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问题探究
小类:
社会
简介:
中国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又是一个新兴的工业化国家,自从启动城市改革以来,农村的发展实际上就放在了一个次要的位置上了,而且逐渐被忽视,国家大力发展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直到近些年以来才有所改观。
详细介绍:
为了更好的分析中国的农村土地制度,我们先回顾一下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农村的土地改革政策。第一阶段,从1949年到1952年的土改,在这一阶段政府将地主拥有的土地无偿没收,平均分配给农民,实行土地农民私有制,这一时期国民经济迅速恢复。第二阶段,从1953年到1977年,在这二十多年的时间里中国经历了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土地变为公有制,虽然其间也有过经济政策的调整,但整个中国却经历了前所未有的灾难。这中间的一些措施,也为后来中国的改革奠定了基础,尤其是让农民最为不满的“大锅饭”和“搭便车”,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被压制,造成了普遍的贫困。中国学习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利用公社制度、户籍制度和工农剪刀差从农村抽调出大量的资源,来推动国家的工业化,造成了国民经济严重失衡,以至于到了崩溃的边缘。第三阶段,从1978年至今,中国农村从试点到普遍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土地归农民集体所有,绝大部分地区实行承包经营权和平均分配给农民。这一政策措施大大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此时中国也就开始了改革开放的大戏,中国几乎所有改革都是渐进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也不例外。渐进式的农村政策调整,以适应中国经济发展的需要,农村社会发展的需要,但政策法规的调整往往是大大滞后的。 然而,我们在分析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的不断调整时,必须把它放在整个中国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之中,以更好的更切合实际的为农村土地制度的调整建言献策。自从中国加入WTO以后,中国农业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中国颁布了《农村土地承包法》和《物权法》,稳定土地使用权以及推动土地租赁市场的发展,并将土地承包经营权作为用益物权。中共十七大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正式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等形式转让土地经营权,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发展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规模产业。《决定》中强调,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不得改变土地集体所有权的性质,不得改变土地用途,不得损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决定》的目的在于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正是在这种思想下不断加大对农业的补贴,并从2011年开始,中央开始大力修建水利设施,以弥补以前的不足,保证农产品尤其是粮食的有效供给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为了更好的促进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保护农民的土地权益,是本文的主要目的。写作的基本思路是在现实中发现问题,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最后提出一些自己的解决办法。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此文是根据现实的情况进行书写的,充分运用以前的资料文献来加以说明,并根据经济学的原理和社会学的思维来分析,紧跟时代发展的脚步,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为解决现实问题服务。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文分析了需要对农村土地制度进行调整的原因,并为解决现实中关于农村土地征用和拆迁过程中产生的矛盾提出了一些建议,可供在学术上讨论和在政策调整中作为参考。

作品摘要

实现农业现代化就必须实现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这是中国经济发展长期的必然选择。可现在基于中国社会的实际情况,提出一些可行性的农村土地政策调整建议,作为农地制度改革的进一步过渡的选择。在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土地的所有权依然是农民集体所有,但要明确所有权的主体,打破目前模糊不清的所有者主体虚置状态,最好把集体确定为村一级或村民小组,以明确地体现和保护农民的土地财产权利。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参考文献

《马克思主义土地理论与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石莹,赵昊鲁著  《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赵德馨主编,河南人民出版社 《效率、公平与产权》[美]詹姆斯.E.米德著,施仁译 《农村如何深化改革》、 《中国农村土地问题调查》、 《巨龙和大象》 《农村经济问题》期刊 《农村经济观察》期刊、 《农业经济》期刊等.

调查方式

书报刊物、统计报表、文件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国内外的专家学者提出了很多的新主张和思路,但大体上无外乎两种,一部分认为应维持现状,在现有的农村土地制度上进行小修小补;另外一些人认为应实行私有化。很少有人认为现在应该沿着还地与农民的思路,根据国民经济的发展,进行有步骤的渐进式改革。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