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 项目名称:
- 平顶山市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
- 来源:
- 第十二届“挑战杯”省赛作品
- 小类:
- 社会
- 简介:
-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推进和经济结构的整,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愈来愈成为社会关注的热题。2010年平顶山市的高校毕业生将近2万人,就业任务十分艰巨。据调查研究,2006年大学生就业率为73%,2007年72.6%,2008年68%,2009年85%,2010年截止到7月份为72.2%,就业不仅是大学生个人和家庭的事情,而且是政府、社会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
- 详细介绍:
-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推进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尤其是2008年世界性金融危机在国内蔓延,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愈来愈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2010年平顶山市的高校毕业生将近2万人,就业任务十分艰巨,因此,调研平顶山市大学生的就业状况,发现问题,为政府决策、高校就业指导和毕业生就业都具有很强的现实和理论意义。 本课题研究背景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迅速发展,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凸显出高等教育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的矛盾。 从上世纪90年代起,我国开始推行高等教育大众化战略。1999年,我国政府正式启动了普通高校扩大招生规模政策,当年在校生人数为742.2万人,毛入学率为10.5%。2001年,我国各类高校在校生规模达到1300万人,仅次于美国跃居世界第二,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3.3%。到2007年中国各类高等教育在校生人数超过2500万人,翻了近一倍,毛入学率达到22%。根据规划,到2010年,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达到25%,在校生将达到3000万人。根据20世纪70年代美国社会学家马丁•特罗提出的“高等教育大众化” 的概念,(其标准之一是“适龄青年毛入学率达到15-50%”), 我国现在至少从规模上已经进入到大众化阶段。 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迅速发展,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日益凸显出高等教育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的矛盾,推动高等教育制度在不断以应对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求。这种改革首先表现大学生的就业分配制度上,学生就业由原先 的“统一分配”转变到现在的“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大学生不再是以往的天之骄子,毕业就能找到工作;高校也不再是纯理论的殿堂,只管教书不管理论有用没用;用人单位也不再完全是政府的试验田,只管接收,不管来人是否适合需求。再者,近年来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都不尽人意,。 第二,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是事关我国教育改革、社会稳定以及整个国家民族发展方向的大问题。首先,大学毕业生,是国家建设的宝贵人才,实现其充分就业,发挥他们的积极作用,是科教兴国战略的重点,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其次,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关系改革开放稳定大局以及和谐社会的创建,直接左右着无数家庭的悲喜。再次,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也影响到整个社会对于教育的投入。因为大学生不能成功就业,加大了中低收入家庭的教育支出,成为农村贫困的另一来源;难就业使读书无法在短期内收回成本,新的读书无用论又将抬头。当整个社会对于教育投资的认同在降低时,这个国家民族的发展也就很值得反思了。 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现实理论意义 (1) 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 (2) 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是人才强市战略实施的保证。 (3) 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能促进高校健康发展,很好实现高等教育服务社会的功能。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 目的:1.调查分析平顶山市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2.提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相应对策。3.为政府出台针对性的政策方针提供理论依据。4.为在校大学生增强可就业生能力提供努力方向。 基本思路:第一部分:问题提出。第二部分: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理论分析。第三部分:实证分析影响平顶山市大学生就业的各种因素,建立相关模型。 第四部分:得出结论,提出相关建议和对策。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 先进性和独特之处: 本项目吸取国内外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的最新成果,重点从平顶山市用人单位角度调研用人单位挑选大学毕业生的标准,初步形成大学生的可就业能力结构,同时从政府部门角度调研相关部门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工作以及成效,一改多见的从大学生角度的研究,填补了此类论文在此角度研究的空白。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 项目完成之后,对政府、企业、高校、以及学生自身解决目前的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都具有重要的现实理论意义。
作品摘要
- 随着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越来越受到了社会的关注,成为社会的热点问题。本课题通过对平顶山市人力资源局和社会保障局、市人才交流市场、市内部分高校、用人单位以及应届大学生进行不同层面的调研,基本上了解了平顶山市高校近年来大学生就业的基本情况,包括就业渠道、就业观、就业能力等方面的状况;平顶山市劳动力市场的供需情况,以及市委、政府促进鼓励毕业生就业的各种措施。 本课题分析了平顶山市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原因,主要有:社会层面上,大学毕业生总量不足和结构性过剩的矛盾并存; 政府层面上,政府在制度完善、就业市场发育、行业监管等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企业层面上,追求利润、节约成本以及忽视长远发展的短时行为是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之一; 高校层面上,专业设置、教学管理以及对大学生的就业辅导等方面存在诸多不完善的地方;学生自身上,安于现状、就业观念落后、缺乏实践能力等是大学生就业问题的主要原因。 本课题通过调查研究,对政府、企业、高校、和在校学生提出了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针对性策略,并初步形成了大学生就业能力发展框架。 关键词: 平顶山市 大学毕业生 就业 可就业能力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 本作品在我院第五届挑战杯中获得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学术论文类第一名。
参考文献
- 王思民等.浅析马丁•特罗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论理论内涵. 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6(10) 任绍敏.大学毕业生就业面临结构性失衡[N].第一财经日报,2005-02-07. 谢小青.人力资本投资与就业促进[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7:11. 张小明.人才“高消费”=人才“高浪费”[N].科学时报,2007-04-10. 谁挡了大学生就业的道[N].中国青年报,2009-04-02. 岳昌君,丁小浩.受高等教育者就业的经济学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3,(6):21-27. FreemanR.B. Demand for Edueation.Handbook of Labor Eeonomies,North-Holland[M]:Elsevier seienee Publishers,1986,(1). HansenJ.Earning Dispersion,Risk Version and Edueation[J].Discussion paper,No.513,2002:122-126. 林南,沃尔特•约翰.社会资源和关系的力量:职位获得中的结构性因素[J].国外社会科学,1999(4):55-57.
调查方式
- 访谈调查,字纸、电子的问卷调查,文献调查。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 一、国内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原因综述 (1)专业结构与市场需求不协调。即高校的专业设置不能较快地反映社会需求。中国大学毕业生面临的是“结构性失业”,由于专业设置的问题,一方面高校毕业生就业难,一方面仍然有许多职位空缺。 (2)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服务体系不完善。虽然高校现在很重视就业指导工作,但是它的实际效果并不能完全被在校学生接受,或者在某种程度上就没有到位。没有充分发挥用人单位和毕业生之间联络人的纽带作用。 (3)劳动力市场的分割。学者孙海峰认为:制约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瓶颈”主要有:一是政策壁垒太多,二是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太大;三是城乡二元体制长期存在。北京大学的岳昌君和丁小浩经过研究发现,行业收益的显著差异可以分解释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上“有业不就”和“无业可就”并存的现象。 (4)毕业生综合能力下降。高校扩招以来,我国已经由以前的精英教育转化为大众化教育,高校规模的迅速扩张并没有在师资、教学管理等方面做好充分的准备。 二、国外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研究现状 (1)供给需求理论。此理论的主要观点就是,高校毕业生的总体数量大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量,从而造成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困难。代表学者是荷兰的弗里曼(Freeman)。 (2)教育投资收益理论。这种理论认为:为追求教育投资收益,高校毕业生通常都会高估自己的预期收入,在寻找工作过程中,不愿意进入实际工资比预期收入低的岗位就业,从而导致就业难,造成知识性失业。 (3)社会资本理论。这种理论代表人物是美国学者林南(LinNan),他认为即使在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社会,人们在求职过程中也仍然更多地借助于社会网络途径,通过社会资本来寻找新工作。社会资本对于求职过程和结果的作用亦是相当明显,甚至超过了人力资本的作用。 (4)过度教育理论。该理论认为,在教育供给超过社会对教育的需求的情况下,雇主只能借助于教育程度作为判断工人未来表现的手段,大家都想通过教育获得好的职位,随着好职位的变得越来越少,试图挤上好职位的竞争就会越来越激烈,同样的职位对应聘者的受教育年限要求越来越高。于是教育不断膨胀,产生过度教育问题。代表人物是美国学者卢卡斯(Luca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