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新农村建设语义下农村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状态研究——基于濮阳周边农村麦秆画的实证调查
小类:
社会
简介:
传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种重要分类。本文以濮阳麦秆画为例,运用以问卷调查为基础的定量研究和以个案访谈为基础的定性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首先从政策因素、传承人因素、乡企因素以及非遗自身的因素来素描非遗的生存状态;之后通过实证调查,重点揭示在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最后提出“非遗”保护中的相关对策与建议,包括:亲近校园;重视民间;慎对“产业化”等。
详细介绍:
本文首先对新农村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状态以及麦秆画等核心概念进行了详细的界定,然后又介绍了其基本研究思路,本文主要以生存状态为切入点,分别从政策因素、传承人因素、乡企因素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的因素来素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状态,勾勒其基本生存肖像;之后通过实证调查结果,以“麦秆画”为例,重点揭示了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状态,凸显出“非遗”保护中的五大矛盾;在此基础上,提出“非遗”保护中的相关对策与建议 在我们确定研究思路之后,进而提出研究的方法,本文主要以河南省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典型代表濮阳麦秆画为例,运用以问卷调查为基础的定量研究和以个案访谈为基础的定性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进行了调查研究,调查研究对象主要包括了政府主要相关职能部门、麦秆画传承人聂远征、其他麦秆画传承人、农村麦秆画手工艺作坊老板及员工、普通民众、经销商等。 通过分析研究调查结果,本文对濮阳麦秆画进行了详细的剖析,分别从麦秆画的起源、制作工艺、传承人、产业化模式以及麦秆画保护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等方面分别进行定性和定量研究,最后确定了在麦秆画发展和保护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作用的生存状态因素分别是企业因素、自身因素、政策因素、传承因素等。 之后由麦秆画的生存状态,引发了我们对其生存现状的思考,麦秆画保护难的重要原因主要有以下五点: 1、分支众多,各自为战 2、家族传承现象突出 3、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环境的缺失 4、走出去与关起来的矛盾 5、保护参与对象单一 通过对麦秆画保护难的问题进行更进一步的分心,我们得出在麦秆画的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存在一系列问题,如用工难、成本压缩、产品创新、缺乏统一的行业约束、政策倾向不够等。 对此,我们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如政府应当出台政策法规,确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方针和目标;采取有效措施,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有力保障;加大宣传力度,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和弘扬、扩大国际交流与合作,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出去”等。而在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时也要注意处理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要处理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传承与发展的关系,要处理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人保护的关系,要处理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产业化发展的关系。最后,我们提出了针对性建议——创意园,一种有效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手段。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不断冲击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面临严峻局势,不少民族民间传统手工艺正面临着严峻的生存危机和发展困境,有的甚至已湮没失传,因此,保护民族传统手工艺的工作刻不容缓。相信我们在本文研究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以及提出的各种对策和建议都有助于今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开展,但就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和发展问题的根本解决而言,我们的工作无疑还任重道远,需要更多人去关注、探讨和研究。

作品图片

  • 新农村建设语义下农村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状态研究——基于濮阳周边农村麦秆画的实证调查
  • 新农村建设语义下农村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状态研究——基于濮阳周边农村麦秆画的实证调查
  • 新农村建设语义下农村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状态研究——基于濮阳周边农村麦秆画的实证调查
  • 新农村建设语义下农村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状态研究——基于濮阳周边农村麦秆画的实证调查
  • 新农村建设语义下农村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状态研究——基于濮阳周边农村麦秆画的实证调查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目的:作品撰写出于对“非遗”生存状态的关注,其目的在于探讨政府与社会应该怎样解决“非遗”的保护问题,以使“非遗”在新农村建设的语义下得到更好的发展与保护。 基本思路:作品以生存状态为切入点,首先从政策、传承人、乡企及“非遗”自身因素素描 “非遗”生存状态;然后通过实证调查,以“麦秆画”为例,重点揭示手工艺类“非遗”的生存状态,凸显出“非遗”保护中的矛盾;最后,提出“非遗”保护的相关对策与建议。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一、科学性 本文采用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在构建理论框架的同时更加强实证研究。在实证研究中,作者对濮阳市区及周边2个农村进行了问卷调查,符合统计科学要求。 二、先进性 1、选题典型,透析本质 2、结合现实,提出建议 三、独特之处 1、研究对象独特 2、研究视角独特 3、研究方法独特 4、政策性建议独特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实际应用价值: 1、本文阐释了“非遗”的生存状态,不仅使“非遗”文化得到很好的宣传,也提高了人们保护“非遗”的觉悟。 2、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探讨研究。文中提出了独特的“非遗”产业化保护法,为“非遗”保护指明了方向。 现实意义: 有利于民族精神的弘扬,维护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作品提出的“非遗”保护策略具有可行性,对“非遗”保护可起到参考作用。

作品摘要

摘要: 随着党中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的提出,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 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日益为党和政府所重视并提到重要议事日程。 传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非遗”的重要分类之一。本文以流传在濮阳一带的麦秆画为参照,以生存状态为切入点,首先从政策、传承人、乡企及“非遗”自身因素素描 “非遗”生存状态;然后通过实证调查,以“麦秆画”为例,重点揭示手工艺类“非遗”的生存状态,凸显出“非遗”保护中的五大矛盾;最后,提出“非遗”保护的相关对策与建议:亲近校园;重视民间;慎对“产业化”等。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黄鹏.小麦秆做出大文章[J].农村新技术. 2006,12(1):42-77. [2]王在华.奇葩一朵麦秆画[J].中州今古.2008,12(1):62-67. [3]李婷.麦秆做画走上致富路[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0,5(1):42-45. [4]陈文.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D]西北大学2004,12(1):32-35. [5]【日】爱川纪子:《无形文化遗产:新的保护措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报告—文化的多样性、冲突与多元共存》.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6(1):42-66. [6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2(1):66-88.

调查方式

■走访 ■问卷 ■现场采访 ■人员介绍 ■亲临实践 □会议 ■图片、照片 □书报刊物 ■统计报表 □影视资料 ■文件 □集体组织 □自发 □其它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国内外水平概述 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起步较晚,虽然以“十大集成”、“二大工程”为代表的保护实践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和保护实践的研究还存在很多不足。“非遗”国内外研究成果主要有以下几点: 其一,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和内涵的认识 1、非物质文化遗产名称的探讨 文博界在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时,有的使用无形遗产,有的使用非物质遗产,有的使用无形文化遗产,有的使用非物质文化遗产。 2、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和内涵的理解 非物质文化遗产广义是指“前人创造并遗留下来的全部口头形态、非物质形态的文化遗产”;狭义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希望予以保护的范畴”。 3、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载体的认识 目前有代表性的意见有二种。第一种观点认为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载体。第二种观点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载体有的是人,有的是其他物质。 其二,现阶段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背景的探讨 国内学者普遍将其归结为全球化。此外,苏东海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特性也决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濒危的境地。 其三,非物质文化遗产特性的认识 文博界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以下特性:1、非物质性2、活态性3、传承性4、时代延续5、坚韧性6、非一致性7、独创性8、依附性9、系统性。向云驹先生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性归纳为地域性、变异性、综合性、集体性、传播性、象征性、模式化和类型化等,这是与其他观点差异所在。 其四、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别的探讨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分为5大类别:a、口头传说和表述,包括媒介的语言;b、表演艺术;c、社会习俗、礼仪、节庆;d、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e、传统手工艺。 其五、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法的探讨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无形遗产部主任爱川纪子(NORIKOAIKAWA)提出了目前“非遗”的两种保护方法,第一种方法被称为“记忆工程”,即通过录音、录像、文字记载等方式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记录存档。第二种是通过培养“接班人”来实现非遗的传承。这两种方法也得到了国内文博界的普遍认可,而且倾向于通过第二种方法进行保护。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