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 项目名称:
- 建立农村慈善组织的现实性分析——基于对河南省百所村庄邻里互帮个案的调研
- 来源:
- 第十二届“挑战杯”省赛作品
- 小类:
- 社会
- 简介:
- 慈善作为爱心与善行高度融合的产物受到广泛关注,然而长期以来农村慈善却成为慈善研究与人道救助的边缘区域。农村是否具有发展慈善的现实性?农村如何发展慈善?Charity调研小组深入河南省百所村庄进行调研,提出建立农村慈善组织是必要且重要的,并整合出建立该组织的现存优势条件与现实制约条件,最后针对制约条件,分别从宏观与微观层次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进而进行模式构建,为农村慈善组织的实体运行提供了模型。
- 详细介绍:
- 慈善是一种美德、是爱心与善行的高度融合,是人类特有并随着文明程度的提高而发展起来的道德情操。在中国,慈善理念早已植根于中华民族优秀而古老的传统美德之中,虽然历史的推进打破了传统的机制,但传统的慈善思想仍广泛留存在思想的载体——人的意识里,特别是在发展相对保守的农村地区。因此在农村发展现代慈善事业首先具有客观的思想优势。结合农村现实我们不难发现农村发展慈善事业更具有一系列独特...(查看更多)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 调研的目的:通过纵向了解建国以来中国农民化灾、解灾和抗灾的状况,深入剖析当前农村社会保障和社会救济的不足,为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提供建议。横向对比城乡慈善发展,挖掘农村慈善发展的利弊条件,探索出具有可操作性和可行性的农村慈善组织,为农民建立一道生存防护线。 调研思路:通过实地调研了解农民邻里互帮行为及经典个案,分析建立农村慈善组织的必要性、可行性以及制约因素并进而构建出合理化的模式。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 一.科学性 1调研对象:河南省百所代表性村庄 2调研方式:问卷调研与当面访谈 3研究变量:多维度研究 4资料收集:采用自填式问卷与结构式访谈相结合 5资料分析:利用 SPSS软件对数据分析 二.独特之处: 1.群体划分,精英阶层的功能分析 2.全新视角,慈善的社会化研究 3.区别对待,农村独特的理论框架与慈善优势 4.实体建构,化日常行为为理论研究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 首先,慈善组织平台对农民抗灾具有缓冲功能,调节着贫富分化带来的心理失衡,更为重要的是它塑造了村庄文化并可以进一步通过与社会各界的互动实现物质和文化上的互利共赢。其次,慈善组织分担了政府的部分职能,也为政策的出台政府提供了基层信息。对于缩小贫富差距,营造和谐社会影响深远。最后,此次研究不仅为农村慈善的研究填补了数据资料的空白,还提出了一个健全的慈善组织模型,为农村慈善组织的创立开辟了现实道路。
作品摘要
- 随着自然灾害与意外事件的频发,部分农民因自身条件的限制与国家救助的滞后性等原因,因灾返贫、因灾赤贫而产生对政府、对社会的叛逆心理与反抗行为,成为诱发社会动荡与失控的潜在风险。同时,媒体的宣传、农民素质与经济条件的相对提高使许多农民具有了一定的慈善捐赠诉求,而农村却缺乏捐赠渠道,严重阻碍了资源的横向调节与贫富流动。鉴于此,我们对河南省百村邻里互帮个案进行了调研。本作品通过文献回顾对...(查看更多)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 1.河南大学第七届大学生学术节论文大赛中荣获优秀团队奖 2.派生文章《弱势群体体面劳动与尊严生活的路径选择——基于对弱势群体体面劳动与尊严生活面临困境的探讨》在河南大学第七届大学生学术节论文大赛中荣获二等奖; 3.派生文章《英美社会保障的差异及原因分析》、《老年群体的群体弱势及路径选择》、《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执行效果的微观分析》等亟待发表;
参考文献
- 1.张桂琳,彭润金等:《七国社会保障制度研究——兼论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徐麟:《中国慈善事业发展研究》,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年版 3.卢汉龙:《慈善关爱与和谐》,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4.宋斌文:《当代中国农民的社会保障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 6.杨翠迎:《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年版 ...(查看更多)
调查方式
- 1.文献回顾:整理国内外同类课题的研究水平; 2.问卷调研:村民问卷与村委会问卷; 3.当面访谈:对村庄邻里互帮个案进行追踪,对相 关人员进行个人交流; 4.书报刊物:吸收村庄文字资料。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 1.当前国内同类课题的研究水平 郑功成在《现代慈善事业及其在中国的发展》一文中,详尽阐述了现代慈善事业的特征及其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强调要完善慈善法制,建立健全慈善发展机制,扩大慈善组织的覆盖范围,使其向基层扩展。 邵祥东在《我国农村新慈善事业制度激励弱化的聚群结构分析》一文中,就影响我国农村新慈善事业发展的机制因素、聚群结构因素方面进行研究。 李月娥在《发展我国...(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