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民间信仰规范化管理问题研究——基于广西灵山县安金村、金秀瑶族自治县甲江村的考察与比较
小类:
社会
简介:
虽然民间信仰是不是宗教目前还有一定的争议,但无论在政界还是学界,对其进行规范管理基本已成为共识。而本项目主要是探讨民间信仰规范化管理的问题。通过参与观察与个案访谈的方式全面掌握广西灵山汉族、金秀瑶族社区民间信仰的内容及发展情况,在对两个社区的民间信仰的考察与比较中发现,民间信仰在我国拥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和群众基础,影响力不容小觑,且民间信仰具有自发组织性,这为对其实施规范管理提供了可能。
详细介绍:
本项目主要以社会学相关理论为研究范式,将研究对象置于特定场域之中,运用参与观察、个案访谈等调查方法,对广西灵山县汉族社区安金村、金秀瑶族自治县瑶族社区甲江村两个不同民族、不同生态环境、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社区进行实证调查、分析与比较,发现民间信仰在我国拥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和群众基础,从对道公队伍的组织性、活动过程的组织性和支持网络的组织性这三个方面的探讨过程中可以看出民间信仰具有自发的组织性,这就为民间信仰的规范化管理提供了可能。另外,场域对我国民间信仰规范管理有重要影响,因此在制定管理策略时既要考虑作为中华文化“大传统”的同质性,又要考虑作为民族文化或地域文化“小传统”的异质性,统筹兼顾,不断提高管理工作的科学化水平。

作品图片

  • 民间信仰规范化管理问题研究——基于广西灵山县安金村、金秀瑶族自治县甲江村的考察与比较
  • 民间信仰规范化管理问题研究——基于广西灵山县安金村、金秀瑶族自治县甲江村的考察与比较
  • 民间信仰规范化管理问题研究——基于广西灵山县安金村、金秀瑶族自治县甲江村的考察与比较
  • 民间信仰规范化管理问题研究——基于广西灵山县安金村、金秀瑶族自治县甲江村的考察与比较
  • 民间信仰规范化管理问题研究——基于广西灵山县安金村、金秀瑶族自治县甲江村的考察与比较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自20世纪70年代末民间信仰复苏以来,由于其自身的自发性、无序性和国家力量层面规范化制度的缺失导致了不少问题。本研究主要运用参与观察、个案访谈等调查方法,对广西钦州市灵山县武利镇安金村、来宾市金秀瑶族自治县三角乡甲江村进行实证调查与分析,探讨它们的组织性和场域性,并以此为基础提出规范化管理的对策和建议。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本研究主要以实证为基础,运用科学的规范化的社会学调查方法开展研究。充分关照民间信仰研究的的前沿问题,并跳出以往以仪式为主体的研究范式,将研究置于社会管理创新大环境下进行思考,运用跨文化跨区域的比较方法,努力使考察和研究的范围更为全面、客观和真实。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进入新世纪以来,民间信仰的规范化问题日益引起学界和政界的高度关注,国家宗教局专门为此设置了业务四司承办具体工作,部分省区亦正在开展调研工作,将民间信仰纳入规范化管理范围是大势所趋。本研究将以调查为基础,在充分摸清情况的前提下探讨民间信仰的组织性和场域性问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工作建议,以为民间信仰的规范化管理问题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作品摘要

民间信仰管理是社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广西灵山汉族、金秀瑶族社区的考察与比较可以看出,民间信仰在我国拥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和群众基础,影响力不容小觑。民间信仰具有自发组织性,这为对其实施规范管理提供了可能。场域对我国民间信仰规范管理有重要影响,在制定管理策略时既要考虑作为中华文化“大传统”的同质性,又要考虑作为民族文化或地域文化“小传统”的异质性,统筹兼顾,不断提高管理工作的科学化水平。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阶段性成果《现代化中的汉族民间信仰——以广西灵山县安金村为例》(第二作者)于2010年6月发表于《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民族文化场域视角下的民间信仰管理——基于广西灵山汉族、金秀瑶族社区的考察与比较》(第二作者)于2011年4月发表于《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年第2期。

参考文献

1、广西灵山县安金村民间信仰调查材料; 2、广西金秀瑶族自治县甲江村民间信仰调查材料; 3、费孝通.费孝通民族研究文集新编[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 4、胡起望,范宏贵.盘村瑶族[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3; 5、郭维利,等.盘村变迁[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 6、何文钜,何忠志.桂南岭头节文化及其和谐特质初探[J],百色学院学报,2008(2)。

调查方式

走访、问卷、人员介绍、个别交谈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民间信仰”一词泊来之初,我国民间信仰的研究得到过一定程度的发展,顾颉刚、汪兆翔、容肇祖、陈寅恪、许地山等学者都曾进行过分析和研究,但在五十年代之后即转入了沉寂。这主要是新中国建立初期,开展了大规模的取缔封建反动会道门等运动,特别是“文化大革命”之后,公开的民间信仰活动在社会上基本不再出现,研究也失去了目标对象。20世纪70年代末,随着民间信仰活动的复苏,相关的研究重新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研究的范围和内容也不断拓展,先后出版了金泽的《中国民间信仰》(浙江教育出版社,1990年),何星亮的《中国自然神与自然崇拜》(上海三联书店,1992年),乌丙安的《中国民间信仰》(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侯杰、范丽珠的《世俗与神圣:中国民众宗教意识》(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年)等。海外的一些学者,也较早地关注了我国的民间信仰问题,如英国汉学人类学家王斯福的《帝国的隐喻:中国民间宗教》(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等,在海内外学术界有较大的影响力。以上研究,为民间信仰规范化管理问题的研究提供了知识基础。 论文方面,虽然民间信仰规范化管理问题提出的时间还不是很长,但亦有了一定的研究基础。借助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的检索,1980至2010年11月25日,题目包含“民间信仰”字样的论文信息共728条。其中,包含“民间信仰”、“管理”字样的共6条,没有出现包含“规范化”字样的论文信息。这些论文中,对民间信仰管理问题有所论及并有一定厚重感的有洪祖谥的《关于民间信仰若干问题的理论探讨》(福建社会主义学院学报,1996年1期)、于险峰的《不可忽视民间信仰问题》(中国宗教,2002年5期)、李云华的《民间信仰与宗教》(中国宗教,2004年9期)、曹赛娟的《加强民间信仰管理 引导服务新农村建设》(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张剑的《关于我国民间信仰问题的理论政策思考》(中国宗教,2007年第7期)、常大惠的《新时期农村民间信仰管理》(探索与争鸣,2008年6期)等,这些研究为本研究的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不足之处在对民间信仰现状的实证研究较少,特别是从宏观视角探讨具体对策措施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这又为本研究的拓展和深化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