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新农村建设视野下的“留守妇女”问题研究 ----以江西省井冈山市龙市镇柏露乡为例
小类:
社会
简介: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发展,我国农村,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农村则日益凸现“留守妇女”问题。当前社会各界都在积极关爱、关注“留守儿童”问题,但对于“留守妇女”问题却未引起足够重视,这不仅影响广大农户家庭生活,而且严重制约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因此研究“留守妇女”问题则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详细介绍: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大量的青壮年劳动力走出家门,流入城市.他们将妻儿留在原籍,一个被称为“留守妇女”的群体随之出现。由于男性劳动力的外流,使得这一群体面临着劳动强度高;精神负担重,安全隐患多等几大问题,对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有较大的影响。本文以课题组的调研数据为依据,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时期对井冈山市A镇农村留守妇女的大概情况进行了总结,通过分析进而提出解决农村“留守妇女”问题的基本对策。“留守妇女”问题不仅关系到广大农户的家庭生活质量,而且也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的成功与否,因此研究“留守妇女”问题则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农村留守妇女为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甚至做出了某些牺牲。可是她们的生活状况到底如何?她们遇到了什么样的问题与困境?这些答案都是模糊的。因为对留守妇女关注得不够,所以她们在我们的视野里是模糊的。 因此,本文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唤醒整个社会和政府部门对新农村建设中“留守妇女”提高重视,关注她们面临的问题与困境,帮助她们解决困难,促进妇女自身更好的发展。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1、将新农村建设中“留守妇女”问题全面呈现,为进一步提供详实地一手研究资料打下坚实的基础。 2、对“留守妇女”理论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发现和参考。 3、得出实际可操作的“留守妇女”问题的对策。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研究留守妇女问题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现实要求 二、留守妇女问题研究拓宽了妇女研究的时空领域 三、留守妇女问题研究为新时期妇女文明进步事业提供智力支撑

作品摘要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发展,我国农村,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农村则日益凸现“留守妇女”问题。当前社会各界都在积极关爱、关注“留守儿童”问题,但对于“留守妇女”问题却未引起足够重视,这不仅影响广大农户家庭生活,而且严重制约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因此研究“留守妇女”问题则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华东交通大学第十二届挑战杯中获校级二等奖

参考文献

[1]王燕芬,向秋红. 农村留守妇女的社会支持问题研究[J]. 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2]贺雪峰.动荡的婚姻与家庭—以川西平原农村调查为例[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双月刊)、(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 [3] 许传新. 男性劳动力大量外出背景下的农村妇女政治参与研究—关于留守妇女与非留守妇女的比较分析[J]. 学习与实践,2009(5).

调查方式

问卷 走访 个别交谈 统计报表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国外研究现状: 农村留守妇女是我国当代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独特现象,国外学者对农村留守妇女研究较少,国外的相关研究主要是对中国妇女和社会性别的研究,且限于对中国历史进程妇女问题进行研究。 在国外学者中,研究妇女问题的杰出代表应该归属马克思。马克思在自己有关女权的著作中曾经写到“妇女解放的程度就是衡量解放的尺度,从世界历史上来看,妇女受剥削的程度与社会体制有着深层次的关系,妇女的社会地位始终处于社会的最底层”。从马克思时代走过来的100多年间,很多学者也对中国妇女问题进行过深入的研究。高彦颐(Dorothyk)的《深闺之师:17世纪中国的妇女与文化》(1995),是对明末妇女文化的研究;曼索恩(SusanMann)的《珍贵的记录:中国漫长的18世纪中的妇女》(1997)考察了清代长江下游地区的社会性别关系;伊丽莎白•克罗(ElisabethCroll)的《中国妇女变化中的身分:20世纪中国的词汇、经历和自我感觉》(1995)考察了三个历史时期(民国时期、毛泽东时代和改革时期)中不同的社会性别词语和妇女的不同经历;哈丽特•伊文思的《中国的妇女与性:1949年以来关于女性性行为和社会性别的统治话语》(1997)追踪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两个时期的性文化话语(50、60年代和80、90年代),力图辨明其中同女性相关的意义等。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