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新生代农民工及其工作幸福的调查与对策建议:基于QR方法的实证研究
小类:
社会
简介:
文章首先定义新生代农民工和工作幸福感,其次多视角分析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生存、社会保障等现状,再次从与传统农民工对比角度,分别从消极与积极层面分析其群体独有特征,进而运用分位数回归方法分析影响新生代农民工工作幸福感的因素及不同分位数下各因素对其工作幸福感的边际效应。最后分析其工作幸福感低下的原因并从政府、企业、新生代农民工角度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详细介绍:
新生代农民工是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但在城市发展中却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从2010年富士康“N连跳”到2011年富士康“生产车间爆炸”事件,这一群体受到了广泛关注。 基于此,文章首先定义新生代农民工和工作幸福感,其次多视角分析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生存、社会保障等现状,再次从与传统农民工对比角度,分别从消极与积极层面分析其群体特征,进而运用分位数回归方法分析影响新生代农民工工作幸福感的因素及不同分位数下各因素对其工作幸福感的边际效应。最后分析其工作幸福感低下的原因并从政府、企业、新生代农民工角度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作品图片

  • 新生代农民工及其工作幸福的调查与对策建议:基于QR方法的实证研究
  • 新生代农民工及其工作幸福的调查与对策建议:基于QR方法的实证研究
  • 新生代农民工及其工作幸福的调查与对策建议:基于QR方法的实证研究
  • 新生代农民工及其工作幸福的调查与对策建议:基于QR方法的实证研究
  • 新生代农民工及其工作幸福的调查与对策建议:基于QR方法的实证研究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研究目的:旨在为政府、企业相关部门提供可参考的解决方案;为全面建立覆盖全国范围内的完善的就业体系做铺垫;促进社会和谐。同时缓解政府在逐步转变城乡二元经济体制、统筹城乡发展过程中所引发的社会矛盾。 基本思路 1.新生代农民工的基本情况分析 2.与传统农民工对比下,多视角分析新生代农民工的特征 3.新生代农民工工作幸福感综合评价分析 4.新生代农民工工作幸福感低下的原因分析及相关对策建议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1)研究领域的创新。本课题重点将新生代农民工主观心理感受与其就业、生存、社保等相结合进行定量研究,拓展了这一领域的实证研究范围。(2)研究方法的创新。拟采用分位数回归模型分析当前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生存、社保等问题所凸现出来的一系列现象与其工作幸福感之间的内在联系。将传统农民工与现代农民工进行对比,凸显新生代农民工的内在特征。(3)研究理论的创新。提出了分位数回归理论分析新生代农民工工作幸福感。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为相关部门制定相关政策制度提供合理化的理论支持。研究采用实证、规范、归纳、对比等分析方法,多角度反应新生代农民工工作幸福感情况。通过计量分析方法深入系统分析影响新生代农民工工作幸福感的因素,强调应用性与规律性,指导性强,适用范围广,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另外,对指导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工作幸福感为研究内容,促使政府、企业、社会更加关注新生代农民工群体所面临的就业困境与心理问题。

作品摘要

2010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要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文件中首次提出了“新生代农民工”的称谓,共有12处提到“农民工”,涉及了农民工问题的主要方面,并明确要求“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基于这一背景,我们首先对新生代农民工和新生代农民工工作幸福感进行了定义,在此基础上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现状与工作幸福感进行了实践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新生代农民工外出务工目的由最初意义上的 “谋生”逐步向“立业”转变;1/2以上的新生代农民工务农经历少,乡土记忆淡薄,渴望融于城市生活,同时,经济取向、城市取向和家庭取向等日趋弱化,取而代之的是发展取向和个人取向的增强。 基于以上分析,首先从与传统农民工对比角度,分别从消极与积极层面,对比分析新生代农民工与传统农民工的就业情况的异同点。其次运用逐步分位数回归模型分析不同分位数下各影响因素对工作幸福感的边际效应。最后,分析导致新生代农民工工作幸福感低下的原因并分别针对政府、企业、新生代农民工群体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此作品暂未参加其他比赛。

参考文献

(1) 2010年5至6月,全总研究室在全国25个城市(区)1000家已建工会企业中进行问卷调查。全国新生代农民工约有1亿人左右,占农民工总量的60%以上。 (2) 全总研究室的调研显示,全国范围内新生代农民工群体中,89.4%的人不会农活,37.9%的人没有务工经验。 (3)何瑞鑫. 新生代农民工的价值观变迁[J].中国青年研究,2006,(4)。 (4)陈占江. 新生代农民工的认同危机及其重塑[J].长白学刊,2007,(6)。 (5)邹寄燕,谢钢. 由”民工荒”引发的关于农民工就业问题思考[J].特区经济,2010(4)。

调查方式

采取实地走访、问卷调查(包括实地问卷调查和网络问卷调查)的形式,运用现场采访、人员介绍及个别交谈等方式进行调查。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新生代农民工近年来成为广受关注的一个特殊的群体,文献资料中多研究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认同和心理倾向的,但具体针对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特性而研究其工作中体现出来的工作幸福感的文献却不多。王毅杰,倪云鸽(2007)指出,在回顾族群认同理论的基础上,从地位结构观和网络结构观的角度探讨了流动农民工的社会认同现状,并对流动农民的社会认同进行了操作化定义。将农民工的社会认同定义为:“流动农民在与城市居民交往互动中,基于城乡及城乡居民差异的认识,而产生的对自身身份的认知、自己感情归属或依附、未来行动归属的主观性态度,并且这一主观态度是可以随着自身社会地位以及社会场景的变化而变化的”。同时,认为社会转型背景下,流动农民的社会认同正由被动性向主动性转变,其中户籍制度的变革对农民工的社会认同产生了重要影响。 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关于农民工的社会认同和其他方面的研究,理论界的论述是比较多的,而关于新生代农民工就业情况下的工作幸福感的研究则鲜有涉及。在国外,主要是集中在第二代移民的社会认同问题方面,在国内,主要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第一代农民工的逐渐退出和新生代农民工的兴起,我国学术界开始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认同进行探讨。国内外关于移民、农民工社会认同的研究主要有以下较为典型: 美国社会学家在对美国移民进行研究时发现,与第一代移民相比,第二代移民的心理特征和行为发生了重大变化。第一代移民有迁出地境况的比较,对迁入地社会不公平一般有着比较高的认可度,而第二代移民则与第一代农民工的期望值不同,他们对工作和生活的满意度主要是参照迁入地居民的工作和生活,当他们体会到与迁入地人群的生活和地位有差距时,便会在心理上产生更大的被歧视感和被剥夺感。并强烈要求自己的权利和地位垂直上升,第二代移民在面对社会不平等时,显得更缺乏忍耐性。 20世纪30年代美国芝加哥学派的著名学者帕克R.E.Park提出了“社会同化”理论。他认为:移民一般要经历定居、适应和同化三个阶段,在刚进入迁入地时,由于大多不懂或不能熟练掌握当地语言,缺乏进入主流社会的渠道,因此,只能在边缘地区立脚,以廉价出卖劳动力为主。在这个过程中,越来越多的移民接受主流社会的文化,认同主流群体文化。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