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 项目名称:
- 穿越千年时空 探秘“霸”国文明——山西翼城大河口西周墓地发掘与公众考古实践
- 来源:
- 第十二届“挑战杯”省赛作品
- 小类:
- 社会
- 简介:
- 一直以来考古在普通人眼中是神秘的,而考古本身也是寂寞的,即便考古已经为我们认识古代打开了一扇扇“窗户”。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已成为学界和大众普遍关心的话题。大河口墓地揭开了已经被历史遗忘了的一个西周古国的文明,是全国重大考古发现,我们希望通过此项调查研究,为建立普通大众与考古之间的沟通架设桥梁,也为大河口墓地的后期保护方案的制定提供参照,为国内大型考古遗址类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思路。
- 详细介绍:
- 2011年3-5月,我们来到山西翼城大河口墓地进行了为期两个多月的考古发掘与公众考古实践。 此墓地位于翼城县县城以东约6公里,面积大约4.5万平方米。目前,此墓地已经发掘西周墓葬570余座,绝大多数为东西向竖穴土坑墓,出土了大批青铜器、玉石器,发现了目前北方地区发现的最大的漆器群和西周时期最早的漆木俑。从出土的青铜器铭文看,此墓地为“霸”国的族墓地。“霸”国不见于传世文献记载,墓...(查看更多)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 意在通过对大河口墓地的实地考察与展示,向公众宣传考古,了解专家学者以及普通公众对考古尤其是重大考古遗址的态度和关注程度,为文化遗产保护提供借鉴。 为达到以上目的,我们一方面通过对发掘的记述,多角度展现考古工地实况,让公众认识真正的“考古”现场,另一方面通过问卷、现场采访、个别交谈等多种方式了解人们对此次发掘、对后期保护、对考古及文化遗产保护的真实想法。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 此研究建立在对大河口墓地进行实地发掘、对当地民众及山西省考古所、翼城县文物局等单位相关人员进行问卷调查、采访的基础上,所得出的结论也植根于客观的数据统计与分析,并经过了详细的论证。结合考古发掘,在现场进行公众考古调查以前有个别的案例,但在类似大河口墓地这样极具轰动性的考古遗址进行公众调查是前所未有的。而且,与以往的研究不同,我们利用spss软件对调查问卷进行统计分析,使得出的结果更加科学、可信。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 一般来说,大型遗址尤其是象大河口墓地这样的重要遗址,在发掘后最难以处理的就是其后期保护问题。该论文的调查数据及其研究成果为大河口墓地的考古工作及其后期保护参考。根据这些数据和成果,我们可以针对性地制定相应的解决办法。而且,作为一个模版,我们可以向国内其他大型考古遗址的保护提供借鉴。
作品摘要
- 2011年3-5月,我们在山西翼城大河口墓地进行了两个多月的考古发掘与公众考古调查。我们在发掘的过程中有针对性的对当地各类公众进行了调查采访,对于不同的群体,我们设计了不同的调查问卷,以全面了解他们对考古的认识、对此墓地发掘与保护的态度。结果显示公众对考古和文化遗产保护认知不够。与以前相比,虽然 “考古”、“文化遗产”这些词语已经为人们所熟知,但真正对其真实面貌、工作流程、意义价...(查看更多)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 无
参考文献
- [1] 郑媛.公众考古学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山西大学硕士学位毕业论文,2010. [2] 郭立新,魏敏.初论公众考古学.东南文化,2006(4). [3] 崔玉范.美国的公众考古教育——实现文化遗产保护目的的一个途径. 南京社会科学,2007(8). [4] (美)尼克•麦瑞曼.公共考古学的多样性与非调和性.南方文物,2007(2). [5] 李琴,陈淳.公众考古学初探.江汉...(查看更多)
调查方式
- 走访、问卷、现场采访、个别交谈、亲临实践等多种调查方式相结合。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 “公众考古”研究是近年来从西方引进来的概念。它兴起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英美西方国家,是通过研究考古学与社会、公众的关系,聚焦于文化遗产管理和保护的考古学分支。通过多年实践和探索,公众考古研究已在国外文化遗产保护事业中发挥出越来越有效的作用。 对地下文化遗产的发掘、研究、管理和保护一直以来是中国考古学、考古机构及考古学家们致力终身的事业。我国目前正处在经济高速发展和基本建设高峰期...(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