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在“入口”与“出口”难题下大学生“村官”计划可持续实施探究
小类:
社会
简介:
本研究建立起我国西部地区大学生“村官”调研数据库,通过对西部地区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现状的调查,研究发现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实施存在选拔制度不完善、身份不明确、法律瓶颈、动机各异、前景堪忧等问题,大学生“村官”面临“入口”难及“出口”难的困境。并从政府和管理层、大学生和高校、村委和村民等三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思路与可行性对策,对于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可持续实施具有积极推动作用及应用价值。
详细介绍:
大学生“村官”计划是当前我国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而实施的一项重大举措。近几年,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虽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存在诸多问题,特别是在经济水平相对落后的西部地区。本研究通过对我国西部地区的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实施现状深入实地调查,发现大学生“村官”遇到“入口”与“出口”瓶颈(“入口”即大学生毕业后能成功竞聘到基层,其中包括报考条件、竞聘方式、筛选机制和就职前培训等方面,简要地说就是优秀的大学生成功地“下得去”;“出口”即指干出成绩的大学生“村官”“稳得住”、“流得动”、“上得去”) 。 本研究建立起我国西部地区大学生村官调研数据库,通过问卷调查法、实地访谈法、文献法等多种科学方法对意向竞聘大学生“村官“的高校大学生、高校相关部门人员,政府部门管理人员以及在村任职的大学生”村官“本人进行调查与访谈,特别是深入到广西钦州及崇左等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已有一定规模的地区开展调查研究,以了解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实施现状及存在问题,具有代表性及实际意义。解决“入口”与“出口”难题,从各个层面提出具体对策,并对资源整合与教育反哺提出构想,对于大学生“村官“计划可持续实施具有重大的意义。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目的:深入调查研究大学生“村官”计划现实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提出相关对策,在现实状况下实现教育反哺与资源整合,使农村发展能够维持良性循环,使大学生“村官”计划可持续发展。 基本思路:1.发放问卷,访谈个案;2. 访谈实例,了解在村(社区)任职的大学生“村官”的实际情况以及当地民众对大学生“村官”的认识和看法; 3.结合调查数据与理论,分析出现原因及其对社会的影响,并提出相关解决方案。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本作品调查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参与观察法 、文献参考法等多种调查方法进行实地调查研究,并通过 SPSS软件统计分析,对数据进行检验与回归分析,具有一定科学性。且采用的调查样本也根据分层抽样及随机抽样相结合,具有一定代表性,基于现实研究成果(西部大学生村官数据库)分析并试探性推进实际性建议的提出是本作品的亮点体现。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解决“入口”与“出口”难题,建立大学生“村官”正常流动制度。实现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可持续发展,不但可以为青年大学生实现个人价值、服务社会、成功、成才提供重要的途径,而且有助于全面提高农村基层干部的整体素质,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组织保证,有利于加强村级领导班子的建设,进一步健全村级治理结构,不断增强新农村建设的内发核心力,从而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作品摘要

大学生“村官”计划是当前我国为建设社会新农村而实施的一项重大举措。近几年,“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实施虽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还存在着一系列不可忽视的问题,如选拔制度不完善、身份不明确、法律瓶颈、动机各异、前景堪忧等,这就使大学生“村官”面临“入口”难及“出口”难的困境,大学生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合理和有效地解决,则有可能会影响“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可持续实施。针对这些问题,笔者进行实地调查与研究并试图从大学生和高校、村委和村民、政府和管理层等三个方面提出了解决的思路与对策。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于2010年5月,大学生科研项目申报中获批广西工学院重点科研项目,项目编号:2010012 校级入围

参考文献

[1]栗振宇,大学生“的“研究.中国青年研究,10 [2]李益众.大学生村官为何不愿扎根农村[J].共产党员,2007(17). [3]田晓超.论大学生村官政策面临的问题与解决对策[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7(4). [4]胡跃高等.“大学生村官”发展研究报告[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8(10). [5]党国英.大学生到农村去做什么?[J].中国社会导刊,2005(17). [6]胡跃高等.“大学生村官”发展研究报告[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8(1O). [7]胡建兵,吴雪琪.“接力工程”缘何成了“半拉子工程”——江苏省海安县选聘大学生“村官”的追踪调查[J].小城镇建设,2002(7). [8任明超.N]中国青年报,(0-3O.) [9]彭坡.村官”角色社会化” [J].2379. [10]温铁军.大学生村官与新农村建设[J].学习月刊.2009(6).第40页117

调查方式

主要的调查方式有: (1)实地走访 (2)问卷调查法(3)个别交谈 (4)文献参考法 (5)亲临实践 (6)报表统计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一、大学生“村官”产生的背景及意义 吕书良(2008)认为大学生“村官”计划是一场新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活动。 大部分学者对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的意义和作用都给予充分的肯定,认为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实施,对促进新农村建设、解决大学生就业、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培养锻炼年轻干部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如胡跃高(2008)概括了大学生“村官”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一是带来了新技术、新方法,部分形成了新的经济增长点;二是给农村带来了一股新风;三是改进了工作方式,提高了工作效率。 二、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现状及存在问题 关于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的现状,许多学者都通过实地调研,对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的现状进行分析,并给予许多正面的评价。但也有学者指出大学生“村官“计划存在诸多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1)政府的认识误区:盲目跟风,脱离实际,对政策的导向性缺乏正确的认识,把大学生村官计划看成短期行为;认识不清,重视不够,不拿大学生村官当干部;管理缺乏统一的规范, 政策缺乏连续性,随意改变大学生村官的工作性质;(2)大学生“村官”自身的问题:功利心态,投机心理,把大学生村官计划当成“跳板”;盲目乐观,急于求成,对农村社会的实际情况缺乏充分认识;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出现“水土不服”,使大学生“村官”难以长期扎根农村,服务农村;(3)高校方面的问题:高校缺少实施村官政策氛围;高校专业城市导向,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学生不具备农村工作能力。有些学者还从其他视角分析了大学生“村官”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如财政资源分布不均,东西部村官政策冷热差异等。 三、结语 综上所述,有关大学生“村官”的研究已经取得了相应的成果,特别是对大学生“村官”产生的时代背景和意义、作用等方面已经形成较一致的看法。但是,作为一项工程建设,目前还较少涉及大学生“村官”培养模式理论研究和对大学生“村官”培训体系构建方面的内容;针对大学生“村官”机制的建设、效果评估方面的研究较少;针对大学生“村官”培训课程开发方面的研究和大学生“村官”培训经费投入是如何分配的研究基本没有,有关大学生“村官”培训成本与效益方面的研究甚少,特别是如何建立健全大学生“村官”长效机制方面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