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 项目名称:
- 城市社区体育健身与体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互动模式的探讨
- 来源:
- 第十二届“挑战杯”省赛作品
- 小类:
- 社会
- 简介:
- 本文以玉林市玉州区为个案,以城市社区居民大众体育健身的社会文化背景及特点,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以及数理统计法,分析了体育健身对城市社区居民身心健康的良好作用,并结合体育专业学生的特点,认为城市社区居民的体育健身与体育专业学生的人才培养能有效的互动结合,并达到双赢的效果。
- 详细介绍:
- 随着我国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体育价值观念的进步,体育文化生活需要不断增长为大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推广健身项目在主、客观上创造了良好条件。人们体育观的转变使健身活动走出了单纯强身而强身的围城,健身活动不仅可以强身 ,同时也是一种积极的生存体验和生活享受。现代生活方式使体育进入人们生活,成为人们日常生活方式的一个重要内容,与体育社会化的推进和体育人口的增加有密切的联系。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它是体育社会化不断发展所产生的结果。体育已成为人们现代生活方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成为建设社会精神文明的一种方式和内容。体育以它独特的方式锻炼人们的意志、品质 ,完善人们的心智 ,增强人们的体质 ,陶冶人们的性情。 大学体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与城市社区体育建设相结合有助于在社区中迅速形成以健身活动为内容的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建立轻松的体育文化氛围和良好的社区体育风尚,提高大学生们综合能力,通过组织体育活动和各项体育比赛,增强了体质,增长了知识,丰富了经验,锻炼了才干,磨炼了意志品质,心理素质也得到了发展。增强大学生管理意识,培养其管理才能提供了一方舞台,他们在这块儿园地里可以尽情展示个人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才华,学会与人的沟通和交往,这充分地体现了学校体育工作的知识性、实践性、能力性。积极探索将体育专业学生体育实践与城市社区体育健身相结合的途径和方法,从而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 作品撰写的目的: (1)以玉林市玉州区为案例,分析了适度运动对身心健康的良好作用。(2)根据走访与调查,制定出适合城市社区居民的体育健身方式。(3)为体育专业的学生提高更多的体育社会实践,培养体育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4)将二者有效的结合,达到双赢的效果。 作品撰写基本思路: 引言→研究对象与方法→城市社区体育健身的发展与建设→体育专业学生能力的培养与现实意义→研究结果→对策→附录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 作品的科学性: 通过实地调查获得相关的事实材料,并在专业权威网站上查找相关资料,并进行分析和筛选,最终撰写成本文。 作品的先进性: (1)作品资料来源注意内容的真实性,保持了一手资料的原貌。 (2)推进城市社区体育健身,提高体育专业生体育社会实践能力。 作品的独特之处: 通过当地的体育健身环境,设计出符合当地城市社区居民的体育健身方式。 以城市为载体,有效将体育专业结合运用。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 作品的实际应用价值: 直接的促进当地体育健身事业的发展和体育健身环境的改善于提高,同时直接锻炼了当地体育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培养。 作品现实指导意义: (1)为当地的城市体育发展提供一定参考价值、 (2)对学校体育专业学生的能力培养提供一定参考意见。
作品摘要
- 本文以玉林市玉州区为个案,以城市社区居民大众体育健身的社会文化背景及特点,结合体育专业学生的特点,结合体育文化生活的全民健身活动、推广健身项目在主、客观上创造了良好条件。对大学体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与城市社区体育建设相结合有助于在社区中迅速形成以健身活动为内容的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既建立轻松的体育文化氛围和良好的社区体育风尚,又提高体育专业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 无
参考文献
- [1]高茂章,武笑玲.河南省城市社区晨晚体育活动点大众体育管理体制及运 行机制现状的调查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6(7). [2]陈峰.郑州社区体育服务体系的现状与对策分析[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1). [3]吴开松等.城市社区管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36-55 [4]俞继英.社区体育指导[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5-10. [5]李阳福.湖南长株潭城市社区体育中体育设施建设研究[D].湖南:湖南师范大学,2005. [6]许益芳等.大众终身体育活动浅析[J].体育科研,2000(3). [7]陈伟霖.全民健身与适度运动关系的探讨[J].福建高校体育,1997(13). [8] 吕立新,吴俊茂.怎样更好地培养师范体育生的教学本领[J].滩坊教育学院学报,一九九七年第一期 [9] 王春利.高等院校学生体育实践能力的培[J]成人教育. 2010.5 [10]吴开松等.城市社区管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36-55. [11]韩坤,于可红.近年来我国城市社区体育研究状况.天津体育学院学报季刊[J].2004,19(4):48-51. [12]杨丹.对中国城市居民社区体育发展中若干问题的思考.北京体育大学学报[J].2004,27(2):166-168. [13]朱红卫.我国城市社区体育建设的理论分析.体育与科学[J].2004,25(3):42-44. [14]罗汉礼,彭雄辉.城市社区体育现状与发展对策.体育学刊[J].2004,11(1):36-37. [15]赵国平.城市社区体育初探[D].中国学位论文库:华中师范大学 [16]周传志,蔡志源.新时期社区体育的机遇与对策.吉林体育学院学报[J].2005,21(1):15-16. [17]吕友平等.高师体育专业术科教学应重视对学生教学能力的培养[J].兰州大学学报. [18肖国良.体育教育事业“一步到位”培养模[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19]于林佳.浅谈学校体育专业学生基本裁判工作能力的培养[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调查方式
- 走访、问卷、亲临实践、统计报表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 当前国内单一的城市体育健身或体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课题研究还是比较多,但特别具有针对性,且将二者联系结合的课题还是比较少、且多是较大、较概括的进行研究。特别具有针对性的课题研究主要有两篇论文发表: 1、王春利《高等院校学生体育实践能力的培养》[B]目前大学生实践能力差的问题已经叫人忧虑重重。未来是他们的,可他们能承担这一重任吗,面对21世纪,中国的高等教育发生划时代变革的世纪,培养具有竞争意识、开拓意识和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将是高校发展的方向。 2、蒲 石《大众体育健身活动浅析》[G]自人类社会进入20世纪以来,随着产业革命的迅速发展,“现代文明病”逐渐滋生、扩大。一个以提高国民健康意识,增强体质,提高健康娱乐水平,鼓励全民健身为宗旨的大众体育浪潮在工业发达国家迅速兴起,并逐渐形成国际。不可否认,这两篇论文对大众体育健身和体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有很大的指导作用,但是如何将二者有效的结合才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