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父权制的审判——《了不起的盖茨比》中“摩登女”的文化与女性主义解读
小类:
社会
简介:
对菲茨杰拉德的著名作品《了不起的盖茨比》进行女性主义视角的分析,尤其是书中对众多“摩登女”的形象的负面描写,揭示当时美国社会仍是主流男性中心社会,并且表明了他们对一战后新女性的反感和恐惧。
详细介绍:
《了不起的盖茨比》是美国著名作家菲茨杰拉德 (F.Scott Fitzgerald)的代表作,这部小说描画了爵士时代对浪漫、自由的渴求,以及表面的奢华背后的空虚和无奈,塑造了众多“摩登女”的形象,从女性主义的视角看,作品中摩登女的歪曲性描写反应了主流男性中心社会对一战后新女性的反感和恐惧。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目的:通过对菲茨杰拉德的著名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的分析,揭示美国“爵士时代”新女性的生存状况,和作者隐含的厌女症情结。 基本思路:通过对小说中次要女性角色和三个主要女性角色:戴西•布坎南、乔丹•贝克、默特尔•威尔森的分析,指出,美国十九世纪二十年代现代女性的出现对美国社会文化产生的巨大冲击,和当时社会大多数人对摩登女的反感是由于传统父权制意识形态对女性角色的刻板规定。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传统对菲茨杰拉德作品的解读往往从“美国梦”破灭的角度入手,本文创造性的从女性主义、文化研究的角度重新解读《了不起的盖茨比》这部菲氏代表作。不仅提出菲茨杰拉德对女性的歪曲性描写是由于他本人的厌女症情结,更结合当时的时代社会文化语境指出摩登女的出现具有的典型社会内涵。因此本文在理论研究和学术创新方面都具有突出意义。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两性和谐平等与否是评价一个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尺,女性主义重要的是它执著于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等关系的历史性改善,以及人际(含性际)关系和谐化的理想期待,是一种“要彻底改变父权制度的、有远见的政治、爱的政治”。通过从女性主义的视角审查小说、文本中隐含的父权制、意识形态、社会性别等问题,可以使我们超越二元对立思想的束缚,促成男女两性健康平等的发展,以及对构建当代理想的两性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作品摘要

《了不起的盖茨比》是美国著名作家菲茨杰拉德 (F.Scott Fitzgerald)的代表作。从其第一部小说《天堂的这一边》开始,菲茨杰拉德就被称为“发明了摩登女的人”,“摩登女界(flapperdom)的小说之王”。通过创作出美国20年代出现的新女性(Flapper)——摩登女的形象,菲茨杰拉德迅速获得了名誉和财富,他甚至将他的妻子泽尔达也写入作品变成了美国摩登女的原型人物,菲氏承认“我有时也弄不懂到底是摩登女造就了我,还是我造就了她。”文学作品经常反映其文化的意识形态冲突,无论作者是否意图如此,因为作家同样被时代的意识形态所影响。一方面,费茨杰拉德淋漓尽致的描画了爵士时代对浪漫、自由的渴求,以及表面的奢华背后的空虚和无奈,生动地反映了20世纪20年代“美国梦”的破灭。但另一方面,《了不起的盖茨比》表现了男权制社会对一战后新女性的反感和恐惧。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2010年9月中文核心期刊《时代》杂志公开发表

参考文献

1、[英]乔舒亚•蔡茨:《摩登女》,张竝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2、林树明:《多维视野中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3、[美]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夜色温柔》,贾文浩,贾文渊译,北京燕山出版社,2001年版。

调查方式

√其它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自1996年以来,国外菲茨杰拉德研究呈现出深度和广度发展的热潮,许多批评家运用了现当代批评理论和方法来剖析菲氏的作品,产生了不少颇有创见的论著。也有一些批评家坚持从社会、历史、文化的角度去阐释,也出现了一些有新意、有深度的论著。内容包括工具书、论文集、批评专著等等。如马修•J•布鲁科利和朱迪斯合编的《菲茨杰拉德创作》,柯克•柯纳特的《剑桥F•斯科特•菲茨杰拉德导论》。 我国学术界从20世纪80年代一来,对菲茨拉德的研究逐渐升温,在步入新世纪后,由于其笔下对于爵士时代的描写与当代某些部分有相似处以及批评理论的推陈出新,菲茨杰拉德的作品在我国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其中较为著名有吴建国教授的专著《菲茨杰拉德研究》,此书于2002年问世,系统、全面地对国内外菲氏的译介和研究进行了梳理,全面总结了前人的研究成果,是我国菲氏研究的里程碑式的著作。越来越多的中青年学者也纷纷从多种研究方法和角度,如原型批评、叙事理论、心理分析等多角度进行研究。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