Mises Daily,2005,6.

调查方式

本调查采用实地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网上调查辅助法三种调查方法相结合,通过走访、现场采访、个人交谈、亲临实践等方式对位于郑州市的八所高校进行调查。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90年代中后期至世纪之交手机逐渐普及,使用率逐渐提高。人们开始研究手机硬件对人身体的伤害,如辐射、燃烧、爆炸等。但是,这些研究忽略了长期使用手机所引起的非手机硬件上的伤害,如长时间发短信造成的手指酸痛及肌肉损伤等,同时研究也局限在物理影响方面,忽视了心理、社会等方面的影响。 新世纪以来,人们对手机的要求越来越高,手机一族的兴起也引来更多的社会关注。这段时期的相关研究涉及到了心理、生理、文化、社会,白领、学生,短信、游戏、彩铃、上网和mp3等各个角度和领域,这一时期关于手机的研究主要是从经济学、哲学、手机功能和传播学等角度展开的。 06年央视一项调查显示,76%的手机用户表示,如果没有手机短信会觉得不适应,甚至“非常不适应”。很多人因为频发手机短信得过“手指过劳病”,随着手机功能越来越多,各种手指病越来越多。 2010年11月16日,中南大学文学院院长欧阳友权教授指导的课题《大学生手机依赖症创新研究》表明8成大学生有手机依赖症,并且女生多于男生。湖南6所高校79.7%的受访大学生手机用户已经出现了上述“手机依赖”症状。其中严重依赖为47.5%;一般依赖为32.2%,潜在依赖的仅为20.3%。 美国马里兰大学的研究者发表最新报告称,美国大学生对手机、社交媒体和互联网的迷恋,显示出与毒瘾和酒瘾相同的症状。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