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 项目名称:
- 少数民族地区校园语言暴力研究
- 来源:
- 第十二届“挑战杯”省赛作品
- 小类:
- 社会
- 简介:
- 本研究立足于校园语言暴力问题日益突出,而社会各界对少数民族地区校园语言暴力关注不够这一事实,对昆明市云南民族中学、西双版纳州民族中学和大理民族中学进行实地调查,在第一手资料的概括统计分析基础上,从性别社会学的视角,运用布迪厄等的相关理论,把握民族地区学生校园语言暴力的现状,针对其来源途径,分析其对学生造成的心理和精神伤害,探讨预防和减少民族地区学生语言暴力的方法,对构建文明和谐的校园具有重要意义。
- 详细介绍:
- 学校是一个包含人也包含文化的特殊场域,它不仅传递、创造文化,又同时规训与发展人,语言作为文化及人的载体势必成为研究学校场域的重要课题。语言暴力虽然不会对身体造成直接伤害,但它的伤害决不亚于硬暴力,硬暴力伤害的是学生的身体,痛苦可能是短暂的,随着时间的流逝,伤痛也许会愈合,但语言暴力所带来的伤害却是长久的,尤其是受传统社会文化思想、人们情感宣泄方式、两性平权意识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查看更多)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 现今校园语言暴力问题越来越凸显出来,被认为是亟待解决的三大校园伤害之一。云南省特殊的民族文化环境决定了其校园语言暴力有其自身的特点,其防治语言暴力的措施更有待于探索。基于以上假设对云南省的昆明市云南民族中学、西双版纳州民族中学和大理民族中学进行实地调查,了解其校园语言暴力的现状、成因及危害,探讨一套政府、学校、家庭、学生本人通力合作的预防与减少大学生语言暴力的措施,对构建民族和谐校园具有重要意义。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 研究以实地调查的第一手资料为支撑,运用布迪厄的社会学理论对研究加以论证,加强研究的可信度;打破以往国内相关研究多以沿海和中部地区中小学生为研究对象的局限,关注民族地区校园语言暴力问题;创造性地引入性别社会学视角,将语言与性别关系的研究向纵深推进,力图在将国外语言暴力解决对策本土化的同时,将研究对策具体化,结合民族特点,促进政府、学校、家庭、学生本人的通力合作,预防和减少民族地区校园语言暴力的发生。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 研究打破了以往对民族地区校园语言暴力研究不够、研究多局限于简单论述的局面;实地的调查研究、一手资料的收集、问题的具体分析为相关研究提供了资料支持与参考;性别社会学视角的引入丰富了研究,研究的综合分析又使得所用理论得到了实践检验;对民族地区校园语言暴力的关注有助于加强社会、学术界的重视,针对云南省多元民族文化共生与发展而提出的校园语言暴力防治措施,为相关机构预防和控制语言暴力提供了材料支持与建议。
作品摘要
- 研究在明确校园语言暴力概念、语言背后的学校社会关系网的基础上,结合实地调查,将民族地区校园语言暴力归纳为学生之间的语言暴力、教育教学中的语言暴力、话语规划中的符号暴力三种。分析民族地区校园语言暴力的现状,得出其产生的原因和大中城市差异不大,主要有:不良家庭环境的影响,学校法制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缺失,社会上不良现象和传媒的影响。并特别指出,民族地区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查看更多)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 以《少数民族地区校园语言暴力研究》为素材的论文《学校场域中语言暴力的社会学分析》在《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10年4月第27卷)上发表; 云南民族大学2009-2010学年度学生社会实践、科研项目《少数民族地区校园语言暴力研究》鉴定为优秀(证书号2010006); 作为硕士毕业论文参加云南民族大学2010年12月开题报告会,一致认为有进一步研究价值。
参考文献
- [1]袁建勤,唐民,王珍,江凤兰,王献敏:“在校园语言暴力来源调查及分析报告”,《南昌高专学报》2007年第2期。 [2][法]布迪厄,华康德:《实践与反思》李猛,李康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 [3] 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教师语言暴力调查”,《新京报》2006-2-8。 [4] 陈华安:“校园语言暴力的成因与对策”,《现代教育论丛》2007年第4期。 [...(查看更多)
调查方式
- 走访、问卷、个别交谈、亲临实践、书报刊物、影视资料、文件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 国内外学者从教育学、心理学、医学、社会学、法学、文学、语言学等视角对校园语言暴力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国内从教育学角度进行研究的比较多,从性别社会学视角进行论述的比较少,只有部分文学作品对詈语进行了性别研究。对校园语言暴力的研究多杂糅在对校园暴力的论述当中,调查点多是沿海和中部地区,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语言暴力问题研究只有一两篇,且研究对象多局限于沿海和中部等经济发展相对较快地区的中...(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